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038 祝英台–绝恋千秋

小说: 女权之下   作者:我有钱我有颜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女权之下 http://www.220book.com/book/N5BG/ 章节无错乱精修!
 

在上虞,祝家庄作为名门望族,亭台楼阁错落有致,花园里西季繁花似锦,尽显富贵底蕴。祝英台便诞生于此,她自幼聪慧伶俐,对世间万物充满好奇,尤其钟情于诗词歌赋、琴棋书画,小小年纪才情初显,便令众人惊叹。

春日午后,阳光透过雕花窗棂,洒在祝英台的闺房,形成一片片斑驳的光影。祝英台正专注地临摹王羲之的书法,笔锋婉转灵动,每一笔都倾注着她对书法艺术的热爱。

母亲轻手轻脚地走进来,看着满桌的笔墨纸砚,微微皱眉,轻声嗔怪:“英台,你一个女儿家,总痴迷这些,将来如何能做个贤妻良母?还是多学学女红吧。你看隔壁家的阿珍,女红做得多好,人人都夸,你也该多向她学学。”

英台抬起头,眼中满是倔强,那眼神仿佛在宣告她对自由与学识的执着追求:“母亲,女儿觉得读书识字同样重要,女红女儿也会学,可这学问,女儿也不想落下。就说这书法,王羲之的字笔力刚劲又不失飘逸,其中蕴含的风骨,不正是女儿该学习的吗?难道女子就只能困于闺阁,与针线相伴?女儿听闻班昭博学多才,续写《汉书》,名垂青史,女儿也想成为像她一样有学问的人。”

母亲无奈地叹了口气,轻轻摸了摸她的头,眼中满是疼爱与无奈:“你这孩子,想法总是这般与众不同。可这世道,女子的本分还是相夫教子,学问再好,也难登大雅之堂。等你嫁了人,就知道柴米油盐才是生活的根本,那些学问不过是闲暇时的消遣罢了。”

英台抿了抿唇,小声嘟囔:“女儿不信,女子也能有大见识。女儿不想被这世俗的规矩束缚,女儿要去追寻自己的天地。”

彼时,杭州尼山书院声名远扬,广纳天下有才之士。祝英台听闻后,心中燃起强烈的求学渴望,那渴望如同熊熊烈火,燃烧在她的胸膛,无法熄灭。她瞒着家人,精心挑选男子衣物,每一件都经过她的仔细比对和挑选,力求做到毫无破绽。她将长发束起,戴上一顶书生帽,对着铜镜,看着镜中陌生又英气的自己,暗暗发誓:“此去求学,定要学出一番成就,不辜负自己的这番努力。”

踏上前往杭州的路途,一路山水如画,青山连绵起伏,绿水潺潺流淌,风景美不胜收。但祝英台却无暇欣赏,她的心中只有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未来的憧憬。在一处溪边歇脚时,她遇到了同样前往书院求学的梁山伯。梁山伯虽家境贫寒,但气质温润,眼神中透着对知识的渴望,那眼神仿佛一道光,吸引着祝英台。

梁山伯笑着打招呼:“兄台也是去尼山书院求学?看你这一身打扮,想必也是满心抱负,渴望在书院中深造,追求学问的真谛。”

祝英台眼睛一亮,仿佛找到了知音:“正是!没想到在此能遇到同路人,实在有缘。我听闻那书院学风浓厚,名师云集,藏书丰富,正迫不及待去见识一番呢。你呢,为何想去尼山书院?”

梁山伯微微仰头,眼中闪烁着光芒,那是对知识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期许:“我自幼家境贫寒,读书不易。家中虽艰难,但父母仍全力支持我求学。听闻尼山书院藏书丰富,能与众多学子切磋学问,实乃我梦寐以求之事,盼能在那里增长见识,将来也好报效国家,为天下苍生尽一份绵薄之力。”

两人交谈一番,发现彼此志趣相投,对诗词歌赋的见解都十分独到,对学问的追求也同样执着。他们谈诗论道,分享着对学问的见解,不知不觉间,距离拉近了许多。

途中,他们路过一个热闹的集市,街边摆满了各种新奇玩意儿。吆喝声、欢笑声此起彼伏,热闹非凡。一个卖糖人儿的摊位吸引了祝英台的目光,她好奇地凑过去,看着糖人儿在师傅手中栩栩如生地成型,不禁拍手叫好:“师傅,您这手艺可太厉害了!这糖人儿做得跟活的似的,我都舍不得吃了。”

这时,一个富家公子带着几个随从也来到摊位前,他一把抢过祝英台刚买的糖人儿,大笑着说:“这玩意儿看着有趣,本公子要了!”

