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1章 寿宴功成,举荐赴苏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大明食探 http://www.220book.com/book/MZW5/ 章节无错乱精修!
 

嘉靖三十五年,暮春的吴县浸在连绵梅雨中,青石板路被淋得发亮,踩上去总带着些黏腻的湿意。沈砚背着个旧包袱站在“知味斋”门口,包袱角磨得发毛,里面除了几件换洗衣物,就只有那把跟着他多年的薄刃菜刀——刀鞘是他父亲留下的,乌木上刻着细浅的“沈”字,被他得光滑温润。

“沈砚,你这说走就走,倒让我这老头子舍不得了。”周文彬从店里追出来,手里攥着封折好的举荐信,油纸封皮上沾了点雨星,“苏振邦是我同年,为人务实,最看重会查案的年轻人,你带着这封信去苏州,他定会给你个机会。”

沈砚接过信,指尖触到纸页上的墨迹,还带着点未干的潮润。三日前周老爷的六十寿宴上,若不是周文彬信任,让他这个“知味斋临时帮厨”掺和进“燕窝羹藏碎瓷”的案子,他现在恐怕还在灶前颠勺。那天宴席乱作一团时,他蹲在满地狼藉里,盯着那碗打翻的燕窝羹看了半个时辰——碎瓷片边缘沾着青釉,不是知味斋常用的白瓷;后厨杂役小李袖口藏着细瓷粉末,指甲缝里还有未洗净的燕窝丝,一问才知是被周老爷克扣了三个月月钱,想借寿宴闹一场。

“周先生放心,此去苏州,我定不辜负您的举荐。”沈砚把信贴身塞在衣襟里,那里还暖着,能护住信纸不被雨水打湿。

周文彬拍了拍他的肩膀,目光落在他腰间的菜刀上,笑了:“你这刀跟着你查案,比跟着你做菜还管用。到了苏州,要是查案不顺,就去护龙街开个小馆子,凭你的手艺,饿不着。”

沈砚也笑了,想起在知味斋后厨的日子,他总爱琢磨“菜里的门道”——就像做“清炖狮子头”,得选三肥七瘦的五花肉,剁肉时不能太碎,不然少了嚼劲,查案不也一样?得留着点“粗粝的线索”,才能揪出背后的真相。

辞别周文彬,沈砚雇了辆驴车往苏州去。梅雨渐渐停了,车轱辘碾过泥泞的土路,溅起的泥点糊在车帘上。行至苏州城外的小镇时,日头己偏西,驴车停在一家挂着“张记面馆”幌子的小店前,沈砚摸了摸肚子,掀帘走了进去。

店里就三张木桌,墙角堆着几袋面粉,老板娘正蹲在灶前烧火,见有人来,抬头喊了声:“客官想吃点啥?咱这儿的猪油渣酱油面最地道!”

“那就来一碗。”沈砚找了张靠门的桌子坐下,看着老板娘往锅里下面,又从油锅里捞出一把金黄的猪油渣,油星子“滋啦”溅在灶台上,香味瞬间飘了满店。

没一会儿,一碗面端了上来——细面浸在深褐色的酱油汤里,上面铺着一层焦脆的猪油渣,撒了把葱花,热气腾腾的。沈砚挑起一筷子面,咬了口猪油渣,脆生生的,带着猪油的香,却不腻人。他嚼着面,忽然想起寿宴案里的小李,那小子被抓时,怀里还揣着半块没吃完的猪油渣,说“攒着留着晚上下酒”。

“老板娘,你这猪油渣用的是肥膘油吧?”沈砚随口问了句。

老板娘擦了擦手,笑着说:“客官是懂行的!猪油渣就得用肥膘炸,要是用厚板油,炸出来发腻,还不脆。前阵子有个苏州府衙的书吏来吃面,非要让我用板油炸,说‘板油香’,结果吃了两口就放下了,说不如肥膘炸的合胃口。”

“府衙的书吏?”沈砚心里一动,夹猪油渣的筷子顿了顿,“他常来?”

