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031 黄道婆–锦程织梦

小说: 女权之下   作者:我有钱我有颜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女权之下 http://www.220book.com/book/N5BG/ 章节无错乱精修!
 在“人人书库”APP上可阅读《女权之下》无广告的最新更新章节,超一百万书籍全部免费阅读。renrenshuku.com人人书库的全拼.com即可访问APP官网

宋末元初,战火纷飞,山河破碎,百姓在动荡时局与繁重赋税的双重压迫下艰难求生。乌泥泾,这座江南小镇,也被贫困的阴霾笼罩得密不透风。黄道婆出生在一个贫寒农家,还没来得及好好享受童年的欢乐,十二三岁时,便被卖给邻村人家做童养媳,一头扎进了暗无天日的生活。

嫁入夫家后,黄道婆的日子满是苦难。婆婆是个尖酸刻薄之人,整日里鸡蛋里挑骨头,稍有不顺心就破口大骂。丈夫性情粗暴,遇事只会拳脚相加。新婚的喜庆与甜蜜,对她来说只是遥不可及的奢望,每天面对的只有做不完的苦役和无情的打骂。

每天天还未亮,公鸡尚未打鸣,婆婆尖锐刺耳的声音就像炸雷般在耳边响起:“还睡!太阳都晒屁股了,赶紧起来干活!你这懒骨头,就知道睡!” 黄道婆被这喊声吓得浑身一颤,睡眼惺忪地从冰冷的被窝里爬起来,拖着沉重的步伐走向又暗又潮的厨房。

潮湿的柴草怎么也点不着,浓烟滚滚,呛得她涕泪横流,咳嗽不止。煮粥时,她全神贯注,眼睛死死盯着锅,可即便如此,粥汤还是不小心溢出来了一点。

婆婆瞬间冲了进来,抬手就是一巴掌,恶狠狠地骂道:“这点小事都做不好,真是个没用的东西!连粥都煮不好,你还能干啥?”

黄道婆捂着红肿的脸,小声嘟囔:“柴草太湿了……”

话还没说完,婆婆就怒目圆睁,吼道:“还敢顶嘴?有这功夫,粥都该煮好了!今晚别想吃饱!”黄道婆只能默默咽下委屈,继续低头干活。

白天,她如同不知疲倦的陀螺,洗衣、织布、打扫庭院,忙得脚不沾地。寒冬腊月,河水冷得像冰窖,她的双手泡在刺骨的河水中,很快变得通红,皮肤皲裂,一道道血口渗出血丝,钻心地疼。可她不敢有丝毫懈怠,只要动作稍慢,婆婆的棍棒就会毫不留情地落在她身上。

织布机破旧不堪,频繁卡顿,她小心翼翼地修理,可一旦耽误了进度,丈夫就会暴跳如雷,对她拳脚相向。

有一次,她实在太累,在织布时打了个盹,手中的梭子“啪”的一声掉落在地。丈夫发现后,顿时火冒三丈,一脚把她踹倒在地,怒吼道:“懒婆娘,不想干活就滚出去!这布织不完,今晚别吃饭!你是不是想饿死我们全家?”

黄道婆蜷缩在地上,身上的疼痛和心里的委屈交织在一起,让她忍不住放声大哭,可在这个家里,她的哭声显得那么微弱、无助。

夜晚,万籁俱寂,别人都己进入甜美的梦乡,黄道婆还在昏暗的油灯下缝补衣物。灯光昏暗如豆,她的眼睛又酸又涩,视线模糊,可只要针脚稍有不匀,第二天等待她的就是婆婆更加严厉的责罚。她小声对自己说:“再坚持一下,总会好起来的吧……”

然而,婆婆听到动静走进来,瞥了一眼布料,立马叉腰骂道:“这针脚歪七扭八的,是给谁做丧服呢?明天别想休息,重新缝!你眼里到底有没有这个家?”黄道婆无奈地低下头,不敢反驳。

在这样暗无天日的生活里,黄道婆心中的逃亡念头像野草般疯狂生长。终于,在一个电闪雷鸣、风雨交加的夜晚,趁着家人熟睡,她咬了咬牙,不顾一切地逃离了这个让她痛苦不堪的牢笼。

她在雨中拼命奔跑,雨水劈头盖脸地砸下来,打在脸上,她早己分不清是雨水还是泪水。一路跌跌撞撞地跑到码头,幸运的是,她搭上了一艘南下的商船。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上,商船被海浪拍打得剧烈颠簸,黄道婆紧紧抓住船舷,心中既有对未知的深深恐惧,又怀揣着对自由的强烈渴望。

一位老水手路过,看她瑟瑟发抖,安慰道:“姑娘别怕,这风浪虽大,咱们的船可结实着呢,过了这片海就好啦。你这是要去哪儿啊?”

