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13章 初代巅峰

小说: 内寻重生   作者:扬孑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内寻重生 http://www.220book.com/book/MZRC/ 章节无错乱精修!
 

为何“初代即巅峰”成了普遍现象?

不知你是否发现一个耐人寻味的规律:无论是电影、电视剧、综艺,还是体育赛事、公司品牌、兴趣团体,似乎永远逃不开“初代即巅峰”的魔咒。第一批作品、前几代团队,往往做得最用心、最惊艳、最让人念念不忘,可越往后越拉垮——剧情变得狗血,品质掺了水分,初心没了踪影。我们常说“一代更比一代强”,可现实里多见的是“一代更比一代贵”,口碑却一路下滑。这背后藏着的,其实是人性、资本与规律的复杂博弈。

先从我们最熟悉的娱乐领域说起。一部爆款剧的第一季,往往是团队“憋了一口气”的心血之作。编剧打磨剧本数年,演员用心揣摩角色,制作方不急于求成,只想把故事讲好。就像早年的《琅琊榜》,从服化道到剧情逻辑,每一处都透着“匠心”,成了无数人心中的“白月光”;可有些剧续作,明明有前作的口碑打底,却硬生生把剧情改成“恋爱脑大乱斗”,配角加戏、主线崩塌,只靠情怀收割流量,最后落得“毁经典”的骂名。综艺更是如此,《极限挑战》前几季,男人帮之间的互动自然又真实,哪怕是简单的“抢金条”“拼默契”,都能让人笑得热泪盈眶;可后来的节目,满屏都是剧本痕迹,游戏环节敷衍,嘉宾互动尴尬,只剩下“天价冠名费”和“热搜话题”,再没了当初的烟火气。

体育圈和商业领域,同样逃不开这个怪圈。一支球队的“黄金一代”,往往是队员们磨合多年、目标一致的结果。他们带着冲劲和热爱,哪怕薪资不高,也愿意为了胜利拼到最后一秒;可当球队有了名气,资本开始介入,高薪挖来的“明星球员”与原有团队格格不入,战术被拆解,氛围被破坏,曾经的“铁血之师”渐渐没了锐气。公司更是如此,初创团队靠着“想做一件事”的初心,熬夜加班、不计得失,硬生生在市场里撕开一道口子;可一旦赚了钱,资本闻着味儿就来,股东要利润,管理层要扩张,原本“用户第一”的理念,慢慢变成“流量优先”——产品加了越来越多付费功能,服务却越来越敷衍,当初让人眼前一亮的“小而美”,最终变成了让人失望的“大而空”。

为什么“初代”总能成巅峰?第一个关键原因,是我们的审美和预期在不断提高。初代作品出现时,往往是“开先河”的存在——可能是第一次用某类题材,第一次用某种叙事方式,第一次展现某个领域的细节。那时我们的期待值很低,只要作品“及格且用心”,就能轻易打动我们。可当同类作品多了,我们看过了更好的,审美阈值自然升高。就像早年的古装剧,只要服装不辣眼、剧情不跑偏,就能收获好评;可现在,我们会挑剔台词是否符合时代背景,会关注镜头语言是否有美感,会较真历史细节是否准确。不是后来的作品真的“变差了”,而是我们见过了“好的”,再也无法容忍“敷衍的”。

更核心的原因,是资本介入后,“初心”被利益稀释。初代团队做事,往往带着“理想主义”——编剧想写一个好故事,导演想拍一部好电影,创业者想做一款好用的产品。那时没有太多利益牵绊,也没有“必须赚钱”的压力,反而能沉下心打磨品质。可一旦作品火了、公司盈利了,资本就会找上门。资本要的是“快速变现”,要的是“利益最大化”:一部剧火了,立刻拍续作,哪怕剧本没打磨好;一个品牌火了,立刻推出联名款,哪怕质量没把关;一个综艺火了,立刻增加广告植入,哪怕影响观看体验。原本的创作团队,要么被资本裹挟,要么被迫妥协,初心成了“可有可无的点缀”,“赚钱”成了唯一的目标。就像有些歌手,第一张专辑全是原创,每首歌都藏着自己的故事;可火了之后,专辑里全是“流量神曲”,歌词没营养,旋律靠拼凑,只为了在榜单上多待几天——不是他们不会写好歌,而是“好歌”不如“赚钱的歌”有吸引力。

