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32章 修行当下

小说: 内寻重生   作者:扬孑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内寻重生 http://www.220book.com/book/MZRC/ 章节无错乱精修!
  顶点小说(220book.com)最新更新内寻重生

修行在当下:莫舍近求远,于闹中见真章

如今不少人谈及修行,总下意识往“避世”上靠,一门心思追求“静中求静”——收拾行囊躲进深山老林,以为隔绝了尘嚣,就能轻易修得真道。可深山本就静谧,晨光穿透树叶的缝隙洒下,风声掠过林梢轻响,连空气里都带着远离俗世的安宁,这样的环境本就契合“自然”的底色,又何谈在其中“顺其自然”地修行?

一旦这份刻意营造的静被打破,修行者的心境便会立刻乱了阵脚。几声清脆的鸟叫、一阵聒噪的蝉鸣,或是一位不期而至的拜访者,都能轻易牵走注意力,让原本看似平静的心陷入慌乱。就像温室里的花朵,习惯了恒温恒湿的环境,一旦暴露在风吹雨打的户外,便会迅速枯萎——这样的修行,没有经历过现实的打磨,所谓的“静”不过是脆弱的假象。

当然,并非说“静中求静”全然不可取。对于初入修行之门、内心浮躁难安的人来说,短暂的深山静修,或许能帮助他们暂时脱离纷扰,找到内心的片刻安宁。只是这样的修行,“定”是有条件的,如同建筑在沙滩上的城堡,根基格外薄弱,一旦脱离了特定的环境,便会立刻崩塌。

就像荷花,若无淤泥的滋养与包裹,何来“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与坚韧?若本就身处一尘不染的净土,没有沾染污垢的机会,也就无从体现“不染”的境界;本就纯净无瑕,一旦沾了半点尘埃,反而成了“脏”,这样的修行,不过是在逃避现实的考验,是对“修行”二字的误解。

说到底,躲进深山修行,看似是走捷径——避开了生活的琐碎、人际的复杂、欲望的诱惑,以为能更快抵达修行的彼岸,实则是颠倒妄想。古往今来,真正的修行从不是逃避环境,而是在喧嚣中守住内心的宁静,在困境中打磨心性的坚韧。古话说“小隐隐于野,中隐隐于市,大隐隐于朝”,“隐于野”不过是初级的修行,真正的修行者,敢于首面俗世的烟火,在闹中取静,在乱中守心。

唯有在市井的嘈杂、人际的往来、事务的繁杂中修炼出的“静”,才更有定力,更具力量。就像经历过千锤百炼的钢铁,才能承受住更大的压力;见过世间百态、尝过人情冷暖的修行者,面对生活中的种种挑战、突发状况,才能做到临危不乱、从容应对,因为他们的“静”,早己在无数次的考验中,融入了骨血,成为了本能。

吕祖便是“中隐隐于市”的典范。他不避凡尘,隐于市井之间,以平凡人的姿态与众生互动——或许是在茶馆里听人闲谈,或许是在集市上与人讨价还价,或许是在街头为迷茫的人指点迷津。他在日常往来中点化他人,化解人心的繁杂,也在与众生的联结中,不断完善自身的修行。

济公更是将“入世修行”演绎到极致。他打破世人对修行者的刻板印象,“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看似放浪形骸,实则通透豁达。他行走在市井街头,救苦救难,在帮助他人解决烦恼的同时,也在历练自己的心性。要知道,“烦恼即菩提”,因缘和合而生的烦恼越多,恰恰意味着历练越多,这些烦恼都能成为修行的“抓手”与“工具”——被误解时,学会包容;遇困境时,学会坚韧;遭挫折时,学会反思。只要善加利用,每一次烦恼,都是一次成长的契机,都是助益修行的好事。

真正的修行,从不是与生活割裂,而是与生活深度融合。就像身边驶过一列火车,轰鸣声震耳欲聋,打破了周遭的宁静,若能做到心不随声音游走,依旧保持清明通透,清楚自己当下该做什么、该想什么,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便是修行融入生活的最好证明。

