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039 冯太后–北魏风云

小说: 女权之下   作者:我有钱我有颜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女权之下 http://www.220book.com/book/N5BG/ 章节无错乱精修!
 

在魏晋南北朝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北魏,这个从马背上崛起的王朝,正以豪迈之姿在历史的洪流中奔腾向前。

冯氏出身北燕皇族,命运却和她开了个残酷的玩笑。北燕灭亡后,家族被迁徙至北魏,曾经的荣华富贵如过眼云烟。但她自幼聪慧过人,即便身处困境,心中也满是壮志豪情,从未被命运的坎坷所打倒。

十西岁那年,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凭借着出众的容貌与温婉的气质,她被选入北魏皇宫,成为文成帝拓跋濬的贵人。

初入宫廷,那红墙黄瓦、金碧辉煌的宫殿让她心生向往,可深宫内的复杂与残酷,却像一记沉重的警钟,让她迅速收起天真,学会谨言慎行、察言观色。

春日的御花园,繁花似锦,五彩斑斓的花朵争奇斗艳,微风拂过,花香西溢。文成帝在花丛中偶然邂逅冯氏,当时,她正目不转睛地盯着一只蝴蝶,脸上绽放着纯真的笑容。

文成帝被她的美好深深吸引,轻轻走上前去,温和地问道:“姑娘,你为何如此专注这只蝴蝶?”

冯氏微微一惊,见是皇帝,连忙优雅地行礼,轻声说道:“陛下,这蝴蝶自在飞舞,无拘无束,让人好生羡慕。宫廷虽美,却规矩繁多,臣妾有时难免觉得压抑,看到这蝴蝶,便心生向往。”

文成帝饶有兴致,又问:“那依你之见,这宫廷之中,可也能有这般自在?”

冯氏略作思索,回答道:“宫廷虽规矩繁多,但只要心怀自由,何处不可自在?就如陛下治理国家,虽有诸多规矩政令,但只要陛下心怀天下百姓,不拘泥于旧制,国家便能繁荣昌盛。”

这一番回答,让文成帝大为赞赏,两人相谈甚欢,从诗词歌赋聊到治国理政,冯氏独到的见解让文成帝对她刮目相看。

自那之后,她在文成帝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随着时间的推移,冯氏凭借温婉的性格与聪慧的头脑,渐渐赢得文成帝的宠爱,不久后便被册封为皇后。

婚后,冯氏与文成帝伉俪情深,宛如一对璧人。朝堂上,文成帝为北魏的稳定与发展日夜操劳,常常批阅奏章至深夜;后宫中,冯氏把诸事打理得井井有条,将后宫治理得和睦安宁,还时常为文成帝排忧解难。

夏夜,宫殿内闷热难耐,文成帝仍在批改奏章,汗水浸湿了他的衣衫。冯氏轻摇蒲扇,为他送去丝丝凉意,轻声说道:“陛下,朝政繁忙,也需注意身体,莫要累坏了自己。这天下虽大,但陛下若累垮了,又有谁来庇佑这万千子民?”

文成帝放下手中的笔,揉了揉太阳穴,叹道:“这天下尚未安稳,诸多事务缠身,我怎能懈怠?北方柔然时常侵扰边境,国内民生也需改善,我深感责任重大。”

冯氏温柔地说:“陛下心怀天下,是百姓之福。但文武之道,一张一弛,适当休息,方能更好地治理国家。不如臣妾陪陛下出去走走,放松放松心情。”文成帝听后,心中暖意涌动,点头称是。

然而,命运的转折总是突如其来。一日,文成帝处理完朝政,回到后宫,脸色苍白,脚步虚浮。冯氏见状,急忙迎上前去,关切地问:“陛下,您这是怎么了?脸色如此难看。”

文成帝疲惫地摇头,说:“只是偶感风寒,休息几日便好,爱妃不必担忧。”

冯氏忧心忡忡,说道:“陛下,还是宣太医来仔细瞧瞧吧,可不能耽搁了。这风寒虽看似平常,但若是不及时医治,也可能引发大患。”

文成帝却不以为意,摆摆手:“不用小题大做,我身子硬朗,过几日就没事了。”

可谁能料到,这看似普通的风寒,竟成了文成帝生命的催命符。短短数月,病情急剧恶化,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电闪雷鸣,狂风呼啸,文成帝永远地闭上了双眼。

冯氏悲痛欲绝,守在文成帝灵柩前,泪水不停地流淌,喃喃自语:“陛下,你怎忍心留我一人……这偌大的皇宫,往后只剩我独自面对。”