还有一个无法忽视的规律,就是“物极必反”。《道德经》里说“反者道之动”,很多时候,我们以为某件事的成功只是“开始”,没想到那己是“巅峰”。初代作品的成功,往往带着“偶然性”——可能是刚好踩中了时代的需求,可能是团队刚好有“灵光一闪”的创意,可能是市场刚好处于“空白期”。这种成功很难复制,因为它需要“天时地利人和”的叠加。就像早年的“网红店”,可能只是因为一款“独家产品”火了,可当其他店铺纷纷模仿,当消费者的新鲜感褪去,哪怕店主再想创新,也很难回到当初“一店难求”的盛况;就像某个体育赛事的“经典瞬间”,可能是运动员在某个时刻的“超常发挥”,后来者哪怕技术更好,也很难再现那种“热血与巧合交织”的震撼。不是后人不够努力,而是“巅峰”本身就是“极致状态”,想要超越,难如登天。

我们总在提倡“创新”,可现实是,创新从来不是“人人都会、人人都能延续”的能力。大多数人能做的,其实是“在前者的基础上改进”,甚至是“榨干前者的剩余价值”。这听起来有些可悲,却真实地发生在各行各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往往要承担“未知的风险”——可能会被质疑,可能会失败,可能付出了很多却得不到认可。就像第一个做短视频的人,最初可能只是“记录生活”,没人想到这个行业会发展成如今的规模;就像第一个做首播带货的人,最初可能只是“分享好物”,没人想到这会成为“主流销售模式”。可真正能从“螃蟹”里榨取最大价值的,往往不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而是后来“把螃蟹吃好吃出花”的人——他们借鉴前者的经验,用资本包装,用流量推广,把“小众尝试”变成“大众生意”,可与此同时,“螃蟹”的本质也变了味:短视频从“记录生活”变成“流量博弈”,首播带货从“分享好物”变成“套路营销”。

从古至今,这种“初代开荒、后人变现”的模式从未变过,因为人性从未变过。几千年前,有人第一个尝试“农耕”,解决了温饱,可后来者却想着“兼并土地、收取赋税”;有人第一个尝试“经商”,促进了流通,可后来者却想着“垄断市场、牟取暴利”。人道的规律,其实早就被总结清楚了——《管子》里说“见利不诱,见害不惧”,可真正能做到的人太少。大多数人还是会被“利益”吸引,会在“成功”后迷失,会在“延续”中妥协。

所以,如果你不想追求“大而火”,不想陷入“标新立异”的焦虑,其实“作业就在眼前”——初代作品的用心,初创团队的初心,就是最好的“模板”。就看你愿不愿意“抄”,敢不敢“抄”:愿意沉下心打磨品质,而不是急于求成;敢拒绝资本的不合理要求,而不是随波逐流。当然,“抄作业”也需要智慧,不是照搬,而是“借鉴初心,改进不足”——就像有些续作,虽然没超越前作,却依然能让人认可,因为它守住了“故事的内核”,没有丢了“最初的诚意”。

不过也要承认,“最后一个吃螃蟹的人”同样很苦。如果刚好赶在行业的“末尾”,看着前人留下的“残羹剩饭”,食之无味,弃之可惜,那就别犹豫,抓紧改变方向。就像有些演员,发现自己不适合“流量剧”,就转身去演“小众电影”;有些创业者,发现某个领域己经“饱和”,就转向“新的赛道”。与其在“下坡路”上挣扎,不如及时止损,寻找属于自己的“新机遇”。

“初代即巅峰”不是诅咒,而是提醒:无论是做一件事,还是走一条路,都要守住初心,看清规律。别被利益冲昏头脑,别被流量绑架方向。毕竟,能让人记住的,从来不是“有多火、有多贵”,而是“有多用心、有多真诚”——这一点,无论时代怎么变,都不会变。

扬孑说:欢迎到顶点小说220book.com阅读本书!

    (http://www.220book.com/book/MZRC/)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内寻重生 http://www.220book.com/book/MZRC/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