黄道婆微微点头,轻声说:“谢谢大叔,我……我也不知道,就想找个新的生活。我实在受不了家里的日子了。”

这一路,船还遭遇了海盗,船长站在船头大喊:“大家别慌,听我指挥!”

黄道婆跟着船员们一起躲进船舱,紧张得大气都不敢出,好在船长经验丰富,巧妙周旋,才化险为夷。

船靠岸后,老水手对她说:“姑娘,往后的日子肯定会好起来的。”

黄道婆感激地说:“借您吉言,我一定好好生活。”

历经千辛万苦,黄道婆终于踏上了海南岛崖州的土地。这里气候温暖,阳光明媚,广袤的棉田一望无际,微风吹过,棉桃轻轻摇曳,仿佛在向她招手。

当地的黎族妇女们个个心灵手巧,她们熟练地操作着各种纺织工具,织出的棉织物色彩斑斓、图案精美,每一件都像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黄道婆被眼前的景象深深吸引住了,她的眼睛里闪烁着光芒,那一刻,她下定决心,一定要在这里学习先进的棉纺织技艺。

她怀着一颗虔诚的心,主动向黎族妇女们拜师学艺。从最基础的认棉、选棉开始,她学得一丝不苟。

每天,她天不亮就起身,穿梭在棉田间,仔细观察棉花的生长特性,用心去分辨不同品种的差异。她拉住一位棉农问道:“阿伯,您说这两种棉花,咋看着差不多,到底有啥不一样嘞?”

棉农笑着说:“丫头,这区别可大了,你看这种,棉絮长,纺出来的线更结实,适合织粗布;那种棉絮短些,但柔软,适合做贴身衣物。你想学纺织?”

黄道婆用力点头:“是啊阿伯,我特别想学。”

回到村子里,她就坐在纺车前,专注地练习纺线。一开始,她的手指总是不听使唤,棉线也总是断掉,可她毫不气馁,一遍又一遍地重复着动作,手指被磨出了厚厚的茧子,鲜血也时常渗出,她只是简单包扎一下,就又继续投入到练习中。

旁边的黎族姐妹阿花看她辛苦,劝道:“道婆,歇会儿吧,别把自己累坏了。”

黄道婆摇摇头,坚定地说:“阿花,我不怕累,我就想快点学会,把这手艺学好。你知道吗,我在家乡受了好多苦,就盼着学会本事改变生活。”

为了提升纺线速度,她还自己琢磨出一套独特的指法,像跳舞一样灵活地穿梭棉线,惹得其他姐妹纷纷围观学习。

阿花好奇地问:“道婆,你这指法怎么想出来的呀?”

黄道婆笑着说:“我就瞎琢磨,想着怎么能又快又好,试了好多次就成啦。”

学习织布时,复杂的花纹和技法让她吃尽了苦头,那些眼花缭乱的图案和变幻莫测的针法,仿佛一道道难以跨越的天堑。但黄道婆没有丝毫退缩,她常常在织布机前一坐就是一整天,眼睛紧紧盯着黎族姐妹们的每一个动作,反复观察、琢磨。遇到难题,她就虚心向姐妹们求教:“阿花,这个花纹咋织出来的呀?我试了好多次都不对。”

阿花热心地凑过来,手把手教她:“你看,这里要先这样挑线,再换这个颜色的线,注意顺序,慢慢来。”在阿花的帮助下,黄道婆终于掌握了这个复杂的花纹。

有一次,村里举办织布大赛,黄道婆凭借自己的努力和创新,用独特的针法织出了一幅精美的田园风光图,虽然没有夺冠,但她的作品得到了大家的一致称赞,还收获了许多宝贵的建议。

赛后,一位老工匠对她说:“姑娘,你这想法很新颖,要是再注意下细节就更好啦。”

黄道婆连忙道谢:“谢谢您指点,我一定努力改进。”

在学习染色和刺绣时,她更是全身心地投入,为了调配出一种独特的颜色,她会尝试各种植物染料,反复试验,常常忙得忘记了吃饭和休息。

她向村里的老染匠请教:“阿婆,我用这几种叶子染出来的颜色,总是差点意思,您有啥诀窍不?”

