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粤的周岁宴余温未散,晓冉的“城市记忆工程”就遇到了第一个实实在在的坎儿。
项目办公室里堆满了征集来的老物件:褪色的搪瓷缸、印着“劳动模范”的笔记本、边缘卷曲的黑白照片、甚至还有几本纸张脆化的家谱。这些承载着个人与城市记忆的实物,如何系统性地整理、保存并数字化,成了一个棘手的问题。
负责技术的同事小吴对着扫描仪发愁:“晓冉姐,这些照片尺寸不一,还有破损,高清扫描工作量太大,自动修复软件对这种老照片效果也不好。”
晓冉拿起一张合影,照片上是七八个年轻工人站在一台机床前,背后是“宁州机械厂 1985”的模糊字样。她认出站在中间那个笑容腼腆的小伙子,正是年轻时的父亲苏建军。
“这些不是冷冰冰的数据,”她轻轻着照片表面,“每一道划痕,每一处褪色,可能都是一个故事。”
她决定改变思路,不再追求技术上的完美还原,而是尝试捕捉“记忆的纹理”。她带着相机和录音笔,再次回到梧桐巷,找到照片的捐赠者——一位己经从机械厂退休多年的老师傅。
老师傅戴着老花镜,捧着那张照片,手指颤巍巍地划过每一个面孔:“这个是小李,干活最麻利,后来下海做生意发了财……这个是老王,哎,前年走了……这个是你爸苏建军,那时候刚进厂,还是个毛头小子……”
晓冉没有打断他,只是静静地记录。老人的叙述时而清晰,时而模糊,甚至夹杂着一些与照片无关的回忆碎片。但正是这些看似零散的讲述,让那张静态的照片瞬间鲜活起来,充满了那个年代特有的气息和温度。
这次经历给了晓冉启发。她向李主任提议,调整工作方法:对老物件的数字化,不仅仅是高清扫描或拍照,更要同步记录捐赠者的口述历史,哪怕只是只言片语。她设计了一套简单的标签系统,将物品信息、捐赠者信息、口述内容的关键词关联起来。
这个“笨办法”起初进展缓慢,但效果却出乎意料。当一位老奶奶对着一个破旧的拨浪鼓,讲述起它如何陪伴她的孩子、乃至孙子度过童年时,在场的工作人员无不动容。这些带着呼吸和体温的记忆,远比任何冰冷的数据更打动人心。
晓冉把初步整理的成果带回家给父亲看。苏建军戴上老花镜,仔细地看着电脑屏幕上那些熟悉的物件和面孔,久久没有说话。最后,他指着那张1985年的合影说:“这个角度……是从车间二楼的窗户拍的。那天是我们车间第一次超额完成任务,厂长临时决定拍的照。”
这个细节,连照片本人都忘了,却被苏建军准确地回忆起来。晓冉意识到,父亲这一代人,本身就是一座活着的、亟待挖掘的记忆宝库。
她索性把父亲发展成了项目的“特约顾问”。苏建军起初推辞,说自己“没文化”,但在晓冉的鼓励下,他开始帮忙辨认一些老工具的名称、用途,甚至讲解一些己经消失的工艺环节。在这个过程中,父女俩的交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多,晓冉看到了父亲在专业领域的神采飞扬,苏建军也感受到了女儿工作的价值和意义。
一天傍晚,晓冉在巷口遇到小雯,聊起工作的困境和新方法。小雯很感兴趣:“晓冉,你有没有想过,把这些‘记忆的纹理’做成线上展览?不光是展示物品,更要把背后的故事讲出来。我们可以用H5或者小程序,设计得互动性强一点。”
这个想法让晓冉眼前一亮。技术或许无法完美复刻过去,但可以创造新的方式,让人们去触摸、感受和理解那些即将消逝的记忆。记忆的价值,不在于它是否完整无缺,而在于它能否连接不同时代的人,引发共鸣与思考。
她看着夕阳下焕然一新的梧桐巷,看着老槐树下纳凉闲聊的老人和嬉戏的孩子,心里渐渐清晰:她要做的,不是抢救冰冷的标本,而是激活一条流动的、有温度的记忆之河。
光影交界处的孤独说:欢迎到顶点小说220book.com阅读本书!(http://www.220book.com/book/MXTH/)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