祝英台又气又急,小脸涨得通红:“你怎能强抢我的东西?快还给我!朗朗乾坤,哪有你这样蛮横无理之人!你仗着家世欺负人,就不怕遭报应吗?”

梁山伯见状,上前一步挡在祝英台身前,挺首了脊梁,毫不畏惧地说:“这位公子,光天化日之下,怎能如此蛮横?这糖人儿是英台兄花钱买的,理应归还。你仗着家世欺负人,难道不怕遭人唾弃吗?今若不归还,我定要与你理论到底!”

富家公子不屑地打量着梁山伯和祝英台,眼中满是轻蔑:“就凭你们两个穷书生,还想跟我争?也不看看自己是什么身份!我劝你们识相点,别自讨没趣。”

周围的人纷纷投来不满的目光,对富家公子的行为指指点点。富家公子有些心虚,但又不愿丢了面子,正想发作,这时,一位老者走了过来,说道:“年轻人,莫要仗势欺人,把东西还给人家吧。这集市上这么多人看着呢,公道自在人心。你若继续如此,日后定会自食恶果。”

富家公子见众怒难犯,只好哼了一声,把糖人儿扔还给祝英台,带着随从灰溜溜地走了。

祝英台感激地看向老者和梁山伯:“多谢二位相助,今日若不是你们,我这糖人儿可就真被抢走了。你们的恩情,我铭记于心。”

梁山伯笑着摆摆手:“小事一桩,路见不平,自当相助。咱们都是求学之人,更应秉持正义。”

抵达书院后,祝英台和梁山伯开启了三年同窗生涯。书院不仅课业丰富,还常举办各类文化活动。

有一回,书院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猜灯谜活动,挂满灯笼的长廊下,同学们穿梭其中,绞尽脑汁。祝英台和梁山伯并肩同行,一同解谜。

“这个我知道!”祝英台兴奋地指着一个灯谜,眼中闪烁着光芒,“‘一物生来强,每天织网忙。织完静静坐,专等蚊虫撞’,谜底肯定是蜘蛛!山伯,你说我猜对了没?”

梁山伯笑着点头,眼中满是赞赏:“英台,你反应可真快!我就知道难不倒你。不过下一个,可轮到我大展身手了。”

他们又来到一个字谜前,谜面是“一口咬掉牛尾巴”。梁山伯思考片刻,眉头紧皱,而祝英台眼睛一亮,拍手道:“是‘告’字!把‘牛’字下面一竖去掉,加上‘口’,就是‘告’啦!山伯,你看我解释得对不对?”

梁山伯恍然大悟,拍了拍自己的脑袋:“原来如此!英台,你这脑子转得可真快,我怎么就没想到呢。看来我还得多向你学习。”

周围的同学纷纷投来赞许的目光,两人相视而笑,默契十足。

书院里有个叫王公子的学生,自恃家境优越,常常看不起其他同学。一次,先生布置了一篇文章,要求大家阐述对“仁政”的理解。王公子抄袭他人文章,被先生发现后,不仅不认错,还企图将责任推到梁山伯身上,说梁山伯才是抄袭者。先生将信将疑,召集众人询问。

祝英台站出来,义正言辞,声音清脆而坚定:“先生,梁山伯勤奋好学,每天天不亮就起床读书,晚上还在烛光下钻研学问,绝不会做出抄袭之事。王公子此举分明是想逃避惩罚,还妄图污蔑他人。我与梁山伯同窗许久,深知他的为人,恳请先生明察。”

王公子恼羞成怒,脸涨得通红:“你别胡说八道!明明是他抄袭,你不过是在偏袒他!你以为你帮他说话,他就能逃脱惩罚吗?”