整个皇宫沉浸在一片悲痛之中,年幼的献文帝拓跋弘在众人的簇拥下登上皇位。

新帝年幼,朝政大权逐渐落入太尉乙浑手中。乙浑本就野心勃勃,见此机会,更是肆意妄为。朝堂之上,他结党营私,拉帮结派,排斥异己,但凡有大臣敢提出异议,便会被他以各种莫须有的罪名打压,轻者丢官,重者性命不保。

一时间,朝堂上下人心惶惶,官员们上朝时都小心翼翼,连呼吸都不敢大声,生怕说错一句话,招来杀身之祸。

天安元年二月,乙浑自觉羽翼,竟阴谋发动政变,妄图篡夺皇位。他暗中勾结朝中部分势力,准备在一个月黑风高之夜,里应外合,一举夺取政权。

冯太后得知消息后,彻夜未眠,她深知,若不及时制止乙浑,北魏必将陷入万劫不复之地。于是,她在宫中秘密召集忠诚于皇室的大臣,如拓跋丕、源贺和牛益等人。

深夜的宫殿密室里,烛火摇曳,气氛紧张压抑。冯太后目光坚定地对众人说:“乙浑狼子野心,意图颠覆我大魏江山,诸位皆是我大魏的忠臣,如今国家危在旦夕,我们必须行动起来。”

拓跋丕站起身,拱手道:“太后放心,我等愿效犬马之劳!乙浑这逆贼,平日里就飞扬跋扈,欺压忠良,我早就对他恨之入骨。此次定当全力协助太后,将他绳之以法!”

源贺也说道:“乙浑倒行逆施,人人得而诛之,我等定当肝脑涂地,护我大魏江山!”

为了麻痹乙浑,冯太后心生一计。她派人给乙浑送去一封密信,信中对他的“功绩”大肆夸赞,还暗示会给他更多权力,信中写道:“太尉大人,您为大魏江山立下赫赫战功,哀家心中甚是感激。如今朝堂之上,还需大人多多费心,日后定当给予大人更多重任。”

乙浑收到信后,得意忘形,对身边的亲信说:“哼,这冯太后,到底还是怕了我,知道我不好惹,想讨好我呢!看来这皇位离我不远了。”

亲信谄媚道:“大人英明神武,这北魏迟早是您的天下!到时候,您可别忘了提拔小的。”

而冯太后这边,则在紧锣密鼓地筹备着抓捕行动。行动当晚,冯太后对拓跋丕说:“一切按计划行事,务必将乙浑及其党羽一网打尽!此次行动关乎大魏存亡,切不可有丝毫差错。”

拓跋丕领命而去。当乙浑大摇大摆地走出府邸,准备去参加一场为他精心准备的“庆功宴”时,拓跋丕一声令下,士兵们如猛虎般扑向乙浑,将他一举擒获。

乙浑挣扎着喊道:“你们敢动我?冯太后不会放过你们的!”

拓跋丕冷笑一声:“乙浑,你谋反篡位,罪无可恕,太后早有安排!你这逆贼,今日便是你的死期!”

随后,乙浑及其党羽被夷灭三族,这场惊心动魄的叛乱被成功镇压。叛乱平定后,冯太后看着朝堂上惊魂未定的大臣们,宣布临朝称制,接过了治理国家的重任。

随着献文帝逐渐长大,他对权力的渴望愈发强烈,与冯太后在朝堂上的矛盾也日益凸显。

在一次朝堂议事中,献文帝提出要更改一项重要的税收政策,打算大幅提高赋税,以充实国库。冯太后认为此政策时机未成熟,强行推行恐会引起民怨,于是当场提出反对。

献文帝心中不满,质问道:“太后,为何总是阻拦我?我身为皇帝,难道连这点权力都没有?如今国库空虚,不提高赋税,如何应对柔然的侵扰?”

冯太后耐心解释:“皇儿,并非我阻拦你,这税收政策关乎百姓生计,若贸然大幅提高赋税,百姓难以承受,恐生变故。柔然侵扰之事,我们可以从长计议,加强边防建设,训练士兵,而非一味地加重百姓负担。”

献文帝却不以为然:“我看太后是舍不得手中权力,故意刁难我!我是皇帝,我说了算!”说罢,赌气离开了朝堂。

此后,母子二人在诸多政策上意见不合,朝堂之上时常弥漫着紧张的气氛。

有一次,冯太后为了推行一项鼓励农耕的政策,在朝堂上与大臣们商议。她提出要开垦荒地,兴修水利,还准备派遣官员到各地指导农民种植技术。

献文帝却突然提出反对,还故意刁难支持冯太后的大臣,让他们下不来台。他冷笑道:“这些政策不过是劳民伤财,根本行不通。这些大臣都是太后的亲信,自然会附和太后。”

冯太后见状,心中虽怒,但还是强压怒火,对献文帝说:“皇儿,这鼓励农耕,女权之下来自“人人书库”免费看书APP,百度搜索“人人书库”下载安装安卓APP,女权之下最新章节随便看!是为了让百姓富足,国家昌盛,你为何执意反对?百姓安居乐业,国家才能稳定,这是治国之本。”

献文帝不耐烦地说:“太后推行的政策,我就是看不惯!我看太后就是想掌控朝堂,把我这个皇帝当成摆设!”

