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的想法虽好,但落实起来却困难重重。小张团队拿出了第一版设计方案:一个极简风格的LOFT空间,金属桌椅、水泥墙面,菜单上是手冲咖啡和轻食沙拉。效果图很酷,但张阿姨只看了一眼就摇头:“这哪是吃饭的地方?冷冰冰的,像没装修完。”
老人们想要的是木桌木凳、明亮灯光、家常菜的大份菜单。双方在设计理念上就卡了壳。
僵持之际,苏建军做了一件事。他带着小张和王志强(他如今常来苏家讨教技术问题)去了市里几家成功的“老少咸宜”的餐厅实地考察。有一家开在老厂房里的餐厅,既保留了工业风的粗犷,又用暖色灯光和绿植营造出温馨感,菜单上既有创新菜也有传统炖汤,生意很好。
小张看着那些带着孩子来吃饭的年轻家庭和悠然喝茶的老人,若有所思。王志强则从技术角度提出:“苏师傅,其实可以分时段、分区域。比如中午11点到1点,设定为‘长者优惠餐时’,灯光调亮,音乐用舒缓的;下午茶时间再切换成年轻人喜欢的模式。”
这个“分时共享”的思路让大家眼前一亮。晓冉趁机建议:“还可以搞‘记忆墙’,展示咱们巷子的老照片和故事,既是装饰,也能让年轻人了解这里的历史。”
刘梅则从实用角度出发:“厨房最关键!得找个既会做家常菜,又能接受新想法的厨师。”她想起了老周早餐铺的儿子小周,他继承了父亲的手艺,又在餐饮学校进修过,是个合适的人选。
经过反复磋商,一个融合方案逐渐清晰:空间取名“梧桐小筑”,避免“食堂”或“咖啡馆”的标签化。内部用可移动的隔断和家具,实现空间灵活划分。菜单以健康、实惠的家常菜为基础,同时提供几款融入本地特色的创意饮品和点心。运营上采用会员制和分时策略,对巷内老人有大幅优惠。还将定期举办“老味道”烹饪分享会、梧桐巷38号来自“人人书库”免费看书APP,百度搜索“人人书库”下载安装安卓APP,梧桐巷38号最新章节随便看!“巷子故事”沙龙等活动。
方案公示那天,巷子里的居民们再次聚在槐树下。小张用投影仪展示了效果图和解说,苏建军、刘梅、晓冉从不同角度补充。尽管仍有细节需要完善,但大多数人看到了诚意和可行性。
最让人感动的是资金筹措环节。原本社区有一小部分补贴,但缺口不小。就在大家为钱发愁时,赵爷爷颤巍巍地拿出一个存折:“我捐两万,给我留个固定座位就成。”张阿姨和其他几户老人也纷纷解囊。小张工作室的年轻人们则提出以“创意入股”的方式,负责空间的设计、宣传和线上运营。老周家表示可以让小周兼顾厨房管理,并提供部分食材渠道。
“梧桐小筑”筹备委员会正式成立,苏建军被推举为名誉会长,小张和刘梅负责具体执行。装修期间,老人们时常过来看看进度,送些茶水点心;年轻人则发挥特长,在网上发起众筹,竟然超额完成了目标。
开业那天,“梧桐小筑”门口挤满了人。木牌匾上是晓阳写的歪歪扭扭的字。室内,暖黄的灯光下,原木桌椅和绿植相得益彰,一面“记忆墙”上贴满了梧桐巷的老照片。菜单上,既有十元的“长者营养套餐”,也有二十多元的“创意简餐”。
张阿姨和她的老姐妹们成了第一批顾客,对红烧肉的味道赞不绝口。几个年轻人坐在靠窗的位置,喝着名为“巷口槐花香”的特调饮品,对着笔记本电脑工作。小周厨师忙得满头大汗,脸上却洋溢着笑容。
苏建军和刘梅坐在角落,看着这和谐的一幕。刘梅轻声说:“没想到,吵了一场,反倒吵出个更好的结果。”
苏建军点点头,目光落在窗外那棵历经风雨的老槐树上。它的枝叶荫蔽着下方崭新的石凳,也探向更广阔的天空。新旧共生,其叶蓁蓁。这场风波,最终让梧桐巷的邻里关系在磨合中变得更加坚韧和成熟。
(http://www.220book.com/book/MXTH/)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