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保卫战”的硝烟散尽后,“记忆方舟”线上平台在经过严格的安全加固后,终于迎来了正式上线的日子。启动仪式的地点,就定在了梧桐巷改造一新的“梧桐小筑”及旁边的巷心小广场。这里,既是记忆的源头,也是新生的象征。
仪式当天,梧桐巷打扮得如同过节。老槐树上挂起了红色的祈福带,青石板路清扫得一尘不染。“梧桐小筑”门口支起了大屏幕,实时连通线上平台。巷子里挤满了前来观礼的居民、媒体记者和市里的领导,以及项目组的成员们。
苏建军穿着一身崭新的中山装,显得有些拘谨,又难掩激动。他今天有一个特别的任务——在仪式上展示他修复的一件关键老物件。刘梅在一旁帮他整理衣领,小声叮嘱:“别紧张,就跟平时一样讲。”
晓冉作为项目核心成员,忙前忙后,协调着各个环节。她看到父母紧张又期待的样子,心里暖暖的。明宇也特意从广州赶了回来,带着楚悦和晓粤,坐在家属区,用眼神给妹妹加油。
仪式由李主任主持。他简要回顾了项目从发起到经历的波折,特别感谢了苏家父女和所有捐赠记忆的市民。接着,大屏幕上开始播放“记忆方舟”的宣传片,当那些熟悉的老物件、老街景、老人们的面容以数字化形式生动呈现时,现场响起阵阵惊叹和掌声。
最激动人心的环节是平台正式上线倒计时。随着大屏幕上数字归零,“记忆方舟”的网站和APP界面亮起,现场爆发出热烈的欢呼。晓冉作为代表,现场演示了平台的功能:她随机点开一张老照片,是几十年前梧桐巷居民在巷口空地上看露天电影的场景。平台不仅显示了照片信息,还关联了捐赠者的口述音频,一位老人用带着乡音的话语回忆着当年的热闹。紧接着,平台又通过VR技术,模拟出了当年那个露天电影院的场景,让人仿佛身临其境。
演示结束,掌声雷动。这时,李主任话锋一转:“今天,我们还有一位特别的嘉宾,一位与梧桐巷、与‘记忆’有着深厚渊源的老人,也来到了现场。”
众人的目光投向入口处。一位坐着轮椅、白发苍苍但精神矍铄的老人,被工作人员缓缓推了进来。晓冉事先并不知道这个安排,她好奇地望去。
李主任介绍道:“这位是林瀚笙林老先生,我们市著名的文史专家,也是当年最早提出保护老城区倡议的学者之一。更重要的是,林老的父亲,就是上世纪二十年代,最早绘制出包含梧桐巷在内的宁州老城地图的测绘员之一!”
现场响起一阵惊呼。苏建军看着那位老人,眼神中充满了惊讶和一种难以言喻的激动。
林老先生接过话筒,声音有些颤抖却清晰:“孩子们,谢谢你们……谢谢你们做了我们这代人一首想做的事。记忆,是一个城市的根啊……”他顿了顿,目光投向苏建军的方向,“苏师傅,如果我没记错,你家祖上,是不是有一位叫苏望山的细木匠?”
苏建军连忙点头:“是,是我太爷爷!”
林老先生笑了,示意工作人员从他轮椅旁的袋子里取出一个用红布包裹的卷轴。“这是我父亲留下的遗物之一,是当年他测绘时,苏望山师傅为他定制的一个便携式绘图工具盒。苏师傅的手艺,我父亲生前常念叨,说是巧夺天工。”
红布揭开,一个古朴精致的木盒呈现在众人面前。盒盖上有精美的雕刻,虽然年代久远,但保存完好。更令人惊叹的是,苏建军上前仔细查看后,发现这个木盒的榫卯结构,与他太爷爷那本手绘本上记载的一种失传技艺完全吻合!
“这个盒子,几年前不小心摔过,有些松动了。我一首想修,却找不到会修的人。”林老先生看着苏建军,眼中充满期待,“苏师傅,不知道你能不能……”
苏建军深吸一口气,在众人注视下,拿出了自己随身带的那个小工具包。他仔细检查了木盒的损伤部位,然后运用从太爷爷册子上学来的、最近又反复练习的独特技巧,手指沉稳地进行着微调。几分钟后,他轻轻一按,只听一声轻微的“咔哒”声,木盒结构恢复紧密,严丝合缝。
“修好了,林老。”苏建军将木盒递还。
林老先生抚摸着修复如初的木盒,老泪纵横:“好!好!手艺没丢!苏家的手艺,没丢啊!”
这一刻,历史与现实、记忆与传承,在梧桐巷这个小小的舞台上,完成了一场动人的交接。掌声经久不息,许多老街坊都抹起了眼泪。
“记忆方舟”的启航,不仅是一个数字平台的诞生,更是一次关于根脉、技艺与温情的盛大确认。它宣告着,那些看似被时代洪流冲刷的过往,将以新的形式,驶向未来。
(http://www.220book.com/book/MXTH/)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