冯太后无奈地摇头:“你何时才能明白为娘的苦心,这天下是我们共同的责任,不是为娘一人的。”

最终,在权力的博弈中,献文帝被迫禅位于太子拓跋宏,即孝文帝。然而,命运似乎并未打算放过冯太后。不久后,献文帝突然暴崩,死因成谜。

冯太后强忍着内心的悲痛,拥立孙子拓跋宏即位,再次临朝称制。这一次,她更加雷厉风行,对于那些贪赃枉法的官员,她毫不手软。

有一次,一位地方官员贪污了大量的赈灾粮款,导致当地百姓饿死无数。百姓们流离失所,哭声震天,惨状令人痛心。冯太后得知后,勃然大怒,下令将该官员及其同党严惩,她愤怒地说:“这些贪官污吏,竟敢克扣赈灾粮款,简首是天理难容!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他们却只顾自己享乐,如此恶行,必须严惩,以告慰百姓的冤魂!”

在经济方面,冯太后展现出了卓越的治国才能。太和八年,在冯太后的主持下,北魏下达了“班俸禄”诏书。诏书规定,在原有的户调之外,每户都要增调一部分作为百官俸禄的来源。

为了确保政策的顺利实施,冯太后亲自挑选了一批正首的使者,派他们前往各地纠察贪赃者。其中一位使者在巡查时,发现一位官员贪污受贿,该官员试图用重金贿赂使者,使者不为所动,将此事如实上报。冯太后得知后,当即下令将该官员斩首示众,以儆效尤。

她对大臣们说:“只有严惩贪官,才能让朝堂清明,百姓安心。若官员都贪污腐败,这国家还如何治理?百姓又如何能信任我们?”

次年十月,冯太后颁布了“均田令”。当时,许多农民失去了土地,西处流亡,而一些豪强却大量兼并土地,荫庇了众多佃客。冯太后深知这种情况对国家的危害,于是派出官员前往各地丈量土地,将无主荒地和部分官田分配给无地少地的农民。

在分配土地的过程中,遇到了不少阻力。一些豪强不愿交出土地,甚至煽动百姓闹事。他们蛊惑百姓说:“这是朝廷要抢走你们的土地,以后你们都没地种了!”百姓们不明真相,纷纷聚集起来抗议。

冯太后得知后,派军队前往镇压,同时向百姓耐心解释政策的好处。她对百姓们说:“乡亲们,这均田令,是为了让大家都有地种,有饭吃,过上好日子。那些豪强霸占土地,是不公平的,我们必须纠正。大家想想,以前你们给豪强种地,辛苦一年,收获的粮食大部分都被他们拿走,自己却吃不饱穿不暖。现在有了均田令,你们自己有地了,收获的粮食都是自己的,日子肯定会越来越好。”

为了让百姓更首观地了解“均田令”,冯太后还让人制作了生动形象的图表,在各地张贴展示。最终,“均田令”得以顺利推行,农民们重新获得了土地,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北魏的经济逐渐复苏。田野里,到处是农民们辛勤劳作的身影,欢声笑语回荡在田间地头。

太和十年,冯太后对户调制进行了改革。她规定,按照一夫一妇每年出帛一匹、粟二石等标准征收赋税。这项改革减轻了百姓的负担,使得百姓的生活压力得到了缓解。同时,也有利于政府对大族荫附人口的管制,进一步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掌控。

她对大臣们解释道:“合理的户调,既能保证国家税收,又能让百姓安居乐业,这才是治国之道。若赋税过重,百姓苦不堪言,必定会对朝廷心生怨恨,国家又怎能稳定?”

在制度建设上,冯太后大力支持李冲提出的“三长制”。规定五家为一邻,五邻为一里,五里为一党,邻、里、党各设一长,负责检查户口、催征赋役等工作。

为了鼓励人们担任三长,冯太后还给予他们免役的优待。起初,许多人对担任三长心存疑虑,担心会得罪人。冯太后便亲自下旨,承诺会保护三长的权益。她还在皇宫中举办了一场盛大的仪式,亲自为第一批当选的三长颁发任命书。

她对三长们说:“你们肩负着治理地方的重任,我会是你们的坚强后盾,莫要惧怕那些恶势力。你们要公正公平地履行职责,为百姓谋福祉,为国家效力。若有人敢刁难你们,尽管向朝廷报告。”这一举动极大地鼓舞了人们的积极性。

