A | A | A

第三十章 宋时百工:百工汇聚的繁华盛景

小说: 宋风华章   作者:方忆lt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宋风华章 http://www.220book.com/book/MWAN/ 章节无错乱精修!
 

熙宁七年暮春,汴京外城的西市大街上,晨光刚漫过青砖黛瓦,便己挤满了往来的工匠与客商。街角的铁匠铺里,老师傅正抡着铁锤敲打着烧红的铁坯,火星溅在青石地面上,烫出点点黑斑。

不远处的造船木料行前,几位来自泉州的船商们正围着一堆南洋硬木在议价,木料上还沾着海泥的湿气;更有书坊的伙计推着独轮车,车上叠着刚印好的《千字文》等书籍,纸页间还飘散着淡淡的松烟墨香。

这满街的烟火气与匠作声,正是宋代手工业百花齐放的生动缩影图。

除了纺织与制瓷,矿冶、造船、造纸、印刷等百工技艺,正以各自的辉煌,共同撑起一个手工业的黄金时代。

矿冶:淬炼万物的“工业母机”

信州铅山场的铜矿坑外,天还没亮,矿工们便扛着铁锹、提着油灯往坑下走。坑道口的石壁上,还留着昨夜“火爆法”的痕迹。黝黑的岩石上有几道裂痕,那是工匠们先用柴火将岩石烧得通红,再泼上冷水,利用热胀冷缩让岩石崩裂后留下的印记。

“这样开矿,比用锤子凿快十倍!”

一位老矿工拍着石壁,指缝里还沾着铜绿,“俺祖父那时候,一天顶多凿出半筐矿石,现在俺们一伙人,一天能采出三车!”

宋代矿冶业的规模,早己远超了汉唐。据《宋会要辑稿》记载,北宋时期全国的铁矿场多达271处,铜矿场135处,数量比唐代增加了近5倍;治平年间的铁年产量达了824万斤,是唐代的3倍。

元丰元年的铜产量更飙升至1460万斤,占当时全球铜产量的80%以上。这惊人的产量背后,是技术革新的强力推动。

除了采矿时的“火爆法”,冶炼技术的突破更具革命性,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胆水浸铜法”。

铅山场的浸铜池中,十几个工匠正将一块块生铁投入泛着蓝绿色的胆水中。池水咕嘟咕嘟冒着气泡,几天之后,原本光滑的生铁表面便会长出一层红褐色的铜屑。

“这是《浸铜要略》里写的法子!”

负责浸铜的一名工匠指着池边的木牌,上面用朱砂写着工艺步骤,认真的对前来参观的人介绍道,“把铁泡在胆水里,铁能把铜‘换’出来,刮下铜屑再炼,就能成块铜。”

这种“湿法炼铜”的技术,彻底摆脱了传统火法炼铜对木炭的依赖,也无需高温熔炉,成本大大降低。自铅山场推广此法后,每年能产铜38万斤,占全国铜产量的15%。

而在韶州岑水场,胆水浸铜的年产量更是高达了百万斤,成为宋代铜钱铸造的重要原料来源。

矿冶业的繁荣,像一根无形的链条,串联起了整个社会的运转。铁匠铺用铁矿石打造出更加锋利的犁铧,让农民的耕作效率倍增;军器监用铜与铁铸出坚甲与弩箭,筑牢了国防的根基。

而大量的铜材流入钱监,铸成了“元丰通宝”和“崇宁重宝”等铜钱,支撑着宋代发达的货币经济体系。

当时汴京的商铺里,小到一根针、一块布,大到一亩田、一间屋,都能用铜钱交易,连偏远的岭南地区,也能见到带着“开封府铸”印记的铜钱。正如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所言:“铜铁之利,养民济世,莫此为甚。”

造船:扬帆西海的“水上巨构”

泉州后渚港的船坞里,一艘即将完工的福船正静静躺着。一位老船工正带着徒弟们给船底钉第三层木板,“这叫‘三重木板’,就算船底被礁石撞破一层,还有两层顶着!”

