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产期过了三天,楚悦仍没有发动的迹象。广州的盛夏闷热如蒸笼,等待的焦灼感在苏、楚两家弥漫开来。
刘梅几乎每天三个电话,语气从最初的兴奋转为难以掩饰的担忧:“悦悦,今天感觉怎么样?有没有动静?”苏建军则在家庭群里转发了十几条“催产食谱”,从山楂水到蓖麻油炒鸡蛋,被明宇哭笑不得地制止:“爸,医生说了要自然等待。”
楚母更是在荔湾老宅坐立难安,天天煲好汤水送到小两口的公寓,盯着楚悦喝下,仿佛多喝一口汤,孩子就能早一刻出来。
真正打破僵局的,是一通来自宁州的视频电话。那天傍晚,楚悦正因耻骨疼痛而烦躁,晓阳的脸突然挤满了屏幕:“嫂子!你看!”
镜头一转,对准了改造完毕的梧桐巷。青石板路洗刷得干干净净,老槐树郁郁葱葱,统一修缮后的门窗保留着旧时风貌,却透着崭新的光泽。最引人注目的是巷子尽头,苏家小院门口挂起了一串别致的小风铃和一只手工的小木马。
“这是我和爸爸一起做的!”晓阳的声音充满自豪,“等小宝宝回来,就可以骑了!”
楚悦抚摸着高耸的腹部,眼眶突然了。也就在那一刻,她感到腹部传来一阵强烈而奇异的紧缩感,紧接着,一股暖流涌出。
“明宇……”她抓住丈夫的手,声音因激动而颤抖,“好像,要来了。”
接下来的过程像一场快进的电影。医院、产房、忙碌的医生护士。明宇紧紧握着楚悦的手,脸色比产妇还要苍白。楚悦在阵痛的间隙,脑海里闪过的不是恐惧,而是梧桐巷那串在夕阳下闪闪发光的小风铃,和晓阳期待的眼神。
产程持续了十多个小时。在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刻,楚悦用尽了最后一丝力气,终于听到了一声响亮而有力的啼哭。
“是个男孩,六斤八两,非常健康!”护士把擦拭干净的婴儿抱到楚悦面前。
那个小小的人儿,皮肤红扑扑的,眼睛还没完全睁开,却挥舞着小拳头,发出不满的哼唧声。楚悦的眼泪瞬间决堤,明宇也哽咽得说不出话,只是不停地亲吻妻子的额头。
第一时间,明宇把消息和一张宝宝脚印的照片发到了“梧桐巷38号”群里。此时是凌晨五点,但群里瞬间炸开了锅。
刘梅发来一段带着哭腔的语音:“我的大孙子!奶奶的心肝!”苏建军连续发了三个大红鞭炮的表情。晓冉激动地刷屏:“我要当姑姑了!!”晓阳则好奇地问:“他的脚好小啊,比我的奥特曼脚还小!”
楚家父母也很快打来视频,看着屏幕里的小外孙,喜极而泣。
护士抱着宝宝去做详细检查时,产房里暂时安静下来。窗外的天际线泛起鱼肚白,新的一天开始了。楚悦疲惫却无比清醒,她望着窗外渐渐亮起的广州城,对明宇说:“给孩子取个小名吧,就叫…‘晓粤’怎么样?晓是晓冉姐弟的晓,粤是广东的粤。”
明宇瞬间明白了妻子的心意——这个名字,将宁州苏家的“晓”字辈与岭南楚家的根脉联结在一起。他用力点头:“好!苏晓粤。”
几天后,楚悦和宝宝出院回家。婴儿房里,那张晓阳拍摄的梧桐巷照片被放大装裱,挂在最显眼的位置。刘梅和苏建军从宁州寄来的包裹也到了,里面除了各式婴儿衣物,还有一把用梧桐木削成的小平安锁,和苏建军亲手写的一张字条:“根在宁州,志在西方。欢迎回家,晓粤。”
晓粤满月那天,苏楚两家在广州办了简单的宴席。席间,明宇播放了一段特别的视频。画面里,是焕然一新的梧桐巷全景,从左邻右舍的张家阿姨、周家爷爷,到巷口那棵老槐树和38号门牌,每个人都对着镜头笑着挥手,齐声说:“晓粤,欢迎回家!”
楚悦抱着儿子,看着屏幕上那一张张温暖质朴的笑脸,泪水再次模糊了视线。怀中的晓粤仿佛有所感应,咿呀了一声,舞动着小手。
一条古老巷陌的期盼,一个崭新生命的未来,在这一刻,完成了跨越千里的温暖交融。生命的序章,就在这此起彼伏的祝福声中,悄然翻开了下一页。
(http://www.220book.com/book/MXTH/)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