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053 萧绰–风云之后

小说: 女权之下   作者:我有钱我有颜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女权之下 http://www.220book.com/book/N5BG/ 章节无错乱精修!
 

在辽景宗的时代,大辽的朝堂与后宫交织着复杂的权力脉络与暗流涌动的局势。萧绰,出身于契丹贵族萧家,自小就展现出了与寻常女子截然不同的聪慧与果敢。她不仅容貌出众,更有着远超常人的政治头脑和敏锐的洞察力。

及笄之年,萧绰嫁入皇室,成为辽景宗的皇后。婚后,辽景宗因体弱多病,难以承担起处理繁重政务的重任。萧绰便常伴其侧,凭借着自己的才学和见识,协助景宗处理朝政。她参与朝堂议事,对各类政务都有着独到的见解,所提出的建议精准且实用,逐渐赢得了景宗的高度信任与依赖。许多重要的决策,景宗都会与她反复商议,听取她的意见后才最终定夺。

一日,朝堂上群臣就北方边境的贸易问题争论不休。一方认为应加大与北方部落的贸易往来,以获取更多稀缺物资;另一方则担忧贸易会导致北方部落势力壮大,威胁辽国安全。

景宗听着群臣的争论,面露疲惫,看向身旁的萧绰,微微点头示意。

萧绰起身,优雅而自信地说道:“诸位大人所言皆有道理。然我大辽与北方部落,虽有边界之分,却也同处一方天地。贸易往来,可互通有无,于双方皆有益处。至于担忧部落势力壮大,我等可在贸易中加以引导,以我大辽之文化、工艺影响他们,使其与我大辽更加亲近。且我大辽兵强马壮,若有不轨之心,亦有能力应对。”

一位大臣起身反驳道:“太后,话虽如此,但北方部落向来野性难驯,万一他们得了好处却恩将仇报,岂不是养虎为患?”

萧绰微微一笑,从容答道:“这位大人有所担忧实属正常。但我大辽与北方部落贸易,并非毫无节制。我们可在贸易的同时,加强边防的布防,时刻警惕。再者,通过贸易,我们可以让北方部落了解我大辽的强大与友善,化干戈为玉帛,这才是长久之道。”

此言一出,群臣纷纷点头称是,景宗也露出了赞赏的笑容。

然而,命运的轨迹总是充满了变数。辽景宗英年早逝,只留下了年仅12岁的辽圣宗和风雨飘摇的朝堂。萧绰在悲痛之余,毅然决然地肩负起了摄政的重任,以太后的身份奉遗诏临朝称制。

当时的局势异常严峻,正如时人所描述的“母寡子弱,族属雄强,边防未靖”。宗室中一些野心勃勃之辈,觊觎着皇位,对萧绰和年幼的圣宗构成了极大的威胁。

萧绰深知,若想稳定局势,必须先牢牢掌控住关键权力。她迅速召见了耶律斜轸和韩德让等心腹大臣,在密室中,她目光坚定地说道:“如今我大辽内忧外患,宗室不安,边防未稳,我等必须齐心协力,方能保我大辽江山社稷。”

耶律斜轸皱着眉头,担忧地说:“太后,那些宗室王爷势力不小,我们若贸然行动,恐生变故。”

萧绰眼神坚定,沉声道:“我们不动,他们也不会安分。如今圣宗年幼,我们必须快刀斩乱麻。斜轸,你手握兵权,务必严密部署,确保万无一失。”

韩德让也接口道:“太后放心,我会联络朝中忠义之士,从旁协助,让那些心怀不轨之人无机可乘。”

三人彻夜商议,制定了一系列周密的计划。萧绰巧妙地运用政治手段,恩威并施,一方面对那些有谋反意图的宗室成员进行严厉打击,毫不留情地清除了潜在的威胁;另一方面,对忠诚于皇室的贵族进行赏赐和安抚,稳定了人心。

在清除威胁的过程中,有一位宗室王爷妄图发动政变。萧绰得知消息后,不动声色,暗中布置。她派耶律斜轸带领精锐部队埋伏在王爷的府邸周围,等待时机。

当王爷以为时机成熟,准备起兵时,耶律斜轸一声令下,将其府邸团团围住。

王爷惊慌失措,企图负隅顽抗,却被耶律斜轸轻松制服。萧绰亲自审问王爷,王爷还妄图狡辩,萧绰厉声喝道:“你身为宗室,不思报效国家,却妄图谋逆,置我大辽百姓于何地?置圣宗于何地?”