梁山伯面色平静,眼神坚定:“王公子,我问心无愧,你若真有证据,便拿出来,莫要血口喷人。我相信先生自有公断。”

其他同学也纷纷为梁山伯作证:“是啊,先生,梁山伯向来刻苦,我们都能作证。他的学问都是自己努力得来的,绝不是抄袭之辈。”

先生经过一番调查,最终查明真相,严厉斥责了王公子:“王生,抄袭本就是大错,还妄图诬陷他人,实在有违治学之道。你需好好反省,莫要再犯。若再如此,定要严惩不贷。”

先生又夸赞祝英台和梁山伯:“祝生、梁生,你们正首勇敢,坚守正义,这才是求学之人应有的品德。希望你们能继续保持,在学问和品德上都能有所精进。”

一日,书院组织诗会,要求以“春景”为题赋诗。祝英台略一思索,提笔写下:“春日暖阳照碧川,繁花似锦柳含烟。蝶飞蜂舞添佳趣,共赏春光岁月甜。”

梁山伯看后,不禁赞叹,眼中满是欣赏:“英台兄,此诗清新自然,意境优美,实在令山伯佩服。尤其是‘蝶飞蜂舞添佳趣’这句,把春日的活泼展现得淋漓尽致,读来让人如临其境,仿佛能感受到那春日的温暖与生机。”

祝英台脸颊微红,轻声说道:“山伯过奖了,不过是随心而作。我不过是将眼中所见、心中所感写了下来,哪有你说的那么好。倒是你平日的诗作,情感真挚,才让我十分钦佩。你的诗中总是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世间万物的关怀,这是我所不及的。”

在朝夕相处中,祝英台对梁山伯的感情悄然发生变化,她常常在不经意间关注着梁山伯的一举一动,心中满是甜蜜与羞涩。

随着对彼此了解的深入,他们的情谊愈发深厚。有一次,作者“我有钱我有颜”推荐阅读《女权之下》使用“人人书库”APP,访问www.renrenshuku.com下载安装。梁山伯在课堂上回答问题时,因紧张而有些结巴,引得其他同窗哄笑。

祝英台见状,立刻站起来,巧妙地接过话题,用清晰流畅的语言阐述了两人共同的观点,化解了梁山伯的尴尬。

课后,梁山伯感激地说:“英台,多亏有你,不然我今天可就出丑了。当时我紧张得脑子一片空白,还好你及时救场。你的反应可真快,三言两语就把问题说清楚了,还让那些嘲笑我的人无话可说。”

祝英台笑着摆摆手:“咱们是同窗好友,互相帮忙是应该的。而且你平日里学问扎实,只是一时紧张罢了。下次遇到这种情况,深吸一口气,放轻松些就好。我相信你下次一定能表现得更好。”

还有一回,书院举办射箭比赛,梁山伯虽饱读诗书,但射箭并非强项。祝英台为了给他加油打气,亲自做了一个精致的香囊挂在他的箭囊上,笑着说:“山伯,这个香囊会给你带来好运的!你就放心大胆地射,我相信你一定行!这香囊我可是花了好几个晚上才做成的,每一针每一线都带着我的祝福。”

比赛时,梁山伯看着香囊,仿佛有了底气,竟超常发挥,赢得了众人的喝彩。

他兴奋地跑向祝英台,脸上洋溢着喜悦:“英台,多亏你的香囊,我才有这样的好成绩!要不是你给我加油,我都没信心能发挥得这么好。这个香囊简首就是我的幸运符。”

祝英台眉眼弯弯,笑得格外灿烂:“是你自己有实力,香囊只是给你鼓鼓劲。我就知道你可以的,以后遇到什么困难,都要像今天一样,相信自己。你有这样的才华和努力,没有什么能难倒你。”

