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数字化博物馆的首播间里,一场特殊的“跨代对话”正在进行。镜头前,林念樱穿着绣有红樱纹样的旗袍,身边坐着两位特殊嘉宾——92岁的王阿婆(通过全息投影技术呈现),和12岁的非遗小传承人乐乐。首播间的标题格外醒目:“从烽火绣针到元宇宙:三代人的非遗心里话”。
开播不到十分钟,在线人数就突破了百万。弹幕里,年轻网友纷纷留言:“第一次见这么大年纪的手艺人首播!”“想听听阿婆当年绣情报的故事!”乐乐拿着自己绣的小蝴蝶挂件,紧张又兴奋地说:“我是去年在元宇宙研学课上爱上刺绣的,今天终于能和王阿婆学习了!”
王阿婆的全息投影坐在藤椅上,手里握着那根陪伴她七十多年的绣花针,针尾还缠着当年的蓝丝线。“丫头,你这蝴蝶的翅膀绣得太散了,要像编竹篮那样,针脚挨紧点才结实。”阿婆的声音虽有些沙哑,却格外有力,她对着镜头演示“锁边绣”,投影技术精准还原了她手指的每一个动作,连丝线在布面上的张力都清晰可见。
林念樱趁机拿出系统准备的“跨代技艺对比图”——左边是1943年王阿婆绣情报帕的针脚,右边是乐乐现在的刺绣作品,中间是陈小雨在巴黎创作的珐琅刺绣。“阿婆,您看现在的年轻手艺人,不仅会传统刺绣,还能和珐琅、竹编结合,是不是觉得很新鲜?”
王阿婆笑着点头:“新鲜!当年我们绣东西,只求藏好情报、换口饭吃,哪想到现在能让全世界看到?小雨丫头在法国绣的那些东西,我在元宇宙里都看过,比我当年厉害多了!”她突然看向镜头,对着年轻网友说:“孩子们,别觉得老手艺过时,针脚里的真心,到啥时候都不过时。”
首播间的互动环节,网友们的提问刷屏:“阿婆,当年绣情报的时候怕不怕?”王阿婆的眼神变得严肃:“怕啊,但想到能帮着地下党,能早点盼来黎明,就不怕了。现在你们学手艺,不用再担惊受怕,更要好好学,把这份念想传下去。”
作者“北方十五”推荐阅读《【林舒的乱世拼团路】》使用“人人书库”APP,访问www.renrenshuku.com下载安装。乐乐也收到了网友的提问:“乐乐,你觉得非遗好玩吗?会不会觉得比玩手机无聊?”乐乐摇摇头,举起手里的木雕小火车:“一点都不无聊!我能把喜欢的小火车刻在木头上,还能在元宇宙里和外国小朋友一起做手工,比玩手机有意思多了!”他还现场展示了用系统“非遗小课堂”功能学到的木雕技巧,稚嫩的手法引得网友纷纷点赞。
首播过半,林念樱连线了远在巴黎的陈小雨。陈小雨的虚拟形象出现在屏幕上,手里拿着刚完成的“红樱珐琅盘”:“阿婆,念樱,我把您教我的刺绣纹样,融到珐琅里了,您看好看吗?”王阿婆凑近屏幕,仔细端详着:“好看!金线用得好,比我当年绣的牡丹还亮堂!”
首播间的高潮,是“跨代承诺”环节。王阿婆把自己的绣花针交给乐乐(通过虚拟道具传递),乐乐则把自己做的木雕小火车送给阿婆;林念樱代表新一代传承人,承诺会把王阿婆的刺绣笔记录入“非遗记忆库”,永久保存。弹幕里满是感动的留言:“这才是真正的传承!”“看哭了,从阿婆到乐乐,非遗从来没断过!”
首播结束时,系统面板弹出数据:本场首播累计观看人数320万,带动非遗手作订单增长200%,有1.2万名青少年报名非遗研学课。王阿婆的全息投影挥挥手:“孩子们,下次我还来首播,教你们绣老上海的弄堂!”乐乐也大声说:“我要把今天学到的技巧,教给班里的同学!”
林念樱关掉首播设备,望向窗外。老城区的巷子里,路灯亮着暖黄色的光,体验馆里还有年轻手艺人在赶制订单,元宇宙展厅里,全球的非遗爱好者还在交流互动。她知道,这场跨代对话的首播间,不仅连接了过去与现在,更连接了非遗的未来。
那些藏在针脚里的故事,那些刻在木头上的初心,那些跨越时空的热爱,会通过一个个首播间、一堂堂研学课、一件件手作,永远传递下去。而“沪上红樱”的故事,也会在三代又三代人的传承中,永远鲜活,永远温暖,永远照亮每一个心怀匠心的人。
(http://www.220book.com/book/MXKH/)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