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老城区的“老城匠造”线下店,最近推出了一款爆火的“非遗时光盲盒”——每个盲盒里装着一件迷你非遗手作,附一张手写故事卡,卡片上记录着手作背后的传承故事。盲盒的包装盒是清溪村村民用稻壳压制的环保材料,封面印着王阿婆设计的红樱纹样,连封口贴都是陈小雨在巴黎烧制的迷你珐琅贴,处处藏着匠心。
周末的店里,挤满了来抽盲盒的年轻人。大学生晓雅抱着刚买的盲盒,紧张地拆开包装——里面躺着一个巴掌大的木雕石库门摆件,木纹里还留着淡淡的松木香。故事卡上,是张师傅的徒孙小木写的字:“这是按1943年地下党联络点的门窗比例缩小雕刻的,当年张师傅用这门手艺,在木雕里藏过情报纸条,如今,我们把它做成摆件,藏下老上海的记忆。”
晓雅捧着木雕,眼睛瞬间亮了。她是非遗专业的学生,之前总觉得老手艺离自己很远,现在摸着木雕上细腻的纹路,突然觉得那些遥远的故事变得鲜活起来。“我要把这个故事讲给同学听!”她立刻拿出手机,对着木雕和故事卡拍照,发在了社交平台上。
盲盒的爆火,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期。后台数据显示,购买者中90后、00后占比超过80%,不少人留言说:“原来非遗不是博物馆里冷冰冰的展品,而是能握在手里的温暖故事。”还有人专门从外地赶来,就为了抽一款“巴黎珐琅盲盒”——里面装着陈小雨设计的迷你珐琅樱花挂件,故事卡上写着她在巴黎教路易做珐琅的趣事。
为了让盲盒更有意义,林念樱(林舒孙女)和团队推出了“盲盒共创计划”,邀请消费者参与手作设计。有个叫小宇的初中生,提交了“太空非遗”的创意——在木雕上刻上星球纹样,搭配珐琅星星,寓意“让非遗飞向宇宙”。这个创意被选中后,小宇还受邀来到非遗创新实验室,和手艺人一起完成了样品制作。
“我从来没想过,我也能设计非遗手作!”小宇拿着自己参与制作的盲盒,激动地说。他的作品上线后,立刻被抢购一空,故事卡里还印着他的名字和设计理念,成了不少孩子的“非遗偶像”。
盲盒的热度还传到了国外。巴黎的“沪上春”工坊,专门推出了“中法合璧盲盒”,里面装着珐琅刺绣书签,故事卡用中法双语书写,讲述王阿婆和皮埃尔的跨洋友谊。不少法国年轻人通过盲盒,第一次了解到中国刺绣,纷纷来到工坊学习。
这天,林舒和沈砚之的虚拟形象出现在线下店,看着年轻人围着盲盒讨论,听着他们分享故事卡上的内容,脸上满是欣慰。林念樱拿着刚设计好的“清溪村稻穗盲盒”走过来,笑着说:“奶奶,爷爷,我们接下来要推出‘盲盒公益计划’,每卖出一个盲盒,就捐一部分钱给乡村非遗手工坊,帮助更多村民学手艺。”
林舒点点头,指尖划过盲盒上的红樱纹样。她想起当年自己刚到上海时,手里只有一方刺绣手帕;如今,年轻人们通过小小的盲盒,就能触摸到非遗的温度,听到跨越时空的故事。这或许就是传承最好的样子——不是强行灌输,而是用年轻人喜欢的方式,让匠心自然而然地走进他们心里。
系统面板上,弹出一行柔和的提示:【以年轻之名,传匠心之魂。盲盒里的不仅是手作,更是时光的礼物,是传承的新章。】
傍晚,夕阳透过橱窗,洒在货架上的盲盒上,为它们镀上了一层温暖的金光。晓雅又买了一个盲盒,这次抽到的是绣着稻穗的平安符,故事卡上写着清溪村李大姐的故事。她小心翼翼地把平安符放进包里,心里暗暗决定:暑假要去清溪村,亲眼看看那些在稻田里生长的非遗希望。
盲盒里的故事还在继续,非遗的传承也从未停歇。那些藏在小小手作里的时光与热爱,会像种子一样,在年轻一代的心里生根发芽,长成参天大树,让“沪上红樱”的匠心,在新时代里开出更绚烂的花。
(http://www.220book.com/book/MXKH/)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