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47章 晓冉的抉择(上)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梧桐巷38号 http://www.220book.com/book/MXTH/ 章节无错乱精修!
  顶点小说(220book.com)最新更新梧桐巷38号

毕业季的校园,空气里弥漫着栀子花的香气和离别的愁绪。苏晓冉穿着学士服,站在图书馆前的台阶上,看着同学们互相整理流苏,嬉笑着抛起学士帽,心里却像压着一块石头。

她手里捏着三份录用通知,每一份都代表着一种截然不同的未来。

第一份来自省电视台新闻中心,做民生记者。这是她曾经梦寐以求的岗位,导师张教授极力推荐:“你的社区调研功底扎实,做民生新闻正合适。平台好,稳定。”

第二份是一家头部互联网公司的新业务部门,职位是“社区产品运营”。面试官对她关于梧桐巷的研究很感兴趣:“我们需要你这种懂线下社区逻辑的人,来做线上产品的落地。”

第三份则出乎意料——宁州市委宣传部下属的“城市记忆工程”办公室,一个刚成立的项目制岗位,负责挖掘和记录老城区的历史文脉。待遇最低,也最不起眼。

同学们羡慕她“甜蜜的烦恼”,但只有晓冉自己知道,这选择有多难。她想起父母电话里欲言又止的关心,想起明宇说的“眼光放长远”,也想起陈昊在北京协和医院忙碌的日常——他似乎早己笃定地走在自己的道路上。

纠结中,她拨通了楚悦的电话。嫂子刚休完产假,声音里还带着一丝疲惫,但思路清晰:“晓冉,别光想哪个工作‘好’,想想哪个工作让你每天早起时有期待,晚上躺下时有满足感。”

楚悦的话让她怔住。她试着想象自己作为记者,奔波在新闻现场;作为产品经理,在会议室里唇枪舌战;或者作为文化记录者,穿行在宁州的大街小巷。哪一种画面更让她心动?她发现,自己竟然更倾向于第三个看似“没前途”的选择。

五一假期,她回了趟宁州。家里没什么变化,只是父亲阳台上的“维修角”更丰富了,多了不少邻居送来的待修物件。母亲刘梅的便民驿站成了社区信息枢纽,每天人来人往。梧桐巷的改造己近尾声,新旧融合得更加自然。

一天傍晚,她陪父亲去给工业博物馆的老机床做最后一次调试。看着父亲专注地擦拭着那些布满岁月痕迹的金属部件,手指轻柔地调整着齿轮间隙,那种发自内心的宁静和满足,深深触动了她。

“爸,您后悔一辈子待在厂里吗?”她忍不住问。

苏建军手上的动作没停,过了好一会儿才说:“说一点没有是假的。但看着这些老家伙还能动起来,给年轻人讲讲过去的事,就觉得…值了。”

回家路上,经过巷口的老槐树,夕阳把树影拉得很长。晓冉想起自己毕业论文里写的一句话:“真正的价值,不在于你站在哪里,而在于你为何站立,以及你站立时,连接了哪些人和事。”

那晚,她打开电脑,重新审视那三份录用通知。省电视台的offer光鲜,但工作内容可能更多的是追逐热点和截稿压力;互联网公司前景广阔,但快节奏和KPI导向,是否能容下她对“社区”的深度理解和慢热型的调研习惯?而宁州那个看似普通的岗位,却给了她一个将学术理想与现实关切结合起来的可能性——记录正在消失的城市记忆,连接不同代际的居民,这不正是在延续她关于梧桐巷的研究吗?

她给张教授发了封长邮件,坦诚了自己的困惑和初步倾向。张教授很快回复,没有首接建议,而是写道:“学术的价值在于影响现实。如果你的研究能让你故乡的‘梧桐巷’不被遗忘,让更多普通人被看见,这或许比任何高引论文都更有意义。”

邮件末尾,教授附上了一段视频链接,是晓冉本科时拍的关于梧桐巷改造的短片,在一次学术会议上播放过。视频最后,是改造后的巷子里,孩子们在嬉戏,老人坐在新修的石凳上聊天,阳光正好。

看着屏幕里熟悉的画面,晓冉的眼泪忽然就掉了下来。她明白了自己内心真正的渴望——不是逃离,而是回归;不是旁观,而是参与。

她拿起手机,拨通了宁州市委宣传部那个项目负责人的电话。

“李主任您好,我是苏晓冉。关于‘城市记忆工程’的岗位,我想再了解一下具体的工作计划……”

窗外,宁州的夜空繁星点点。一条巷子,一座城,和一个人的命运,即将以一种新的方式,再次紧密相连。而真正的抉择,才刚刚开始。



    (http://www.220book.com/book/MXTH/)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梧桐巷38号 http://www.220book.com/book/MXTH/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