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桐巷的改造工程彻底完工后,一个意想不到的空置空间成了新的焦点——原属于街道办的一处约八十平米的平房,位于巷子中段,原本是废弃的图书室。改造后,这里变得窗明几净,却一首闲置着。
关于如何利用这个空间,巷子里的“新”“老”两派居民,第一次产生了公开的意见分歧。
以张阿姨、赵爷爷为代表的老住户们,心里早有了盘算。“建个社区食堂多好!”张阿姨在槐树下的“议事会”上声音响亮,“咱们这些老家伙,做饭越来越力不从心,有个干净实惠的食堂,午饭晚饭就有了着落。”
这个提议得到了许多老人的附和。李奶奶连连点头:“是啊,孩子都不在身边,一个人做饭没意思,也吃不了多少。”连老周都琢磨着:“我那儿早上忙,中午要能有个现成饭吃,就省大事儿了。”
然而,以小张、小雯夫妇为首的年轻居民们却有不同的想法。小张扶了扶眼镜,拿出手机展示他做的PPT:“张阿姨,赵爷爷,咱们巷子现在名气有了,游客也多了。这地方位置这么好,开个文创咖啡馆或者青年旅社,不是更能吸引年轻人,提升巷子的活力吗?经济收益也更高。”
小雯也补充道:“我们可以设计成共享空间,白天是咖啡馆,晚上可以办小型讲座或放映会。”
“咖啡馆?那玩意儿又贵又喝不饱!”赵爷爷的拐杖顿了一下地,“我们这老胳膊老腿,要的是热汤热饭,不是那些苦兮兮的洋墨水!”
“就是,”王老师也插话,“弄个闹哄哄的旅社,人来人往的,咱们巷子的清静还要不要了?”
争论持续了好几天,谁也说不过谁。社区干部下来协调了几次,也感到棘手。支持食堂的签名和支持文创空间的联名信几乎同时交到了社区办公室。
苏建军和刘梅没有立刻表态。晚上,刘梅对丈夫叹气:“说起来都有道理。老人们确实需要食堂,可年轻人想让巷子更有发展,也不是错。”
苏建军沉默地抽着烟,良久才说:“关键不是谁对谁错,是怎么把两边的‘需要’都照顾到。”
晓冉作为“城市记忆工程”的成员,也关注着这场争论。她发现,这不仅仅是关于一个空间用途的争执,更是不同生活方式、代际需求在改造后的梧桐巷这个微观场景里的集中碰撞。她开始有意识地记录双方的观点,甚至采访了一些保持中立的居民。
一天,她看到晓阳和小张工作室一个年轻员工的女儿在巷子里玩过家家。两个孩子用树叶当钱,瓦片当碗,一个扮演厨师,一个扮演顾客,卖的是“冰淇淋拌饺子”。童言稚语让晓冉忍不住发笑,却也灵光一现。
她找到小雯,聊起了自己的想法:“雯姐,你们的文创空间想法很好,但能不能…稍微变通一下?比如,白天的一部分时段,尤其是中午和傍晚,优先满足老人们的餐饮需求,提供价格实惠、适合老人口味的套餐?其他时段和空间,再完全按你们的文创模式运营?”
小雯愣了一下,若有所思:“你的意思是…融合?”
“对,”晓冉点头,“就像咱们巷子改造一样,不是推倒重来,而是新旧共生。食堂未必就不能有文化气息,咖啡馆也未必不能服务社区。”
小雯被说动了,回去和小张以及工作室的伙伴们商量。起初几个年轻人都觉得“太麻烦”“不纯粹”,但小雯把晓阳和小朋友玩过家家的视频给他们看,又说:“咱们当初选择留在这里,不也是喜欢这里的烟火气和人情味吗?如果只是为了赚钱,何必窝在这条老巷子里?”
与此同时,刘梅也在做张阿姨、赵爷爷的工作。她没有讲大道理,只是说:“食堂要是光咱们这些老的去,也冷清不是?要是年轻人也喜欢来坐坐,哪怕只是喝杯咖啡,店里热闹,咱们吃饭也香啊。再说,人家年轻人见识广,说不定能给咱们的饭菜提提意见,弄得更健康可口呢?”
慢慢地,巷子里的风向开始转变。虽然仍有疑虑,但“融合”、“共生”这个词,开始被越来越多的人提及。
一场关于空间使用的争执,在悄然转向如何共同创造更美好社区生活的探讨。而真正的难题,在于如何将理念落地,设计出一个能满足多方需求的、可行的方案。这场风波,还远未到平息的时候。
(http://www.220book.com/book/MXTH/)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