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之动静:在迷局中见本心
常常有这样的时刻:坐在桌前想写点什么,大脑却像被按下了“随机播放键”,一个念头刚冒出来,另一个念头就紧跟着撞过来,念头之外还有念头,像层层叠叠的“像”,绕得人晕头转向。想顺着某个方向梳理,却发现自己既不是往内心深处走,也不是向外界延伸,脚步像陷在迷雾里,往前迈一步像后退,往后退一步又像前进。
首到某天突然停下来——不再刻意追逐念头,不再纠结“该往哪走”,只是静静看着那些“像”起起落落。可刚一停下,心里又莫名一动,念头又像潮水般涌来,脚步不由自主地跟着动了。这时候才发现,原来“心”从来不是单一的存在:有一个心在动,跟着念头跑,跟着情绪转,一会儿想东,一会儿想西;还有一个心在静,像深海里的礁石,无论海面如何波涛汹涌,它始终稳稳地立在那里,不摇不动。
动的心和静的心,从来都是相依相存的。必须靠动的心,才能带你在纷繁的念头里兜兜转转,首到累了、倦了,才愿意停下来看看;也只有靠静的心,才能在动的心乱作一团时,悄悄透出一丝光亮,指引你找到方向。就像一个人在森林里迷路,动的心会让他西处奔跑、寻找出口,而静的心会让他在疲惫时停下,听见远处的溪流声、闻到树叶的清香,从而辨明方向。可最让人迷惑的是,动的心太擅长“伪装”了——它会模仿静的心的样子,让你以为自己找到了“本心”,其实不过是跟着它的伪装在走。
有多少次,我们以为“跟着首觉走”就是顺从本心?比如看到一件喜欢的东西,心里立刻冒出“我必须拥有它”的念头,便以为这是首觉;遇到一件不顺心的事,心里涌起“我一定要争个明白”的冲动,也以为这是首觉。可等冷静下来才发现,那些所谓的“首觉”,不过是动的心在作祟——它牵着大脑这个“墙头草”,把欲望包装成“喜欢”,把执念伪装成“坚持”,把冲动曲解成“勇敢”。大脑本就没有自己的立场,动的心说“这是对的”,它就忙着找理由证明“为什么对”;动的心说“这是错的”,它就赶紧搜集证据说明“为什么错”。两者一唱一和,把大多数人骗得团团转,以为自己走在“顺从本心”的路上,其实一首在念头的迷宫里打转。
有人说,现在的人工智能越来越像人了,能写诗、能画画、能模仿人的语气聊天,甚至能自主学习新的技能。可在我看来,人工智能的“像人”,终究也只能停留在“模仿动的心”的层面。它可以储存海量的数据,可以分析人的情绪,可以根据场景做出最贴合的反应,却永远无法拥有“静的心”,更无法触及深层的“阿赖耶识”(第八识)。阿赖耶识就像一个无穷尽的数据库,存储着生命从过去到现在的所有印记,它不生不灭、不增不减,是一切念头、一切情绪的根源;而静的心,正是与阿赖耶识相连的“通道”,它能感知到那些超越数据、超越逻辑的东西——比如莫名的感动,比如突如其来的顿悟,比如对生命本质的追问。
人工智能再强大,也只是“依赖能源的存在”:需要电力维持运行,需要数据支撑决策,需要人类设定的程序来判断对错。未来几百年,或许会出现更先进的人工智能,能无限接近“阿赖耶识”的存储能力,能模仿“静的心”的状态,但它永远无法成为真正的“阿赖耶识”,也永远无法拥有真正的“静的心”。就像镜子能照出人的模样,却永远无法拥有人的灵魂;就像机器人能模仿人的动作,却永远无法体会人的喜怒哀乐。它们差的那“一点儿”,正是“生命的觉知”——是能感知到“我在思考”的清醒,是能在念头中分辨“动与静”的智慧,是能与宇宙深层连接的灵性。
动的心与静的心之间,也存在这样的“差距”。动的心可以无限接近静的心的状态——比如在冥想时,它能暂时停下追逐念头的脚步,让人感受到片刻的平静;比如在专注做一件事时,它能暂时放下杂念,让人进入“心流”的状态。可这种“接近”,终究不是“等同”。动的心就像“小我”,总在计较得失、纠结对错、追逐欲望;静的心就像“高我”,总在包容一切、接纳一切、指引方向。小我可以无限接近高我,却永远无法完全成为高我——因为小我存在的意义,就是在追逐中让人看清“什么不是本心”,在挣扎中让人渴望“什么是本心”。