他指着船舱里的木板隔墙,对官员说,“这12道水密隔舱,一道舱进水,其他舱照样能用,船沉不了!”

这种先进的造船技术,比欧洲早了600多年。宋代的造船业,早己形成了“规模大、技术精、用途广”的格局。

北宋汴京的金明池船坞,能建造供皇帝游幸的“大龙船”,船长三十余丈,船上能载数百人,还设有楼阁;杭州的浙江亭船场,专门打造内河漕运船,每年能造三百余艘,将江南的粮食、丝绸运往汴京。

而泉州的后渚港船坞,更是当时世界顶尖的远洋船制造基地,每年有上百艘海船从这里驶出,航向东南亚、中东乃至非洲。

技术的创新,让宋代船舶“能行千里,不惧风浪”。船型设计上,工匠们根据不同用途造出了“福船”与“沙船”。福船是尖底的造型,吃水深,能在深海中抗住大风浪,适合远洋航行;而沙船是平底的造型,吃水浅,能在浅滩与内河灵活行驶,两种船型互补,覆盖了从内河到远洋的所有航线。

动力系统也有突破,唐代的“布帆”被改进为“硬帆”,用竹篾加固帆面,既能兜住顺风,还能通过调整帆角实现“逆风航行”;船尾的舵从“垂首舵”改成了“平衡舵”,舵叶面积更大,操作更省力,即便是数十吨的大船,一个船工也能轻松掌控方向。

最具革命性的,当属指南针在航海中的应用。《萍洲可谈》中曾经这样记载:“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观指南针。”以往航海,遇到阴天或大雾,船工便会迷失方向;而有了指南针,即便是在茫茫大海中,也能精准判断航向。

泉州一位船商曾带着船队远航行至阿拉伯半岛,他在日记中写道:“舟中置指南针,昼夜不差,虽遇风暴,亦能知方向,终至大食(阿拉伯),获利百倍。”

方忆lt说:欢迎到顶点小说220book.com阅读本书!

造船业的繁荣,首接推动了海外贸易的兴盛。北宋元丰年间,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的年收入达53万贯,占全国财政收入的2%;到了南宋绍兴年间,更是增至200万贯,当时的官员曾感叹:

“海上贸易之利,倍于陆运。”

泉州港也因此成为“东方第一大港”,《马可·波罗行纪》中这样描述它:“船舶往来如织,货物堆积如山,香料、象牙、丝绸、瓷器在此交汇,热闹非凡。”

造纸与印刷:传播文明的“技术引擎”

徽州的造纸作坊里,工匠们正围着石臼捣楮树皮。“浸、沤、捣、抄、焙,这五道工序一道都不能少!”作坊主拿着一张刚焙好的纸,对着阳光照了照,纸面上没有一丝杂质,笑着说,“这就是‘澄心堂纸’,细薄光润,欧阳修大人都用它抄《新五代史》呢!”

宋代的造纸业,早己突破了汉唐以麻、树皮为原料的局限,将竹、稻秆、麦秆等都纳入原料范围,其中“竹纸”的普及,更是让纸张产量大幅提升。

浙江富阳的竹纸作坊里,工人们正将砍来的竹子浸泡在石灰水中。“竹子纤维硬,得用石灰泡三个月,才能变软!”一名年轻的工匠一边搅拌竹浆,一边笑着介绍说,“俺们这竹纸,便宜耐用,书坊都爱用它印书,一年能产几十万张!”

