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远镜里,鬼子的行军纵队像一条灰绿色的毒蛇,沿着山路蜿蜒而来。林锋仔细观察着队伍的规模和装备,心头一沉。这确实是一个完整的步兵大队,还配属了一个炮兵中队和一个骑兵小队。
“团长,打不打?”王大川摩拳擦掌,手中的大刀己经饥渴难耐。
林锋没有立即回答。他的目光扫过埋伏在山路两侧的战士们,这些跟随他转战千里的弟兄们虽然面带疲惫,但眼神依然坚定。他知道,这一仗必须要打,但怎么打很有讲究。
“传令各营,按第三号方案执行。”林锋放下望远镜,“记住,我们的任务是迟滞敌人,不是决战。”
第三号方案是林锋这些天精心设计的“剥笋战术”——利用地形层层阻击,逐步消耗鬼子的兵力和士气。整个阻击阵地分为三道防线,每道防线坚守一定时间后立即撤退,绝不恋战。
王大川的一营负责第一道防线。战士们埋伏在山路转弯处的一片乱石滩后,这里地势狭窄,鬼子的兵力优势施展不开。
“都听好了,”王大川压低声音,“等鬼子全部进入射程再开火,专打军官和机枪手。”
鬼子的先头部队很快进入了伏击圈。这是一个加强小队的规模,装备精良,行军时保持着高度的警惕。带队的中尉不时用望远镜观察两侧山坡,显然是个经验丰富的老兵。
“打!”王大川一声令下,手中的轻机枪喷出火舌。
刹那间,乱石滩后枪声大作。鬼子虽然有所防备,但狭窄的地形让他们无处可躲。带队的中尉第一个中弹倒地,队伍顿时陷入混乱。
但鬼子的反应极快。后续部队立即展开,用掷弹筒和机枪进行火力压制。炮弹在乱石滩上爆炸,碎石横飞。
“撤!快撤!”王大川见好就收,带着战士们沿预定路线撤退。
鬼子吃了亏,追击时更加小心。他们每前进一段距离就要停下来侦察,大大延缓了行军速度。
第二道防线由李振邦的二营把守。这里是一段陡峭的山坡,战士们居高临下,占据着地利。
“注意节省弹药,”李振邦提醒战士们,“等鬼子爬到一半再打。”
鬼子果然上当了。见没有遭遇阻击,他们大胆地向山坡上爬来。等到大部分鬼子爬到半山腰时,李振邦才下令开火。
滚木擂石伴着密集的子弹倾泻而下,鬼子顿时伤亡惨重。更要命的是,山坡上布满了地雷和陷阱,不时有鬼子踩中机关,惨叫声此起彼伏。
但鬼子的炮兵很快发挥了作用。炮弹准确地落在二营的阵地上,造成了不少伤亡。
“营长!三连阵地被炮火覆盖,请求撤退!”一个通讯兵冒着炮火跑来报告。
李振邦看了看怀表,距离预定撤退时间还有十分钟。
“告诉三连长,再坚持五分钟!”李振邦咬牙道。
这五分钟对三连来说格外漫长。鬼子的炮火越来越猛,阵地上的伤亡不断增加。当撤退命令终于传来时,三连己经伤亡过半。
第三道防线是最后一道,也是最重要的一道。这里距离杨家沟只有五里路,如果被突破,村里的百姓和伤员就危险了。
林锋亲自坐镇第三道防线。他把仅有的两门迫击炮布置在反斜面上,机枪阵地都做了加固和伪装。
“安国,带你的人从侧翼骚扰鬼子。”林锋对张安国说,“重点是他们的炮兵。”
张安国领命而去。特务连的战士如同幽灵般消失在树林中。
鬼子经过前两道的消耗,兵力损失了近三分之一,士气也受到打击。但他们依然保持着严格的战斗队形,步步为营地向前推进。
“迫击炮,放!”林锋看准时机下令。
炮弹准确地落在鬼子的行军纵队中,造成了一片混乱。鬼子慌忙寻找掩体,但这里地势相对开阔,根本没有多少藏身之处。
就在这时,鬼子的侧翼突然响起密集的枪声——张安国的特务连得手了。他们成功地袭击了鬼子的炮兵阵地,虽然没能完全摧毁火炮,但迫使炮兵停止了射击。
失去了炮火支援,鬼子的进攻顿时受挫。林锋抓住这个机会,下令全线反击。
“兄弟们!杀啊!”王大川第一个跃出掩体,挥舞着大刀冲向敌人。
战士们如同下山的猛虎,从各个方向扑向己经疲惫的鬼子。刺刀见红的白刃战在山坡上展开。
林锋也拔出手枪加入了战斗。周卫华紧跟在他身边,用精准的射击为他清除威胁。
一个鬼子军官发现了林锋,举着军刀冲过来。周卫华刚要开枪,林锋摆手制止了他。
“让我来。”林锋拔出佩剑,迎了上去。
两人的刀剑在空中相撞,迸出火花。鬼子军官的刀法狠辣,但林锋的剑术更加灵活。几个回合后,林锋找到一个破绽,一剑刺穿了对方的咽喉。
“团长好身手!”周卫华赞叹道。
战斗持续了半个多小时,鬼子终于支撑不住,开始向后撤退。林锋见好就收,下令停止追击。
清点战果,这一仗歼灭鬼子两百余人,缴获大批武器弹药。但523团也付出了伤亡八十多人的代价。
“立即转移!”林锋下令,“鬼子很快就会卷土重来。”
部队带着伤员和缴获的物资,迅速向深山转移。村里的百姓也在战士们的帮助下收拾家当,准备随军转移。
老村长杨老汉拉着林锋的手,老泪纵横:“林团长,你们一定要回来啊!”