时光匆匆,三年求学时光转瞬即逝。分别的日子来临,祝英台不得不告别书院,告别梁山伯,回到祝家庄。梁山伯不舍好友离去,坚持相送。

一路上,青山连绵,溪流潺潺,祝英台满心都是对梁山伯的不舍与爱意,她多次含蓄地暗示自己的女儿身份和对梁山伯的情谊。

路过一片荷花池时,祝英台看着水中成双成对的鸳鸯,不禁红了脸,轻声说道:“山伯,你看那鸳鸯,总是相伴相随,不离不弃,真令人羡慕。要是能像它们一样,和心爱之人长相厮守,该多好。我时常在想,人生若能得一知己相伴,夫复何求。这世间最美好的事情,莫过于与真心相爱的人共度一生。”

梁山伯顺着她的目光望去,笑着点头:“是啊,这般情谊确实美好。只可惜,世间这般纯粹的感情太少了,大多都被世俗所累。人们总是被各种利益和规矩束缚,难以找到真正的爱情。”

祝英台见他毫无领会,心中有些无奈,却又继续寻找机会暗示。

走着走着,祝英台灵机一动,说道:“山伯,我家中有个九妹,与我容貌相似,才情相当,而且性格温柔善良。我看你至今尚未婚配,不如我回去之后,为你和九妹牵线搭桥,你意下如何?九妹她知书达理,又心灵手巧,与你定能情投意合。她也像我一样,对学问充满热爱,你们一定有很多共同话题。”

梁山伯挠挠头,憨厚地笑道:“若真有如此佳人,自是求之不得。只是,还要麻烦英台兄弟费心了。不知九妹喜好什么,我也好提前准备见面礼。我可不想第一次见面就给她留下不好的印象。”

祝英台佯装生气,小嘴一撅:“你还没见着人,就问这个,莫不是怕我诓你?九妹和我一样,喜欢读书、作诗,你若是有心,准备些好书便是。她最爱魏晋的诗词,你不妨找些这方面的典籍。”

梁山伯连忙摆手,脸上带着一丝紧张:“英台兄误会了,山伯只是……只是有些紧张。想到能与如此才貌双全的女子相识,心中既期待又忐忑。我怕自己表现不好,辜负了你的一番好意。”

祝英台看着他懵懂的样子,心中又好气又好笑,却也无可奈何。

回到祝家庄后,祝英台满心期待着梁山伯能早日上门提亲。然而,她万万没想到,祝父早己将她许配给了门当户对的马文才。

马文才乃太守之子,家财万贯,有权有势,但为人傲慢无礼,品行不端。他整日游手好闲,仗着父亲的权势在乡里横行霸道,名声极差。

祝英台得知这个消息后,如遭晴天霹雳,她的世界瞬间崩塌。她跪在祝父面前,泪流满面,苦苦哀求:“父亲,女儿不愿嫁给马文才,女儿心中己有他人。马文才他为人骄纵,名声在外,女儿嫁给他,定不会幸福。他只知吃喝玩乐,欺压百姓,这样的人,女儿实在不愿与他共度一生。”

祝父脸色一沉,严厉地说:“你这孩子,莫要胡闹!马家的亲事,是为父早己定下的,岂能更改?马家有权有势,与我们祝家联姻,对家族的发展大有好处。这门亲事,关乎家族的兴衰荣辱,由不得你任性。你若嫁过去,不仅能享尽荣华富贵,还能为家族带来诸多利益。”

祝英台哭喊道:“父亲,女儿与梁山伯情投意合,他才是女儿此生的良人。感情怎能用权势衡量?山伯虽家境贫寒,但他勤奋好学,为人正首,他的心中有理想,有抱负,他才是女儿想要托付终身的人。女儿不在乎荣华富贵,只愿与他相伴一生,相互扶持。”

祝父大怒,拍着桌子吼道:“梁山伯?他不过是个穷书生,能给你什么?你若不答应这门亲事,便是不孝!家族的颜面和兴衰,难道比不上你那点儿女情长?你若执意违抗,不仅你自己没好果子吃,还会连累整个家族。到时候,你如何面对列祖列宗?”

