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就不是错了,本来就不是问题:首接干,首接合一
“我是不是主体性缺失?”“原生家庭是不是毁了我的主体性?”如今打开社交平台,总能看到类似的困惑。可仔细想想,“主体性”这三个字,更像被刻意创造出来的“词汇陷阱”——有人把简单的人生困境包装成“专业概念”,把普通的情绪波动定义为“缺失病症”,最后搞得大家对着新词对号入座,越纠结越痛苦,却忘了最根本的道理:你的人生,你本就是主角,根本没有“错”与“问题”,只需“首接干、首接合一”。
一、别被“新词陷阱”绑架:所谓“主体性缺失”,不过是制造焦虑
“主体性”“原生家庭创伤”“自我认同障碍”——这些年,类似的新词层出不穷。有人嘴上喊着“独立思考”,文案却抄来抄去,把这些词汇包装成“高深理论”,引得无数人追捧。更荒唐的是,很多人看完后,立刻给自己贴上“主体性缺失”的标签,甚至琢磨着要不要再加个“症”字,仿佛没有这个标签,自己的痛苦就无处安放。
去看看那些聊“主体性”的视频评论区,99%的内容都在“添乱”:没人说“该怎么改变”,全在比谁更惨——“我爸妈比你爸妈更不疼我”“我老公比你老公更自私”“我比你更窝囊、更不爱自己”。原本只是一点小情绪,在互相比较中被放大成“人生悲剧”;原本只是偶尔的困惑,在负面共鸣中变成“无法治愈的创伤”。这哪里是解决问题,分明是倒反天罡,把小麻烦搅成大泥潭。
就像有人因为工作不顺,刷到“主体性缺失导致不敢拒绝别人”的视频,立刻对号入座:“原来我不是能力差,是主体性不够!”于是开始整天研究“怎么补主体性”,却忘了最首接的办法——下次遇到不合理的要求,首接说“不”。新词没搞懂,工作问题也没解决,反而多了一层“我有病”的焦虑。
这些被创造出来的词汇,本质上是“焦虑生意”的工具。它们把每个人都会遇到的正常困境,包装成“需要专业拯救”的问题,让你在对号入座中产生依赖,最后要么为所谓的“课程”付费,要么陷入自我否定的内耗。可实际上,你的困惑不是“主体性缺失”,只是暂时没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你的痛苦不是“原生家庭创伤”,只是需要学会和过去和解。别被新词绑架,你本就没有“病”。
二、老祖宗的“一元智慧”:你是主角,何谈“缺失”?
到底什么是“主体性”?其实老祖宗早就给出了答案——“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唯一”。你就是自己人生这部剧的主角,剧情跟着你走,剧中的人和事都与你共生相融,这便是最本质的“主体性”。
这种智慧是“一元”的,没有对立,没有评判,首接告诉你“你就是核心”。可现在的人,偏要把它拆成“二元”:有“主体”就有“客体”,有“主体性”就有“主体性缺失”;有“自我”就有“原生家庭”,有“想改变”就有“改不了”。于是,对立产生了,对抗也来了——有人怪父母没给够关爱,所以“主体性没建立起来”;有人怪伴侣不理解自己,所以“主体性被压制了”;有人怪社会太残酷,所以“主体性没机会施展”。
我认识一位姑娘,总说自己“主体性缺失”,因为妈妈从小管得严,让她“不敢自己做决定”。找工作时,她纠结了三个月,一会儿怕薪资低,一会儿怕加班多,最后还是让妈妈帮她选了一份稳定的工作。可上班后,她又觉得“这不是我想要的,是妈妈逼我的”,陷入了“主体性被剥夺”的痛苦里。她没意识到,真正的“主体性”不是“怪别人没给”,而是“自己主动要”——哪怕一开始选错了,也是自己的选择,大不了再改。
老祖宗从不说“你错了”,只说“你该怎么办”。就像农民种庄稼,不会纠结“我是不是没有‘种地主体性’”,只会想着“什么时候播种、什么时候浇水”;就像工匠做家具,不会怀疑“我是不是‘工匠精神缺失’”,只会专注“怎么把木头打磨光滑、怎么把结构做牢固”。他们不懂什么新词,却活得通透——因为他们知道,做主角不需要“资格证”,首接去做就够了。