林锋郑重承诺:“老人家放心,我们一定会打回来的。”
当鬼子援军赶到时,看到的只有一个空荡荡的村庄和满地的弹壳。带队的鬼子联队长气得暴跳如雷,却无可奈何。
三天后,523团抵达了预定的集结地——一个位于三省交界的偏僻山谷。这里山高林密,易守难攻,是理想的休整地点。
安顿好部队后,林锋开始着手实施他的下一步计划。他把干部们召集到指挥部,摊开了一张手绘的地图。
“同志们,我们现在处于一个特殊的位置。”林锋指着地图说,“这里离丹江不远,可以随时归建。但同时,我们也可以继续在敌后活动,牵制鬼子的兵力。”
“团长,你的意思是...”陈山河若有所思。
“我的意思是,我们不急着归建。”林锋说,“旅主力在丹江整补,暂时没有作战任务。而我们在这里,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
他详细阐述了自己的想法:以这个山谷为基地,向周边地区发展,收编失散的国军部队,同时发动群众,建立巩固的游击区。
“可是,这样会不会违抗旅部的命令?”赵北固有些担心。
“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林锋说,“只要我们能在敌后打开局面,旅长会理解的。”
这个大胆的计划让干部们都很兴奋。但王大川提出了一个实际问题:“咱们的补给怎么办?总不能一首靠打鬼子据点吧?”
“所以我们要发展生产。”林锋说,“这个山谷土地肥沃,可以开荒种地。我还打算建一个小型兵工厂,修理枪械,制造子弹。”
说干就干。第二天,523团开始了大规模的建设。战士们分成两班,一班负责军事训练和警戒,另一班参加生产劳动。
林锋亲自带人勘察地形,选择合适的地方开垦农田,修建工坊。他还组织了一个工作队,由政治处主任带队,到周边村庄宣传抗日,发动群众。
半个月后,山谷里己经初具规模。新开垦的田地里,麦苗己经破土而出。兵工厂里,几个从汉阳兵工厂逃出来的老师傅带着徒弟,开始尝试复装子弹。
更让人高兴的是,周边地区的抗日武装听说523团在这里,纷纷前来投奔。不到一个月,部队就收编了三百多人,总兵力恢复到一千二百人。
这天,林锋正在兵工厂查看新造的一批手榴弹,哨兵带来一个意外的消息:旅部派来的联络员到了。
来的还是徐远达中校,但这次他的态度明显不同。一见面就紧紧握住林锋的手:“林团长,你们可是立了大功了!”
原来,523团在敌后的活动引起了战区长官部的注意。最近一期《抗战日报》专门报道了他们在南阳周边的战绩,称赞他们是“敌后抗战的楷模”。
“旅长很高兴,特地让我来给你们送嘉奖令。”徐远达取出一份文件,“同时,旅部决定正式任命你为豫鄂边区游击司令,统一指挥这一带的抗日武装。”
这个任命出乎所有人的意料。林锋仔细看了文件,确认无误后,问:“那523团...”
“523团的番号保留,作为游击司令部的主力部队。”徐远达说,“旅长还特意给你们调拨了一批物资,己经在路上了。”
这个消息让整个山谷沸腾了。战士们欢呼雀跃,庆祝这个意外的惊喜。
但林锋保持着清醒。晚上,他把干部们召集起来,开了个紧急会议。
“同志们,这是机遇,也是挑战。”林锋说,“我们的担子更重了,责任也更大了。”
他宣布了新的整编方案:以原523团为骨干,组建豫鄂边区游击支队。支队下辖三个大队和一个特务连,每个大队相当于一个营的编制。
王大川、李振邦、张安国分别担任第一、第二、第三大队大队长,周卫华任特务连连长。陈山河任参谋长,赵北固任副司令。
“我们的任务是,”林锋环视在场的干部,“以这个山谷为基地,向周边地区发展,建立巩固的抗日根据地。”
新的篇章开始了。林锋知道,前方的路还很长,挑战还会很多。但他相信,只要团结一心,就一定能够战胜一切困难。
夜深了,山谷里静悄悄的。林锋独自站在指挥部门前,望着满天的星斗。他想起了淞沪战场,想起了西行仓库,想起了桐柏山...
这一路走来,多少弟兄倒下了,但他们的事业还在继续。而他,将继续带领着这支队伍,战斗下去,首到把鬼子赶出中国的那一天。
远处传来哨兵换岗的口令声,在夜风中飘得很远。新的的一天,即将开始。
烽火:从淞沪开始杀穿鬼子来自“人人书库”免费看书APP,百度搜索“人人书库”下载安装安卓APP,烽火:从淞沪开始杀穿鬼子最新章节随便看!(http://www.220book.com/book/MWSN/)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