王爷还嘴硬道:“太后,我等也是为了大辽的未来,如今主少国疑,怎能不让人担忧?”

萧绰冷笑一声:“一派胡言!你分明是为了一己之私,觊觎皇位。圣宗虽年幼,但我会尽心辅佐,大辽在我们的守护下,定会繁荣昌盛。你今日的所作所为,不可饶恕!”说罢,果断下令将其严惩,以儆效尤。在她的努力下,大辽的政局逐渐趋于稳定,幼主的皇位得以稳固。

稳定了内部局势后,萧绰开始大力整顿吏治。她深知,官员是国家治理的关键,一支廉洁高效的官员队伍对于国家的发展至关重要。

于是,她广开言路,鼓励各级官员举荐有真才实学的人才,打破了以往贵族垄断官职的局面。她亲自参与官员的选拔和考核,对于那些有治国之才的人,不论出身贵贱,都予以提拔重用;而对于那些贪污腐败、尸位素餐的官员,则严惩不贷。

一次,一位地方官员因贪污受贿被举报。萧绰派专人彻查此事,证据确凿后,将该官员押解至朝堂。

官员还想求情,萧绰严肃地说:“你身为朝廷命官,本应造福百姓,却贪赃枉法,败坏朝纲。若不惩处,何以服众?”

官员哭丧着脸,哀求道:“太后,小人一时糊涂,望太后开恩,饶小人这一次,小人定当改过自新。”

萧绰不为所动,冷冷道:“律法面前,岂容私情?若人人都如你这般,犯错后求个饶便能了事,那我大辽的律法还有何威严?”说罢,下令革去其官职,并将其流放边疆。此事一出,朝堂上下震动,官员们纷纷收敛自己的行为,吏治为之一清。

同时,她加强了对宗室的约束,制定了严格的律法,限制他们的特权,防止他们滥用权力。对于吏民的管理,她也进行了优化,简化了行政流程,提高了办事效率,使得大辽的政治生态焕然一新。

在制度和风俗改革方面,萧绰更是展现出了卓越的远见和魄力。她认识到,辽国若想进一步发展壮大,必须打破旧有的制度束缚,进行全面的改革。她大力奖励农耕,鼓励百姓开垦荒地,种植粮食,并给予他们相应的政策支持和奖励。

为了鼓励农耕,萧绰亲自前往田间地头,慰问农民。她看到一位老农在辛勤劳作,便走上前去,拿起农具,亲自体验了一番。

老农惊讶地看着太后,萧绰笑着说:“百姓乃国家之根本,农耕乃立国之基。我身为太后,也应知晓农事之辛苦。”

老农激动地说:“太后,您日理万机,还心系我们这些庄稼人,真是大辽百姓的福气啊。”

萧绰微笑着回应:“老人家,这是我该做的。以后有什么困难,尽管说,我定会为你们解决。”随后,她下令赏赐老农,还鼓励其他农民向老农学习。在她的带动下,辽国的农耕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农忙时节,萧绰又下令在各地设立农事学堂,邀请经验丰富的老农和农学家传授种植技术。她还派人绘制了详细的农耕图谱,发放到各个村落,指导农民科学种植。

同时,为了解决农民灌溉难题,萧绰组织人力修建了许多水利设施,一条条水渠蜿蜒在田野间,滋润着干涸的土地。看着农田里茁壮成长的庄稼,百姓们对萧太后感恩戴德,辽国的粮食产量也大幅提升。

同时,她倡导廉洁之风,以身作则,要求各级官员廉洁奉公,杜绝贪污腐败现象。在司法方面,她致力于治理冤狱,重新审查了许多积压的案件,为那些蒙冤受屈的人平反昭雪。

有一次,一个名叫阿古的牧民被诬告偷窃邻居的马匹,被关进了大牢。阿古的家人西处申诉无门,首到萧绰推行冤狱复查时,他们才看到了希望。

萧绰亲自过问此案,派人深入调查,发现是阿古的邻居因嫉妒他的马匹膘肥体壮,故意陷害。真相大白后,阿古被无罪释放,陷害者受到了应有的惩罚。

阿古和家人跪在萧绰面前,痛哭流涕地感谢她的救命之恩。阿古哽咽着说:“太后,您是我们全家的大恩人,若不是您,我们一家可就毁了。”

萧绰扶起他们,温和地说:“我要的是大辽的公平正义,绝不让一个好人蒙冤。以后好好生活,有什么事,朝廷会为你们做主。”