老染匠笑着说:“丫头,染色讲究的是比例和火候,你试试把这种叶子多放点,煮的时候火候小点,时间长些。”黄道婆按照老染匠的方法一试,果然染出了满意的颜色。

有一回,她为了寻找一种特殊的染料植物,跟着一位采药人深入山林,一路上翻山越岭,还差点迷路,好在最后找到了那种植物,成功染出了前所未有的色彩。

采药人夸赞她:“姑娘,你这股子坚持的劲儿真难得。”

黄道婆笑着回应:“我就想做出不一样的东西,再难也值得。”

就这样,在崖州的40年时光里,黄道婆全身心地沉浸在棉纺织的世界中。她就像一块干涸的海绵,拼命地吸收着知识和技艺,逐渐掌握了当地先进的棉纺织技术,从纺线、织布到染色、刺绣,每一个环节都驾轻就熟,成为了远近闻名的纺织能手。

她织出的棉织物不仅色彩鲜艳、质地柔软,而且图案独特新颖,巧妙地融合了黎族的文化特色与她自己的奇思妙想,深受当地百姓和过往商人的喜爱,甚至有一些达官贵人也对她的作品赞不绝口,不惜重金购买。

然而,无论在崖州生活得多么惬意,黄道婆心中始终牵挂着故乡乌泥泾。她时常想起故乡的亲人和乡亲们,想起他们在贫困中苦苦挣扎的模样,想起家乡落后的纺织技术。她对阿花说:“阿花,我在这儿过得再好,心里还是惦记着老家,那儿的人还穷着呢,纺织技术也落后,我得把这儿的本事带回去,帮他们过上好日子。”

阿花不舍地拉着她的手:“道婆,你这一去,还不知道啥时候能再见,可一定要照顾好自己。你真的决定了吗?”

黄道婆眼眶泛红,用力点头:“我决定了,阿花。等我把家乡建设好了,说不定还能接你去玩呢。”

于是,怀着一颗炽热的归乡之心,黄道婆带着在崖州积累的丰富经验和先进的纺织工具,毅然踏上了回乡之路。

回到乌泥泾后,眼前的景象让黄道婆既熟悉又心酸。多年过去,故乡依旧贫穷落后,乡亲们的生活还是那么艰苦。简陋的纺织工具和落后的技术,使得生产出的棉织物粗糙不堪,产量也极低,根本卖不上好价钱。黄道婆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她暗暗发誓,一定要改变这一切。

她首先从革新纺织工具入手。当时,人们剥棉籽全靠手工,效率极低,一天下来,也剥不了多少。

黄道婆找到村里手艺最好的木匠李大叔,说道:“李大叔,我在崖州见过一种搅车,能快速剥棉籽,我想请您帮忙做一个。”

李大叔疑惑地挠挠头:“道婆啊,这没见过的东西,能好使不?别浪费了材料。”

黄道婆耐心解释:“大叔,您就信我,这搅车可管用了,比咱们手工剥快多了,做出来您就知道好处啦。我都想好了,做好了先在村里推广,肯定能帮大家省不少力。”

起初,工匠们对这种新奇的设计心存疑虑,制作过程中困难重重,不是尺寸不对,就是部件安装不牢固。李大叔皱着眉头说:“道婆,这部件老是装不好,是不是想法有问题啊?我看这设计太复杂了。”

黄道婆看着图纸,思考片刻说:“大叔,咱们把这个轴加粗点试试,说不定能更稳。我在崖州见他们用的就是粗轴,特别好使。咱们再试试,肯定行的。”

制作搅车时,他们西处寻找合适的木材,黄道婆还亲自跟着工匠们上山伐木,回来后又一起打磨、拼接。经过无数次的失败和尝试,终于成功制造出了搅车。

为了让大家更首观地看到搅车的优势,黄道婆组织了一场剥棉籽比赛,一边是几个壮劳力手工剥棉籽,一边是她操作搅车,结果她一个人轻松战胜了众人,让大家心服口服。

比赛结束,李大叔竖起大拇指:“道婆,还真有你的!这搅车可帮大忙了。”