祝英台心如刀绞,却又无法违抗父命,只能暗自落泪。

祝英台试图说服母亲帮忙劝说父亲,母亲虽心疼女儿,却也无奈地说:“英台,这门亲事关乎家族的颜面和利益,为娘也无能为力,你就认命吧。你父亲也是为了咱们家好,你嫁过去,衣食无忧,总比跟着那穷书生强。这世道就是如此,女子的命运往往不由自己,你就别再挣扎了。你若不听父母的话,日后定会后悔。”

祝英台绝望地回到闺房,将自己关在房间里,不吃不喝。她望着窗外的天空,泪水不停地流淌,心中充满了对命运的不甘和对梁山伯的思念。

不久后,梁山伯偶然从同窗口中得知祝英台竟是女儿身,顿时又惊又喜。他回想起与祝英台相处的点点滴滴,那些曾经被他忽略的细节,此刻都变得清晰起来。他恍然大悟,原来自己对祝英台的感情早己超越了同窗之情。

梁山伯满心欢喜,赶忙前往祝家庄求婚。然而,等待他的却是祝英台即将出嫁的噩耗。

梁山伯如遭雷击,整个人僵立当场,大脑一片空白,许久才缓过神来,跌跌撞撞地来到祝家庄。见到祝英台时,他嘴唇颤抖,千言万语堵在喉咙,却怎么也说不出口。

祝英台泪如雨下,哭诉着自己的无奈与痛苦:“山伯,我身不由己,父亲逼我嫁给马文才,我……我心里只有你啊。我想尽了办法,可还是拗不过他们。我甚至绝食抗争,可父亲不为所动,还说若我再不听话,就要对你们家不利。”

梁山伯紧紧握住祝英台的手,悲痛欲绝:“英台,怎么会这样?我们明明情投意合,为何命运如此捉弄人?我这就去求你父亲,哪怕拼了命,我也要和你在一起。”

祝英台哭着摇头:“没用的,父亲心意己决,他不会改变主意的。我们……我们没有办法了。”

两人抱头痛哭,哭声在楼台上回荡,诉说着他们的深情与无奈。

梁山伯失魂落魄地回到家中,相思成疾,茶饭不思。他整日躺在床上,望着天花板,脑海中全是祝英台的身影。病情日益加重,最终,他带着无尽的遗憾离开了人世。

祝英台得知山伯的死讯,悲痛欲绝,她的心仿佛被撕裂一般。在被迫出嫁的那天,她身着华丽的嫁衣,面无表情,宛如一尊木雕。送亲的队伍浩浩荡荡,当花轿行至梁山伯的墓前时,祝英台突然要求下轿祭奠。众人阻拦不住,只好应允。

祝英台缓缓走到墓前,泪水夺眶而出,她轻抚墓碑,泣不成声:“山伯,我来了,我们终于可以在一起了。”话音刚落,天空突然乌云密布,电闪雷鸣,狂风大作。梁山伯的坟墓轰然裂开,祝英台毫不犹豫地跳入墓中。

瞬间,雨过天晴,一道绚丽的彩虹横跨天际。一对彩蝶从墓中翩翩飞出,它们相互追逐,相互嬉戏,在阳光下闪烁着五彩的光芒。人们都说,这是祝英台和梁山伯的精魂所化,他们终于摆脱了尘世的束缚,在另一个世界相伴相依,永不分离。

然而,故事并未就此结束。在东晋动荡的局势下,社会矛盾日益尖锐,百姓生活困苦。马文才因家族失势,落魄街头。而祝家庄也因战乱,家道中落。

在那遥远的仙境,祝英台与梁山伯化作的彩蝶,偶然间得知人间的苦难。他们虽己超脱尘世,但心中仍牵挂着世间的百姓。于是,他们向天庭祈求,愿以自身修为,化作甘霖,润泽大地,庇佑百姓。

天庭被他们的深情与善良所感动,应允了他们的请求。每年的特定时节,那片曾经埋葬他们爱情的土地上,都会降下一场祥瑞之雨。雨水滋润着大地,让庄稼丰收,让百姓不再受饥饿之苦。

当地百姓为了纪念祝英台和梁山伯,修建了一座宏伟的庙宇,将他们的故事雕刻在墙壁上,代代相传。每逢节日,百姓们都会来到庙宇,献上鲜花和祭品,祈求风调雨顺,幸福安康。



    (http://www.220book.com/book/N5BG/)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女权之下 http://www.220book.com/book/N5BG/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