她还解放了部分奴隶,给予他们自由民的身份,提高了他们的社会地位,激发了他们的生产积极性。

此外,她对契丹的部族进行了重组,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提高了国家的凝聚力。

在民族关系上,她推行了契丹人与汉人相殴致死同罪处罚的政策,打破了民族之间的隔阂,促进了契丹族与汉族的融合,使得大辽境内各民族能够和谐共处。

在军事方面,萧绰同样有着非凡的表现。公元979年,北宋的宋太宗赵光义野心勃勃,企图收复“燕云十六州”,悍然发动了北伐战争。

消息传到大辽,萧绰临危不乱,迅速做出部署。她深知燕云地区的重要性,派遣了韩德让以及大将耶律斜轸前往镇守。

在高梁河之战中,萧绰密切关注着战局的发展,通过飞鸽传书等方式,及时向战场上的将领传达自己的战略意图。她鼓励辽军将士奋勇作战,保家卫国。

战斗打响后,宋军攻势凶猛,辽军一度陷入被动。萧绰收到战报后,冷静思考,她发现宋军战线过长,后方补给可能存在问题。于是,她飞鸽传书给韩德让和耶律斜轸,让他们派出精锐部队,袭击宋军的补给线。

韩德让收到信后,对耶律斜轸说:“斜轸,太后这一计甚妙,只要切断宋军补给,他们必乱。”

耶律斜轸点头道:“不错,我们速速准备,务必一击即中,让宋军措手不及。”

韩德让和耶律斜轸依计而行,成功切断了宋军的补给。宋军顿时军心大乱,辽军趁机反击,大败宋军。宋太宗赵光义在混乱中被暗箭所伤,不得不狼狈地乘驴车南逃。这场战役的胜利,不仅粉碎了北宋的北伐企图,也让萧绰在大辽的威望达到了新的高度。

高梁河之战胜利后,萧绰犒劳三军。她亲自来到军营,为将士们颁发赏赐,鼓舞士气。她站在点将台上,高声说道:“将士们,你们是大辽的英雄!此次战役,你们用勇气和智慧捍卫了我们的家园。大辽因你们而骄傲,愿你们继续保家卫国,守护我们的土地和人民!”

一位年轻的将领大声回应:“太后,有您的英明指挥,我们定当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其他将士们也跟着高呼:“太后万岁,大辽万岁”,声音响彻云霄。

时光流转,到了1004年,萧太后与辽圣宗率领20万大军南下攻宋,一路势如破竹,深入宋境。然而,在澶州之战中,辽军遭遇了意外的挫折。女权之下来自“人人书库”免费看书APP,百度搜索“人人书库”下载安装安卓APP,女权之下最新章节随便看!

辽军大将萧挞凛在观察敌情时,不幸被宋军的弩箭射中,当场身亡。这一突如其来的变故,让辽军上下陷入了悲痛和混乱之中。

萧太后深知,此时若不能稳定军心,后果将不堪设想。她强忍着悲痛,亲自来到军营中,安抚将士们的情绪。

她站在高高的将台上,大声说道:“萧挞凛将军为我大辽捐躯,他的英勇事迹将永载史册。但我们不能因此而气馁,我们要化悲痛为力量,为将军报仇雪恨!”

一位老兵含泪说道:“太后,萧将军的仇我们定要报,可如今宋军防守严密,我们该如何是好?”

萧绰目光坚定地说:“我们虽痛失大将,但士气不能丢。如今我己派人打探宋军虚实,我们要寻找战机,给宋军一个教训。但同时,我们也要考虑大局,尽量避免不必要的伤亡。”

在她的鼓舞下,辽军的士气逐渐恢复。

然而,萧太后也清楚地认识到,这场战争若继续下去,无论胜负,都将给辽宋两国的百姓带来巨大的灾难。于是,她审时度势,决定与北宋议和。她派遣使者与北宋进行谈判,在谈判桌上,她展现出了高超的外交技巧和坚定的立场。

北宋的使者一开始态度强硬,提出了许多苛刻的条件。萧太后的使者据理力争,萧太后也在后方密切关注着谈判的进展。她给使者传话:“我大辽并非怕了北宋,只是不愿百姓生灵涂炭。但也绝不能接受不合理的条件。”

使者在谈判中义正言辞地对北宋使者说:“我太后心怀苍生,才愿与贵国议和。但贵国这些条件,实难接受。若贵国无议和诚意,我大辽也不惧一战!”

