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梧桐巷的日常被镜头细细描摹的同时,明宇正身处一场没有硝烟却关乎未来的博弈之中。市政府会议室的冷气开得很足,椭圆形的长桌边坐着来自不同部门、高校和企业的代表,气氛严肃。这是“宁州市智慧社区建设指导标准”专家论证会的第三次会议。
明宇作为受邀的社区实践专家,坐在靠后的位置,面前摆着厚厚的资料。前两次会议,他更多是倾听。他听到了技术公司代表强调数据采集的全面性和智能化程度,听到了学者们谈论治理模型的先进性和理论框架,也听到了政府部门关注政策落地性和风险管控。
轮到明宇发言时,他深吸一口气,没有首接反驳任何一方,而是打开笔记本电脑,投影出几张简单的图表和照片。那是清河苑社区通过他们平台解决的几个具体问题:一张是修复前后楼道照明对比图,一张是邻里互助成功调解宠物纠纷的聊天记录截图,还有一张是孩子们在社区空地自发组织游戏的照片。
“各位领导,专家,”明宇的声音平和但清晰,“我们关注的‘智慧’,可能不是最前沿的技术,而是技术能否真正回应像张阿姨、李大爷这样普通居民最琐碎、最真实的需求。智慧社区的‘大脑’很重要,但它的‘毛细血管’和‘末梢神经’——也就是人与人之间的连接和信任——同样至关重要,甚至更基础。”
他顿了顿,展示了一张数据图,是平台上线后,清河苑社区邻里互助事件的数量变化曲线,一条明显上升的曲线。“技术可以提升效率,但社区的活力,最终来自于居民的参与感和归属感。我们的标准,是否应该给这种‘慢’的、非标准的、人情味的成长留出空间?”
会场出现了短暂的沉默。一位高校教授推了推眼镜,首先开口:“苏先生的观点很有启发性。我们往往过于追求技术的‘硬指标’,而忽略了社区作为情感共同体的‘软环境’构建。”一位负责基层治理的官员也表示认同:“确实,很多花大价钱建的平台成了摆设,就是因为脱离了居民的实际生活。”
当然,也有反对声音。一家大型科技公司的代表质疑道:“苏总的想法很美好,但缺乏可量化的标准和规模复制的可能性,如何纳入指导标准?我们需要的是可执行、可考核的条款。”
会议变成了不同理念的碰撞。明宇没有急于争辩,而是仔细记录下各方的观点和顾虑。他明白,制定标准不是非此即彼的对抗,而是寻找最大公约数的过程。他需要做的,不是证明自己全对,而是确保那些源于一线实践、关乎人的温度的经验,不被冰冷的指标完全淹没。
会后,明宇没有立刻离开,而是主动找到那位提出质疑的科技公司代表,请教关于数据安全和技术可行性的具体问题。他也与几位表示支持的学者和官员交换了联系方式,约定后续就如何将“社区活力指标”进行适度量化进行更深入的探讨。
回公司的路上,晚高峰的车流缓慢前行。明宇看着窗外灯火通明的居民楼,每一扇窗户背后都是一个家庭,都有着各自的喜怒哀乐。他感到肩上的责任重大。这场无声的博弈,关乎的不仅仅是几行文字的标准,更是未来无数个社区将如何被塑造,生活于其中的人们将拥有怎样的邻里关系和社区体验。
他拿出手机,给楚悦发了条信息:“今天开会,像打了一场没有对手的仗。但感觉,我们坚持的东西,正在被更多人看到。” 楚悦很快回复:“根扎得深,不怕风大。等你回家吃饭。”
车子继续向前,融入城市的万家灯火。明宇知道,这条路还很长,但他并不孤单。
(http://www.220book.com/book/MXTH/)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