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老城区的互助会小院里,那棵当年林舒和沈砚之亲手栽种的红樱树,如今己枝繁叶茂。清明时节,红樱花开得正盛,花瓣随风飘落,落在院子中央的石桌上,桌上摆着一套崭新的刺绣工具和一本泛黄的笔记——那是王阿婆的刺绣笔记,扉页上写着“匠心传家”西个字。
“小舒,该你了!”一群孩子围在石桌旁,叽叽喳喳地喊着。今天是“红樱传承日”,非遗研学基地的孩子们要在这里举行“拜师礼”,向新一代的非遗传承人学习手艺。
站在孩子们面前的,是林舒和沈砚之的孙女林念樱。她穿着素雅的刺绣旗袍,手里拿着那本笔记,眼里满是与年龄不符的沉稳。“我奶奶常说,这棵红樱树,见证了互助会的初心,也见证了非遗的传承。”林念樱轻轻抚摸着笔记,“今天,我要像王阿婆教奶奶那样,教大家绣第一朵红樱。”
她拿起绣花针,按照笔记里的技法,一步步演示:“穿线要松紧适度,起针要藏在布纹里,绣花瓣时,针脚要跟着弧度走,就像红樱树的枝丫,既要挺拔,又要柔美。”孩子们学得认真,小眉头微微皱起,手指虽然有些笨拙,却一丝不苟。
有个叫安安的小男孩,绣到一半就急了:“念樱老师,我总绣不好花瓣的形状,是不是我太笨了?”
林念樱笑着摇摇头,蹲下来握着他的手:“我奶奶当年学刺绣,绣坏了几十块绸缎;王阿婆的手指,因为常年刺绣,布满了茧子。手艺没有捷径,只有坚持。”她打开系统的“辅助教学功能”,屏幕上出现3D动画,清晰展示着针脚的走向,“你看,跟着这个节奏,慢慢绣。”
安安跟着动画演示,果然找到了感觉。当他绣出第一朵歪歪扭扭的红樱时,兴奋地跳了起来:“我会绣红樱了!我会绣红樱了!”
院子的另一边,沈砚之的孙子沈承泽,正跟着张师傅的徒孙小木学木雕。他手里的刻刀,是沈砚之传下来的,刀把上还留着祖辈的温度。“这把刀,当年爷爷用它修过联络点的门窗,后来又用它雕刻非遗纹样。”小木指着刻刀,“现在,它交给你了,要记住,木雕不仅刻在木头上,更刻在心里。”
沈承泽点点头,小心翼翼地在木块上刻下红樱树的轮廓。阳光透过红樱树的枝叶,洒在他专注的脸上,也洒在院子里的每一个角落——康养小屋的老人们坐在一旁,笑着看着孩子们;体验馆的年轻手艺人,在首播里分享着这温馨的一幕;元宇宙展厅里,全球的非遗爱好者都在观看这场特殊的拜师礼。
拜师礼结束时,孩子们捧着自己绣的红樱、刻的木雕,来到红樱树下。林念樱和沈承泽带着大家,把作品挂在树枝上。“这是我们的承诺,”林念樱大声说,“我们会守住匠心,把非遗传承下去!”
一阵风吹过,红樱花瓣纷纷飘落,落在孩子们的作品上,落在那本泛黄的笔记上,落在林舒和沈砚之的虚拟形象上——他们的身影出现在院子中央,笑着看着这群年轻的传承者。
“奶奶,爷爷,你们看到了吗?”林念樱抬头望向天空,仿佛在与祖辈对话。
系统面板上,弹出一行温暖的文字:【红樱灼灼,匠心相传。新一代的传承者己就位,故事永不落幕。】
红樱树下,孩子们的笑声清脆悦耳;小院之外,非遗的传承之路绵延不绝。从林舒到林念樱,从王阿婆到无数年轻的手艺人,从上海老巷到全球各地,“沪上红樱”的故事,就像这棵红樱树,在时光的滋养下,永远枝繁叶茂,永远花开不败。而那份跨越时空的匠心与热爱,会像红樱花瓣一样,飘向更远的地方,落在每一个热爱生活、坚守美好的人心里。
(http://www.220book.com/book/MXKH/)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