黄道婆笑着说:“多亏了大叔您帮忙,以后大家剥棉籽就轻松多了。”

当她第一次向乡亲们展示这台神奇的机器时,大家都围拢过来,满脸疑惑,交头接耳。王婶子小声嘀咕:“这玩意儿真能行?别是白费劲。我看还是老办法靠谱。”

黄道婆笑着说:“婶子,您就瞧好吧!一会儿您上手试试就知道了。”

只见她将棉花放入搅车,双手握住摇把,轻轻转动,棉籽便纷纷滚落下来,不一会儿,就分离出了一大堆干净的棉花。乡亲们看得目瞪口呆,随后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李大叔一拍大腿:“道婆,还真让你弄成了!”

接着,黄道婆又对弹棉工具进行改良。她把原来一尺来长的弹棉花竹弓,改成了西尺多长的木制绳弦大弓,还特意选用了坚硬的檀木槌子来敲击。

为了找到最合适的材料,她跑遍了附近的山林,请教了许多经验丰富的老工匠,还亲自尝试了各种木材和绳索。她问一位老工匠:“大伯,您觉得这几种木材,哪种做弓最合适?我想做个弹力大的弓。”

老工匠仔细端详后说:“这檀木质地硬,弹力好,做弓准没错。不过这弦可得选好,用牛筋弦试试。”

找到材料后,她又和工匠们反复试验弓的弧度和弦的张力,经过多次调整,才确定了最终的设计。当她第一次用新弓弹棉时,强劲的弹力使得棉花迅速蓬松起来,不仅效率大大提高,而且弹出来的棉花更加均匀细腻。

乡亲们看到新工具的神奇效果,纷纷效仿,很快,新的弹棉工具就在乌泥泾普及开来。

为了推广新弹棉弓,黄道婆还举办了弹棉比赛,获胜者能得到她亲手制作的精美手帕,大家都踊跃参与。

比赛时,张大哥笑着说:“道婆,这新弓确实好使,就是我这技术还得练练。”

黄道婆鼓励道:“张大哥,多练练肯定行,您看这弹出来的棉花多好。”

在纺纱工具的改造上,黄道婆同样费尽心思。她将原来一只锭子的手摇纺纱车,改制成为三只锭子的脚踏纺纱车。

一开始,乡亲们对这种新的纺纱车不太适应,觉得操作起来有些困难,不是手脚配合不好,就是纺出的线粗细不均。

张嫂抱怨道:“道婆,这新纺车太难用了,我这手脚都不听使唤。我还是习惯老纺车。”

黄道婆笑着走过去,手把手教她:“张嫂,您别急,先把脚放在踏板上,慢慢踩,感受下节奏,手再跟着摇,眼睛盯着线,多练几次就熟啦。这新纺车学会了,效率能提高好几倍呢。”

为了让大家更好地掌握技巧,黄道婆还编了简单易记的口诀:“脚踏板,慢起落,手摇柄,稳又匀,眼睛盯线别走神。”

她还组织了纺纱比赛,准备了一些实用的奖品,激发大家的学习热情。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大家逐渐掌握了技巧,纺纱速度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后来,黄道婆又不满足于此,经过反复试验,尝试将锭子加到五锭,纺纱效率再次实现飞跃。

有个调皮的小伙不信五锭纺车能好用,结果自己上手一试,被那飞速转动的锭子惊得合不拢嘴,从此对黄道婆的手艺佩服得五体投地。

小伙挠挠头说:“道婆,我错了,这纺车太神奇了,您咋想出来的?”

黄道婆笑着说:“就是想让大家纺线更快更好,多试了几次就成功了。”

工具革新后,黄道婆又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精湛的织造技术传授给故乡人民。她开办纺织课堂,把乡亲们召集起来,手把手地教大家学会黎族的棉纺织技术。从最基本的纺织针法,到复杂的图案设计,她都一一讲解示范,每一个步骤都讲得细致入微,生怕大家听不懂。

她拿着一块织好的布问大家:“乡亲们,你们看这针法,先这样挑针,再这样回针,是不是更紧实好看?大家试试。”

李婶子问:“道婆,这针法织起来会不会很慢啊?”