“也不算常来,就上月来过两回,穿件灰布长衫,袖口总沾着点麦麸似的东西,说话挺木讷的,不像个当官的。”老板娘一边收拾碗筷,一边随口答道,“他还问我,‘炸剩下的猪油卖不卖’,我说这是留着炒面的,不卖,他还挺失望。”

沈砚没再追问,低头继续吃面。面汤喝进肚子里,暖融融的,可他心里却泛起点疑惑——府衙的书吏,怎么会关心“炸猪油的油”?还袖口沾着麦麸?他把这事儿记在心里,就像把没吃完的猪油渣包起来留着,说不定哪天就成了“用得上的配料”。

吃完面,沈砚付了钱,继续往苏州城赶。驴车进了城门,夕阳把护龙街的青石板染成了金红色,街边的铺子都亮了灯,卖桂花糕的小贩推着车吆喝,香气混着晚风飘过来。沈砚坐在驴车上,看着眼前的市井烟火,忽然觉得心里踏实了——不管是查案还是做菜,不都得扎根在这烟火里吗?

到了苏州府衙门口时,天己经黑了。门口的差役见他背着包袱,腰间挂着菜刀,拦着问:“你找谁?府衙可不是随便进的。”

沈砚掏出周文彬的举荐信,递了过去:“在下沈砚,是扬州周文彬先生举荐来的,求见苏知府。”

差役接过信,翻来覆去看了两眼,又打量了沈砚一番,说:“苏知府今天还在府衙理事,你等着,我去通报。”

没一会儿,差役回来了,对沈砚说:“知府大人让你进去,跟我来。”

沈砚跟着差役往里走,府衙的院子很大,青砖铺地,两旁种着老槐树,树叶被风吹得沙沙响。走到正堂门口时,差役喊了声:“沈砚到。”

沈砚深吸一口气,推门走了进去。正堂里摆着一张大案桌,上面堆着卷宗,苏振邦坐在案后,穿着一身藏青色官袍,头发花白,眼神却很亮。他抬头看向沈砚,指了指旁边的椅子:“坐吧,周文彬在信里把你夸得天花乱坠,说你破了寿宴的案子,很有想法。”

“大人过奖了,只是碰巧注意到些细节。”沈砚坐下,双手放在膝盖上,“就像做菜,只要盯着火候和食材,总能做出合胃口的菜。”

苏振邦挑了挑眉,似乎对他的比喻很感兴趣:“哦?那你说说,查案和做菜,还有啥不一样的?”

“做菜的火候是死的,多烧一刻就老了;查案的‘火候’是活的,得等嫌疑人慌了,证据齐了,再下手,不然就像炒青菜没断生,夹生。”沈砚顿了顿,想起寿宴案里的小李,“就像上次那案子,要是不等他把藏在床底的碎瓷片拿出来,就算抓了他,他也不会认。”

苏振邦笑了,拿起案上的一份卷宗,递给沈砚:“你这比喻倒新鲜。正好,府里出了个案子,你帮我看看。”

沈砚接过卷宗,翻开一看,眉头顿时皱了起来——卷宗上写着“府库失窃纹银五千两”,案发时间是三日前,现场只留下一袋带“麦麸味”的泥土,除此之外,没有任何线索。

他抬头看向苏振邦,眼里带着点兴奋:“大人,这案子,我想试试。”

苏振邦点了点头,眼里闪过一丝认可:“好,我给你权限,府衙的人你随便调,要是破了案,我给你在府衙谋个差事。”

沈砚站起身,抱了抱拳:“谢大人!只是……我想先去府库看看现场。”

“现在?”苏振邦看了看窗外的夜色,“天己经黑了,府库的门早就锁了。”

“大人放心,我就看一眼那袋泥土,不碰别的。”沈砚的眼神很坚定,就像每次做菜前,一定要确认食材新鲜与否,“泥土里的麦麸,说不定藏着关键线索。”

苏振邦想了想,起身拿起挂在墙上的钥匙:“走,我带你去。正好我也想再看看,那袋奇怪的泥土,到底是哪儿来的。”

两人走出正堂,夜色更浓了,府衙的灯笼亮着,照在青石板上,拉出长长的影子。沈砚跟在苏振邦身后,手里攥着那份卷宗,心里暗暗琢磨——麦麸味的泥土,府衙的书吏,猪油渣……这些零散的“食材”,到底能凑成一道什么样的“菜”?他隐隐觉得,这苏州府的第一桩案子,比他想象的要有意思。

顶点小说(220book.com)最新更新大明食探

    (http://www.220book.com/book/MZW5/)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大明食探 http://www.220book.com/book/MZW5/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