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相见真:我们活在“共识”构建的世界里,却忘了自己是玩家
如果这个视频下架,我或许不会再聊这个话题——不是它不重要,而是关于“世界是否虚拟”的讨论,太容易陷入复杂的理论漩涡。其实不用看科学家的公式,不用啃晦涩的典籍,只用中学时学过的基础认知逻辑,就能看懂我们眼中的“真实”,到底藏着多少“虚妄”。
先从你眼前的手机说起。你能看到这段内容,前提是手里握着一部手机。可你有没有想过,“手机”这个东西,是如何变成“手机”的?当你第一次见到这个长方形、能发光、能通话的物体时,它只是一个陌生的“物件”。是有人告诉你“这叫手机”,是你在学校、在生活里慢慢学到“手机能打电话、能上网、能看视频”,这些知识、概念、定义,像一条条线,把“物件”和“手机”牢牢绑定。
你说“这部手机真好,又快又贵”——可“好”“快”“贵”的标准,是谁定的?是你从小到大接触的评价体系:别人说“像素高就是好”,你就觉得拍照清晰的手机好;商家说“处理器快就是好”,你就觉得运行流畅的手机好;市场定价告诉你“几千块的就是贵”,你就觉得超过预算的手机贵。如果抽掉这些体系和概念,把这部手机放在一个从未接触过现代文明的人面前,他会怎么称呼它?他或许会叫它“发光的板子”“能出声的方块”,甚至根本叫不出名字——因为他没有对应的“认知框架”去定义它。
我们之所以能顺畅交流,不是因为“手机”本身有固定的名字,而是因为人类共同构建了一套“共识体系”。你说“手机”,我不会理解成“板砖”;你说“喝水”,我不会理解成“吃饭”;你说“太阳”,我不会理解成“月亮”——这些共识,是无数代人积累的知识、文化、经验的总和,也是我们常说的“共业”。就像一群人约定好“红灯停、绿灯行”,不是红灯本身有“禁止”的意义,而是大家共同认可这个规则,才能让交通有序。我们眼中的世界,本质上就是由无数这样的“共识”搭建起来的。
再往深处想,我们连“看见”世界的方式,都是大脑加工后的结果。中学物理告诉我们,物体本身不会发光(除非是光源),我们能看到它们,是因为物体反射的光线进入眼睛——光线穿过角膜、虹膜、晶状体,落在视网膜上,视网膜把光信号转变成电脉冲,再传递给大脑。接下来的步骤,才是“看见”的关键:大脑会调动你的记忆(你以前见过类似的东西吗?)、进行对比(它和我知道的“手机”像吗?)、做出分析(它能发光、能点触,符合手机的特征)、给出评判(它看起来是部新手机)、做出解释(这是用来通讯娱乐的工具)。最后,大脑告诉你:“这是一部手机。”
你看到的树、人、天空、街道,都是这个流程的产物——先有光信号,再有大脑的加工,最后形成你眼中的“像”。甚至连“实时看到”的东西,都不是绝对的“当下”。比如你抬头看星星,星星发出的光要穿越几十、上百光年的距离才能到达地球,你看到的星光,其实是几十年、几百年前的样子;就算是身边的人,光从他身上传到你眼睛里,也需要极短的时间——只是这个时间太短,短到我们察觉不到。所以从本质上说,你眼中的世界,从来不是“客观存在的原样”,而是“大脑处理后的光影”,是“你以为的真实”。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没有绝对的客观”。每个人的大脑,都装着不同的记忆、不同的认知、不同的经历,就像每个人都带着一副独一无二的“滤镜”看世界。同样一部手机,有人觉得“贵得值”,有人觉得“不值这个价”;同样一件事,有人觉得“是机会”,有人觉得“是麻烦”;同样一个人,有人觉得“亲切”,有人觉得“讨厌”——你看到的,从来不是“事物本身”,而是“经过你认知滤镜过滤后的样子”。
就像先天失明的人,他们从未见过“黑”,也没有“黑”的概念,所以他们眼中的世界,不是“一片漆黑”,而是“一片混沌”“一片虚无”。你不能说他们的感知是“错的”,也不能说你的感知是“对的”——只是你们的“认知框架”不同,看到的“像”也不同。所谓的“客观世界”,其实是无数个“主观感知”的重叠,是人类为了方便交流,共同认可的“最大公约数”。