黄道婆耐心解答:“李婶子,一开始可能觉得慢,熟练了就快了,而且织出来的布更耐用,能卖个好价钱。”

她还把从黎族人民那里学来的织造技术,结合自己多年的实践经验,总结成一套先进的“错纱配色、综线挈花”等织造技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大家。在她的指导下,乡亲们织出的棉织物品质大幅提升,原本粗糙的布料变得柔软光滑,色彩也更加鲜艳丰富。

其中最有名的当属乌泥泾被。这种被子色彩绚丽、图案精美,上面的花纹栩栩如生,有象征吉祥如意的龙凤呈祥,有寓意幸福美满的花开富贵,还有展现自然风光的山水田园。

为了设计出这些精美的图案,黄道婆常常在深夜还对着图纸冥思苦想,她还会参考当地的民间传说和风俗习惯,将这些元素融入到图案中。

有一次,一个孩子好奇地问她:“道婆阿姨,您怎么能想出这么好看的图案呀?”

黄道婆笑着摸摸孩子的头说:“阿姨是把咱们生活里的美好都画到被子上啦。你看这龙凤,代表着吉祥;这花开富贵,是希望大家日子越过越好。”孩子似懂非懂地点点头,眼中满是崇拜。

一经推出,乌泥泾被便受到了市场的热烈欢迎,不仅在周边地区畅销,还远销大江南北,成为了乌泥泾的标志性产品。商人们纷纷慕名而来,订单如雪片般飞来。村里的纺织作坊日夜忙碌,机杼声不绝于耳。

为了给蓬勃发展的棉纺织业提供充足的原料,黄道婆还积极在家乡及周边地区推广棉花种植。她亲自深入田间地头,向农民们传授选种、施肥、灌溉等植棉技术。

一开始,农民们对种植棉花心存疑虑,担心不适合本地的土壤和气候,收成不好。

赵大伯担忧地说:“道婆,咱这儿种棉花,能行吗?别到时候颗粒无收。”

黄道婆笑着安慰:“大伯,您放心,我都研究过了,咱这儿的地能种。我先种一片试试,要是收成好,您再跟着种。”

黄道婆便自己开辟了一块试验田,亲自示范种植过程。她每天早早地来到田里,浇水、施肥、除草、防虫,精心呵护着每一株棉苗。

有一次,棉苗遭遇了虫害,她心急如焚,西处寻找解决办法,向有经验的老农请教,查阅各种古籍,最终找到了合适的防治方法,成功挽救了棉苗。等到收获季节,看到雪白的棉花挂满枝头,产量远超预期,农民们纷纷心动,开始踊跃种植棉花。

随着棉纺织业的繁荣,乌泥泾的人口逐渐增多,街道上熙熙攘攘,店铺林立。有了稳定的收入,孩子们能上学识字,老人们也能安享晚年。黄道婆看到这一切,心中满是欣慰。但她没有停下脚步,又开始琢磨如何进一步提升纺织效率和产品质量。

她组织村里的纺织能手成立了研发小组,大家围坐在一起,热烈讨论。“咱们能不能把几种不同颜色的线同时纺,织出更有层次的布?”

黄道婆提出想法。有人质疑:“这能行吗?不会乱成一团吗?”

黄道婆耐心解释:“我们可以先试验,调整好顺序和力度,说不定能创造出全新的纹理。”

在一次次尝试中,他们遇到了无数难题。线打结、颜色搭配不协调、织布机无法适应新的纺织方式……但大家齐心协力,逐个攻克。

经过几个月的努力,他们终于成功织出了具有独特渐变色彩和复杂纹理的布料。这种布料一经推出,立刻在市场上引起轰动,成为了达官贵人追捧的对象。

黄道婆的名声越来越大,甚至传到了京城。朝廷派来使者,邀请她到京城传授纺织技术,为皇家服务。黄道婆没有被名利诱惑,她婉拒道:“我只想留在乌泥泾,把这里建设得更好,让乡亲们都过上好日子。”

多年后,黄道婆己不再年轻,但她依然活跃在纺织一线,手把手教新来的学徒。每到丰收时节,乌泥泾都会举行盛大的庆典,人们穿着用新棉花织成的新衣,抬着黄道婆的画像游行,感恩她为这片土地带来的繁荣与希望 。



    (http://www.220book.com/book/N5BG/)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女权之下 http://www.220book.com/book/N5BG/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