三、在“因”上努力:别纠结“果”,要改变“因”
很多人困在痛苦里,不是因为问题太难,而是因为总在“果”上纠缠——纠结“我为什么这么惨”“别人为什么对我不好”“过去为什么伤害我”,却从不想“我该怎么改变”“我能做些什么”。
就像有人因为和伴侣吵架,整天琢磨“他为什么不理解我”“他是不是不爱我了”,翻来覆去想细节,越想越生气,最后吵得更凶;却忘了去想“吵架的原因是什么”“我有没有说清楚自己的需求”“下次能不能好好沟通”。前者是“果”,纠结一万次也没用;后者是“因”,只要改一点,结果就会不一样。
真正能解决问题的,永远是在“因”上努力。你觉得“不敢拒绝别人”,别怪“主体性缺失”,而是下次遇到不合理要求时,试着说一句“我做不到”;你觉得“被原生家庭影响”,别怪父母“没教好”,而是从现在开始,自己做人生的决定,哪怕错了也没关系;你觉得“活得不自在”,别怪“社会太压抑”,而是试着培养一个爱好,做一件自己真正喜欢的事。
这些改变不需要“先搞懂主体性”,也不需要“先治愈创伤”,只需要“首接干”。就像学游泳,不用先研究“游泳主体性”,首接跳进水里,呛几次水就会了;就像学做饭,不用先纠结“我是不是没有做饭天赋”,首接拿起锅铲,多试几次就会了。人生没有“准备好”的时刻,只有“开始做”的瞬间。
西、实修才是出路:爱自己,不是想出来的,是做出来的
“我知道要爱自己,可我做不到啊!”很多人都有这样的困惑。其实,爱自己、接纳自己,从来不是靠头脑想出来的,而是靠“实修”做出来的——在日常小事里,一点点积累对自己的认可;在遇到困难时,一点点增强面对的勇气。
有人说“我没时间实修”,其实实修很简单:早上起来,对着镜子笑一笑,告诉自己“今天也很棒”,这是实修;工作累了,给自己放十分钟假,喝杯茶、看看窗外,这是实修;遇到挫折时,不骂自己“没用”,而是说“没关系,下次再试”,这也是实修。这些小事看似不起眼,却能慢慢提升你的能量,让你越来越接纳自己。
我有个朋友,曾经因为失恋陷入自我否定,觉得“我不够好,所以他才离开我”。后来,她开始每天做一件“爱自己”的事:要么去跑步,要么学做一道新菜,要么和朋友去爬山。慢慢的,她发现自己不再纠结过去,反而觉得“失恋也不是坏事,让我有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现在的她,不仅状态越来越好,还遇到了更适合自己的人。
实修的核心,是“活在当下”——不纠结过去的遗憾,不焦虑未来的未知,只专注于现在能做的事。那些贴在你身上的“负面标签”,那些让你痛苦的“新词概念”,都会在你一次次的实修中慢慢淡化。因为你会发现,你不需要靠“标签”证明自己,也不需要靠“概念”定义自己,你就是你,很好的你。
五、结语:首接干,就是最好的“合一”
人生没有那么多“错”和“问题”,也没有那么多“缺失”和“创伤”。所谓的“主体性”,不过是让你相信“你能做主”;所谓的“觉醒”,不过是让你明白“首接去做”。
别再对着新词对号入座,别再在过去的痛苦里纠缠,别再等着“准备好了”再开始。你是自己人生的主角,不需要别人给你“资格”,也不需要概念给你“支撑”。想做什么就去做,错了就改,累了就歇,这便是“首接干”;把自己的想法、行动和人生融合在一起,不分裂、不内耗,这便是“首接合一”。
老祖宗早就告诉我们:“道在日用平常中”。吃饭时好好吃饭,工作时好好工作,和人相处时好好沟通,遇到困难时好好解决——这些看似普通的事,正是“做主角”的本质。别把人生搞得太复杂,简单一点,首接一点,你会发现,原来快乐和通透,从来都不难。
(http://www.220book.com/book/MZRC/)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