修行的本质是“回归”,回归内心的本真,找回那个不被欲望裹挟、不被外界定义的自己;而“行”是修行的妙用,是将修得的心境、领悟的智慧,运用到生活的每一件小事中——待人接物时的谦和,面对困境时的从容,处理事务时的清醒,都是修行的“行”。只谈出世修行却不入世实践,修行便成了空洞的理论;只埋头生活却不向内修心,生活便成了麻木的重复,二者缺一不可,唯有“修”与“行”结合,才算得上完整的修行。

那么,修行的“妙用”究竟是什么?便是“和其光,同其尘”——既有自身的光芒,拥有独特的见解、出众的能力,却不刻意炫耀,不张扬跋扈;身处凡尘俗世,经历柴米油盐的琐碎、人情往来的复杂,却不自卑自弃,不随波逐流。可以平凡,在平凡的日子里认真生活,却绝不平庸,始终保持对生活的热爱、对理想的追求;可以闪耀,在属于自己的领域发光发热,却绝不刺眼,懂得收敛锋芒,与他人和谐共处。

言行举止恰到好处,待人接物处处契合道的规律,有能力却不轻易显露,有智慧却不随意卖弄,能在喧嚣中守静,能在繁华中沉淀,能在困境中从容,这便是修行的妙用。

而“大隐隐于朝”的境界,更是将修行的力量发挥到了极致。回望三国时期,司马懿隐忍蛰伏,在乱世纷争中审时度势,以沉稳的心智、长远的眼光,为曹魏政权奠定基础;诸葛亮鞠躬尽瘁,在复杂的政治与军事环境中,凭借过人的智慧与忠诚,辅佐刘备建立蜀汉,留下“鞠躬尽瘁,死而后己”的千古美名;鲁肃深谋远虑,在吴蜀联盟的维系中,以包容的心态、卓越的外交才能,为东吴的稳定与发展立下汗马功劳。至于曹操、刘备、孙权,更是在群雄逐鹿的时代,以各自的格局与智慧,在乱世中开辟出属于自己的天地——他们的每一次决策、每一场博弈,都是对心性的修行,都是对“道”的践行。

再看当代,那些国之栋梁与幕后智囊团,同样是修行深厚之人。他们不避责任,勇担使命,在复杂的国内外环境中,以长远的战略眼光、深厚的专业素养,为国家的发展、人民的幸福出谋划策。修行越好,自身的能量越高,能量辐射的范围便越广——一份精准的战略规划,能惠及亿万百姓,推动国家在科技、经济、民生等领域不断进步;一句“人民万岁”,能凝聚起磅礴的人心力量,让举国上下团结一致、同心同德,共同面对挑战、开创未来。

可如今仍有不少人对修行存在误解,比如拿“玩手机”举例,认为修行好的人绝不会碰手机,觉得手机是“欲望的载体”“修行的障碍”。其实不然,真正修行到位的人,并非刻意远离手机,而是能坦然使用却不执着于手机——他们会用手机查阅资料、与人沟通、放松娱乐,却不会被手机里的信息裹挟,不会因为刷短视频而浪费大量时间,不会因为沉迷游戏而忽略生活。能玩却不被玩所困,能用却处处体现修行的妙用,将工具化为修行的助力,而非障碍,这才是修行融入现代生活的智慧。

修行从不是一件舍近求远、舍本逐末的事。无需刻意躲进深山,无需盲目追求玄妙的理论,眼前的每一次烦恼、每一场互动、每一件日常小事,都是修行的道场。于闹中守静,于俗中见真,在生活里践行修行的智慧,在实践中完善自身的心境,才是最踏实、最有效的修心之路,才能真正抵达修行的彼岸,活成通透、从容、有力量的自己。



    (http://www.220book.com/book/MZRC/)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内寻重生 http://www.220book.com/book/MZRC/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