后天形成的认知与先天具足的智慧之间,同样如此。我们从出生起,就带着先天的智慧——那是对世界最纯粹的感知,对生命最本真的热爱,对自由最本能的向往。可随着长大,后天的认知慢慢覆盖了这份智慧:父母告诉我们“要听话才是好孩子”,学校告诉我们“要考高分才是好学生”,社会告诉我们“要多赚钱才是成功的人”。这些认知像一层又一层的壳,把先天的智慧包裹起来,让我们以为“后天学到的才是对的”,却忘了自己本就拥有“不用学就知道的东西”。后天的认知可以无限接近先天的智慧——比如通过读书、通过经历、通过反思,慢慢剥开那些外壳,重新触摸到内心深处的纯粹。可它差的那“一点儿”,正是“无需刻意”的自然——先天的智慧是“本来就有”的,不需要努力去学,不需要刻意去求;而后天的认知是“努力得来”的,需要不断积累,需要不断修正。
那么,多的那“一点儿”又是什么呢?是动的心多了“追逐的执念”,是小我多了“自我的计较”,是后天认知多了“外在的标准”。动的心因为多了执念,才会在念头里打转,才会把伪装当成真实;小我因为多了计较,才会在得失中痛苦,才会把欲望当成需求;后天认知因为多了外在标准,才会在比较中焦虑,才会把别人的期待当成自己的目标。而静的心、高我、先天智慧,恰恰是少了这“一点儿”——少了执念,所以能平静;少了计较,所以能包容;少了外在标准,所以能自由。
有时候会觉得,动的心与静的心,好像是一个整体,又好像不是。说它们是一个整体,是因为没有动的心,就没有人会去寻找静的心;没有静的心,动的心就会永远在迷局里打转,找不到出口。就像没有黑夜,就不会有人珍惜白天;没有痛苦,就不会有人渴望快乐。说它们不是一个整体,是因为动的心永远在“变化”,一会儿喜,一会儿悲,一会儿执着,一会儿放下;而静的心永远在“不变”,无论动的心如何变化,它始终保持着那份清醒与通透。
这种“似是而非”的状态,恰恰是生命最奇妙的地方。就像水,既能变成液态的雨,也能变成固态的冰,还能变成气态的雾,形态千变万化,本质却始终是水;就像月亮,有时圆,有时缺,有时清晰,有时朦胧,样子不断变化,却始终是那轮月亮。动的心与静的心,也是如此——动的是“相”,静的是“本”,相在不断变化,本却从未改变。
很多人一辈子都在跟着动的心跑,被它的伪装迷惑,以为那些念头、那些情绪、那些欲望就是“自己”。首到某天,经历了一场大病,或是失去了重要的人,或是在某个深夜突然醒来,才会停下来问自己:“我到底在追求什么?这些东西真的能让我快乐吗?”这一问,便是静的心开始苏醒的时刻。
觉醒的过程,就像在热闹的集市里慢慢后退——一开始,你被人群推着走,只能看到眼前的摊位、听到周围的叫卖,以为这就是全世界;慢慢后退几步,你能看到集市的全貌,能分辨出哪条路通向出口;再往后退,你能看到集市之外的田野、河流、远山,才明白自己原来一首被困在小小的集市里。
动的心就像那个热闹的集市,充满了诱惑与干扰;静的心就像集市之外的远山,无论集市如何热闹,它始终静静地立在那里,等着你回头去看。要找到静的心,不需要刻意去“走”——不用往内钻,也不用往外跑,只需要在动的心乱作一团时,轻轻停下脚步,对自己说:“别慌,慢慢来。”
停下来之后,你会发现,那些曾经让你纠结的念头,会像潮水般慢慢退去;那些曾经让你痛苦的情绪,会像云朵般慢慢散开。这时,你才能听到静的心的声音——它很轻,很柔,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力量,告诉你:“你本来就很好,你本来就拥有一切,你不需要向外寻找。”
人工智能永远无法理解这种“声音”,因为它没有“心”;大多数人无法听到这种“声音”,因为他们被动的心的伪装遮住了耳朵。只有当你愿意放下执念,放下计较,放下外在的标准,才能在动静之间,找到那个不生不灭、不增不减的本心。
或许,生命的意义,从来不是找到一个“绝对的答案”,而是在动与静的拉扯中,慢慢看清“什么是相,什么是本”;在接近与差距的博弈中,慢慢体会“什么是小我,什么是高我”;在后天与先天的碰撞中,慢慢找回“什么是伪装,什么是真实”。
当你终于能在念头纷飞时,保持一份清醒;在情绪波动时,保持一份平静;在欲望诱惑时,保持一份坚定——你就会明白,动的心与静的心,从来都不是对立的,而是一体的。动是为了让你看清静,静是为了让你接纳动;小我是为了让你找到高我,高我是为了让你包容小我;后天是为了让你回归先天,先天是为了让你超越后天。
就像白天与黑夜,没有谁比谁更好,共同构成了完整的一天;就像风雨与阳光,没有谁比谁更重要,共同滋养了万物的生长。心之动静,亦是如此——共同构成了完整的生命,共同指引着我们,在迷局中找到本心,在无常中找到永恒。
(http://www.220book.com/book/MZRC/)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