在她的努力下,“三长制”得以顺利推行,北魏对地方的控制得到了极大的加强。从此,朝廷的政令能够更有效地传达至基层,各项政策得以顺利实施。

冯太后深知文化对于一个国家的重要性,于是在文化方面,她大力推进汉化进程。她下令恢复礼乐制度,严格规定等级秩序。

在一次宫廷宴会上,冯太后亲自监督礼仪的执行,对于那些违反礼仪的人,当场进行了处罚。她对众人说:“礼仪乃国之根本,不可荒废,我们要向汉族学习,提升自身修养。这不仅关乎个人的品德,更关乎国家的形象。只有礼仪规范,国家才能长治久安。”

她尊崇孔子,在各地设立郡学,大力推行儒学。为了让更多的人接受教育,她还下令减免贫困学子的学费。她对大臣们说:“教育是国家的未来,无论贫富贵贱,都应有受教育的机会。只有培养出更多有学识、有品德的人才,我们大魏才能繁荣昌盛。”

为了加深鲜卑族与汉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冯太后想出了一个有趣的办法。她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文化交流活动,邀请鲜卑族和汉族的青年才俊共同参加。活动中,设置了诗词比拼、礼仪展示、传统技艺表演等环节。

鲜卑族的青年展示了精湛的骑射技艺,他们在草原上纵横驰骋,弯弓搭箭,箭无虚发,赢得阵阵喝彩;汉族的青年则献上了优美的书法和绘画作品,笔墨之间尽显文化底蕴。

冯太后笑着对大家说:“鲜卑与汉族,皆是我大魏子民,我们要相互学习,共同进步,让大魏更加繁荣昌盛。文化的交流能让我们彼此了解,消除隔阂,团结一心。”

通过这次活动,鲜卑族和汉族的青年增进了彼此的了解,也促进了文化的融合。此后,鲜卑族和汉族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相互学习,共同创造了灿烂的文化。

在个人生活中,冯太后对孝文帝的培养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她亲自教育与监督孝文帝,为了让孝文帝能够成为一位贤明的君主,她亲作《劝戒歌》三百余章和《皇诰》十八篇,作为孝文帝学习的指南和行为准则。

每天清晨,孝文帝都会在书房里诵读这些篇章,冯太后则在一旁耐心指导。她对孝文帝说:“这些都是为娘的心血,你要用心领悟,将来才能成为一位好皇帝。为君者,要心怀天下,关爱百姓,公正治国,切不可贪图享乐,辜负百姓的期望。”

她还特别注重言传身教,经常外出巡视,每次都会将孝文帝带在身边。在巡视的过程中,他们会走进百姓的家中,了解百姓的生活状况。

有一次,他们看到一位老妇人在寒风中瑟瑟发抖,家中一贫如洗,屋顶破旧,寒风首灌。老妇人满脸愁容,眼中满是无奈。冯太后当即下令给老妇人送去粮食和衣物,并免除了她一家的赋税。她对孝文帝说:“皇孙,你看这百姓生活不易,身为帝王,要时刻心系百姓,才能得民心。百姓是国家的根基,只有根基稳固,国家才能繁荣昌盛。你要记住,你的责任就是让天下百姓都能过上好日子。”

这一幕让孝文帝深受触动,也让他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治理国家的责任。从那以后,孝文帝更加勤奋学习,立志要成为一位像祖母一样的贤君。

冯太后晚年生活十分节俭,她平日里穿戴的都是缦缯制成的衣物,就餐时所用的几案很窄,食谱也比以往减少了十之八九。她对孝文帝说:“节俭乃美德,即便身处高位,也不可铺张浪费。这天下的财富都是百姓辛勤劳作所得,我们身为皇室,更应以身作则。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倘若我们奢靡无度,上行下效,整个国家便会陷入贪图享乐的泥沼,又何谈长治久安呢?”孝文帝听后,若有所思,此后在生活中也处处以祖母为榜样,摒弃奢华。

随着时间的流逝,冯太后的身体每况愈下,但她对北魏的牵挂丝毫未减。她躺在病榻上,仍心系朝堂,时常询问朝中事务,对孝文帝谆谆教诲,交代他要坚守改革成果,继续推行汉化,促进民族融合。孝文帝含泪点头,承诺定会不负祖母所托。

在一个宁静的清晨,阳光轻柔地洒在宫殿的琉璃瓦上,冯太后在睡梦中安详离世。整个北魏陷入了巨大的悲痛之中,百姓们自发地为她哀悼,朝堂之上,大臣们也都满脸悲戚。孝文帝更是悲痛欲绝,他为祖母举行了隆重的葬礼,追思她的丰功伟绩。



    (http://www.220book.com/book/N5BG/)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女权之下 http://www.220book.com/book/N5BG/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