那么“修行”到底是什么?其实就是“破相”——打破大脑为你构建的“像”,跳出共识体系的束缚,看到更本质的东西。很多人把修行想得很玄乎,觉得要打坐、诵经、远离红尘,其实根本没那么复杂。修行的核心,就是让你意识到:你眼前的“手机”“金钱”“地位”“成功”,都只是“共识构建的像”,不是“本质”;你因为这些“像”产生的“喜欢”“讨厌”“焦虑”“恐惧”,也只是大脑加工后的情绪,不是“真实的你”。
你可以把人生看作一场游戏:我们每个人都是游戏里的“角色”,而“真实的你”,是操控角色的“玩家”。可惜大多数人都忘了自己是玩家,把角色的“遭遇”当成了自己的“命运”——角色没钱,就觉得自己穷;角色受挫,就觉得自己失败;角色被人否定,就觉得自己没用。就像你玩游戏时,不会因为角色掉血就哭,不会因为角色没装备就绝望,因为你知道“这只是游戏”,你可以给角色充钱、刷装备、换地图。可在人生这场游戏里,你却忘了“玩家”的身份,被困在角色的“像”里,痛苦不堪。
有人说“为什么我的玩家不给我多充点钱(让我多赚点钱)”,其实不是玩家不给,而是“睡着的你”不想要。你的潜意识里,藏着太多“赚钱很难”“我不配有钱”“有钱会有麻烦”的概念,这些概念像枷锁,把你和玩家隔离开。你一边渴望有钱,一边恐惧有钱;一边想变好,一边又害怕改变——这种矛盾,让你连“向玩家要金币”的勇气都没有。
在富人的世界里,“赚钱”之所以像“玩”,不是因为他们运气好,而是因为他们的“认知滤镜”不同。他们不把“金钱”当成“稀缺的宝贝”,而是当成“游戏里的资源”——资源可以通过策略、行动、合作获取,只要玩法对,就能不断积累。而普通人之所以觉得“赚钱比登天难”,是因为把“金钱”的“像”看得太真,把“没钱”的焦虑当成了“真实的自己”,被困在“赚钱=痛苦”的认知里,连尝试的勇气都没有。
修行的“破相”,就是让你从“角色视角”切换回“玩家视角”:你看到“没钱”,不会再焦虑,因为你知道“这只是角色当前的状态,玩家可以想办法改变”;你遇到挫折,不会再绝望,因为你知道“这只是游戏里的剧情,目的是让角色成长”;你被人否定,不会再自卑,因为你知道“这只是其他角色的评价,不是玩家对你的看法”。
当然,“破相”不是让你“看破红尘、什么都不做”,而是让你“带着玩家的清醒,做角色该做的事”——这就是“知行合一”。就像你玩游戏时,知道“这是游戏”,但依然会认真操作角色、完成任务、提升等级,因为你享受“玩的过程”。人生也是如此,你知道“这是像”,但依然会认真工作、好好生活、珍惜感情,因为你享受“体验的过程”。
当你能做到“破相”与“知行合一”,就能进入“心流状态”——物我两忘,专注当下,不再被情绪和念头干扰,只专注于“做事本身”。这种状态,就是“开悟”,也是“瞬间调频”——你暂时链接到了“玩家”,感受到了“真实的你”,知道“角色的成败不算什么,体验的过程才重要”。
所以你问“有什么理由失败”“什么是失败”——其实根本没有“失败”,只有“角色在游戏里的一次试错”。试错不是坏事,是为了让你找到更对的玩法,是为了让角色更快成长。可如果你一首“睡着”,一首跟着大脑的情绪、念头打转,一首把“像”当成“本质”,就永远无法链接玩家,更别说“切换剧本(改变人生方向)”“修改代码(改变认知模式)”了。
最后想对你说:你是什么人,不取决于你当下的“角色状态”,而取决于你“是否愿意醒来”。你可以选择继续困在“像”里,为了金钱、地位、别人的评价痛苦;也可以选择“破相”,找回玩家的身份,带着清醒和自由,体验人生这场游戏。
记住,所有的“像”都是“假”,但“体验像的过程”是“真”;所有的“概念”都是“虚”,但“找到真实的你”是“实”。别再把角色的“苦”当成自己的“命”,也别再把大脑的“念头”当成自己的“心”——醒来吧,你的玩家,一首在等你。
(http://www.220book.com/book/MZRC/)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