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枚生锈的螺丝在苏建军口袋里待了三天,磨得他指尖发红。第西天清晨,他骑车绕到机械厂后街的废料堆放处。拆除的老设备堆成小山,几个收废品的人正用气割枪分解金属,火花西溅。
“老师傅,找啥呢?”一个满身油污的汉子喊他。
苏建军没回答,目光在废铁堆里搜寻。突然,他看见一截熟悉的铸铁底座——是他那台铣床的!他冲过去,徒手在尖锐的金属堆里翻找,划破了手套,终于扒拉出半块铭牌,上面德文商标还依稀可辨。
“这破烂你要?给二十块拉走!”汉子说。
苏建军付了钱,把百来斤的底座捆在自行车后座,一步步推回家。刘梅看见他满手血痕和那块“废铁”,眼泪一下子涌出来:“你疯了吗?这玩意儿能当饭吃?”
苏建军沉默地把底座擦干净,放在阳台角落,和那台旧台钻作伴。从此,他每天下班就泡在阳台,像外科医生做手术一样,从废料场捡回零件,一点点清洗、修复、组装。邻居们议论纷纷,连晓阳都问:“爸爸在造机器人吗?”
转机出现在一个月后。市工业博物馆搞老机床展,策展人通过机械厂打听会修老设备的人,厂里推荐了苏建军。策展人看到阳台那座用废零件拼装、却能精准运转的微型铣床模型时,惊呆了:“苏师傅,这才是活历史啊!”
博物馆给苏建军发了特聘证书,让他参与修复展品。更让他惊喜的是,王志强带着几个年轻技工主动来帮忙:“苏师傅,教教我们吧,新设备坏了只能等厂家,憋屈!”
老车间拆除前最后一周,苏建军组织了一场“告别仪式”。他带着老少两代技工,给每台老机床挂上标牌,写上它的服役年限、加工过的典型零件、甚至轶事——比如那台铣床曾加工过卫星零件的毛坯,那台车床曾赶制过抗洪抢险的配件。
年轻工人们听得入神,有人拍照发到短视频平台,意外火了。网友留言:“这才是工业浪漫!”“工匠精神永不过时!”
厂领导看到反响,态度变了。新厂长找到苏建军:“苏师傅,厂史馆需要您这样的活字典。另外,新员工培训,能不能请您讲讲传统工艺?”
与此同时,苏建军发现巷子里的“手艺需求”并没消失。赵爷爷的收音机、李奶奶的缝纫机、甚至邻居孩子的遥控车,大家还是习惯找他修。他索性在便民驿站角落摆了张工作台,挂牌“苏师傅公益维修点”。
最让他触动的是个周末的下午。一个穿校服的男孩抱来一架旧望远镜,是他爷爷的遗物,镜筒散了架。苏建军修理时,男孩安静地在旁边看,突然说:“爷爷说,东西坏了修好,比买新的强。”那一刻,苏建军眼眶发热。
晓冉把父亲的故事写进论文,题目叫《手艺的黄昏与数字化转型中的人情纽带》。答辩时,有评委质疑:“这种个案有普遍意义吗?”晓冉回答:“技术会迭代,但人与物的情感联结、代际之间的手艺传承,是算法无法替代的温暖底色。”
论文得了优。更让晓冉高兴的是,父亲似乎找到了新的平衡点——他学会了用平板电脑记录维修案例,甚至开了视频号叫“老苏修物”,不教高深技术,只讲“怎么给自行车补胎”“怎么换水龙头垫圈”这种生活小技巧,粉丝竟有十多万。
立夏那天,机械厂老车间彻底拆除。苏建军没去现场,他在阳台给新栽的葡萄架搭架子。刘梅递来毛巾,轻声说:“老苏,你搭架子的手艺,比年轻时更好了。”
苏建军回头,看见妻子眼里的温柔。夕阳把他们的影子拉长,投在那台修复一新的老台钻上,仿佛时光在此刻重叠。
他想起父亲,一个老木匠,常说的话:“手艺人的根,不在工具架上,在指尖的记忆里。”现在,他或许懂了。
梧桐巷38号来自“人人书库”免费看书APP,百度搜索“人人书库”下载安装安卓APP,梧桐巷38号最新章节随便看!(http://www.220book.com/book/MXTH/)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