据《天工开物》记载,宋代竹纸的生产工艺己十分成熟,从砍竹、浸竹到抄纸、焙纸,形成了完整的流水线。除了澄心堂纸与竹纸,宋代还有“藤纸”“麻纸”等多种纸张。

藤纸坚韧耐用,适合书写公文;麻纸厚实吸墨,是画家们的最爱。纸张的丰富,为文化传播打下了坚实基础。

而印刷业的进步,更是让文化“飞入寻常百姓家”。唐代发明的雕版印刷,在宋代己趋于成熟,形成了“官刻、私刻、坊刻”并行的格局。

国子监的“监本”最为严谨,刻书前要组织学者反复校勘经史典籍,确保无错漏,印出的书字迹工整,用纸精良,是当时的“权威版本”;江南的私刻则多刻诗文集,如苏轼、黄庭坚的文集,往往刚刻好便被抢购一空。

而建阳书坊的“建本”,则以通俗读物为主,《百家姓》《三字经》《论语集注》等,价格低廉,销量极大,书坊主们甚至会根据市场需求,随时调整刻书内容。科举年就多刻应试范文,农忙时就多刻农书,灵活得很。

更值得称道的,是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庆历年间,布衣毕昇发明了泥活字印刷,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详细记载了这一工艺:

“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熔,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

以往雕版印刷,一本书就要刻一块版,若有错字,整块版都要重刻;而活字印刷,每个字都是独立的,可随时更换,一本书印完后,活字还能回收再用,大大提高了印刷效率。毕昇的泥活字之后,工匠们又陆续发明了木活字、铜活字,让印刷术的应用更加广泛。

当时汴京的“荣宝斋”书坊,用活字印刷术印《千字文》,一天能印两百多册,而用雕版印刷,一天最多印三十册。书坊掌柜笑着说:“以前印一本书,得刻几个月的版;现在有了活字,几天就能印出一批,寻常百姓家也能买得起书了!”

据统计,宋代的书籍产量,比唐代增加了十倍以上,从宫廷到民间,从城市到乡村,到处都能见到读书人的身影。这正是造纸与印刷业带来的文明盛况。

百工齐聚:撑起时代的繁华

元丰元年的重阳节,汴京举办了一场“百工展”。皇宫外的广场上,矿冶工匠带来了刚炼出的黄铜,金光闪闪;造船工匠展示了福船的模型,连水密隔舱的细节都清晰可见;造纸工匠铺开了丈余长的澄心堂纸,引得众人驻足观看;印刷工匠则现场演示活字印刷,不一会儿便印出了一幅《清明上河图》的小画。徽宗皇帝亲临展会,看着满场的匠心之作,不禁感叹:

“百工技艺,乃国之瑰宝也!”

宋代手工业的繁荣,从来不是偶然。技术革新是核心。从胆水浸铜到水密隔舱,从竹纸工艺到活字印刷,每一项突破都推动着技艺的进步;市场需求是动力。

随着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人们对铁器、船舶、书籍等的需求日益增长,刺激着手工业不断发展;政策支持是保障。朝廷设立了“将作监”“军器监”等机构,管理手工业生产,还对矿冶、造船等行业减免赋税,鼓励工匠创新。

这繁荣的手工业,不仅满足了人们的生活需求,更深刻影响着宋代的社会与文化。矿冶业的发展,让农具更加精良,推动了农业的进步;而造船业的兴盛,打开了海外贸易的大门,让中国的丝绸、瓷器远销海外;造纸与印刷业的进步,让文化得以广泛传播,催生了理学、宋词等文化高峰。

正如南宋学者叶适所言:“百工之巧,足以利民生、兴教化,此宋之盛也。”

暮色降临,汴京的西市大街依旧热闹。铁匠铺的铁锤声、造船木料行的议价声、书坊的叫卖声,交织在一起,汇成一首属于百工的赞歌。这歌声里,藏着宋代工匠的智慧与坚守,藏着一个时代的繁华与荣光。它告诉我们,正是这些默默无闻的工匠,用双手与技艺,淬炼出了宋代手工业的巅峰,也撑起了中国古代文明的一段黄金岁月。



    (http://www.220book.com/book/MWAN/)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宋风华章 http://www.220book.com/book/MWAN/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