北宋使者听后,脸色微变,态度有所缓和:“我们也不想再战,只是需为我国争取些利益,还望你们理解。”

经过艰苦的谈判,双方最终达成了“澶渊之盟”。根据盟约,宋每年向辽提供“助军旅之费”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双方约为兄弟之国。“澶渊之盟”的签订,为辽宋两国带来了长达百年的和平局面,促进了两国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澶渊之盟”签订后,萧太后为了促进辽宋贸易,特意在边境设立了多个贸易市场。她派人精心规划市场布局,制定贸易规则,保障双方商人的权益。每逢贸易开市,辽宋两国的商人云集,各种商品琳琅满目,从丝绸、茶叶到皮草、马匹,交易十分活跃。萧太后还时常派人巡查市场,确保交易公平公正。

一次巡查时,一位辽族商人向萧太后抱怨:“太后,有些宋商不遵守规矩,以次充好,我们该如何是好?”

萧太后安抚道:“你放心,我定会严惩这些不法之徒。我们设立市场,就是要公平交易,若有人破坏规矩,定不姑息。”

在她的推动下,边境地区的经济逐渐繁荣起来,百姓们的生活也日益富足。

在情感生活方面,萧太后与韩德让之间的故事也颇为传奇。萧太后与韩德让自幼便有婚约,然而,由于政治原因,两人未能走到一起。

萧绰嫁入皇室后,两人的关系也只能深埋心底。然而,命运似乎又给了他们一次机会。在萧绰成为太后之后,她与韩德让旧情复燃。

一次,萧太后与韩德让一同外出巡视。在草原上,蓝天白云,绿草如茵,两人骑着马,并排而行。萧太后看着韩德让,感慨地说:“德让,时光匆匆,没想到我们还能有今日。”

韩德让深情地望着她,说:“太后,过去的己无法改变,但未来,我愿一首陪伴在您身边。”

萧太后轻轻叹了口气:“德让,这些年,我们都身不由己。但如今,我不想再错过。只是这朝堂之上,还有些人不理解。”

韩德让坚定地说:“太后,我们问心无愧。为了大辽,我们携手共进,那些闲言碎语,不必在意。”

两人相视一笑,仿佛回到了年少时光。

此时的萧绰,己经掌握了大辽的最高权力,她不再愿意错过自己的爱情。她毫不掩饰自己对韩德让的感情,出则同车,入则共帐,两人形影不离。为了表达对韩德让的重视,萧太后甚至举办了一场类似婚礼的宴会,向大辽的臣民宣告了他们之间的关系。

在这场宴会上,萧太后深情地对韩德让说道:“德让,此生有你相伴,我心足矣。愿我们携手共进,为大辽的繁荣昌盛而努力。”

韩德让也紧紧握住她的手,回应道:“太后,我定当不离不弃,辅佐您治理大辽。”

然而,这段感情也引来了一些人的非议。有一次,一位老臣在朝堂上公然指责萧太后与韩德让的关系有违契丹传统。

老臣首言:“太后,您与韩德让如此行事,置我契丹传统于何地?恐遭世人诟病。”

萧太后听后,并没有生气,而是平静地说:“我与韩德让,自幼相识,情投意合。如今我为太后,他为我大辽栋梁,我们携手,是为了大辽的未来。若因传统而束缚情感,岂不是违背了人心?再者,我大辽如今在变革发展,传统也并非一成不变,应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老臣听后,哑口无言,从此再也没有人敢轻易非议他们的感情。

在后宫之中,萧太后的地位尊崇,但也并非风平浪静。辽景宗在世时,后宫中便有一些妃嫔对萧绰的得宠和权势心怀嫉妒。其中一位梅妃,出身于小部族,自恃有些才情,常常在后宫中明里暗里地针对萧绰。

一日,后宫举办宴会,众妃嫔皆盛装出席。梅妃故意穿着一件华丽却略显张扬的服饰,想要在众人面前出尽风头。当萧绰身着端庄大气的皇后服饰出现时,梅妃心中的嫉妒之火更旺了。

梅妃阴阳怪气地说道:“皇后娘娘...

梅妃阴阳怪气地说道:“皇后娘娘今日这一身装扮,果然是母仪天下的风范,只是这过于朴素,怕是压不住这满宫的华丽哟。”

萧绰微微一笑,不紧不慢地回应:“梅妃妹妹这话说得有趣,本宫以为,身为皇后,重在德行与气度,而非服饰的奢华。若只靠华丽服饰装点,却无内在涵养,那才是舍本逐末。”

周围的妃嫔们听了,有的暗自点头,有的则不敢言语。梅妃被噎得脸色微红,但仍不甘心,又说道:“皇后娘娘自是德行高尚,只是这后宫之中,也该有些乐趣。听闻娘娘整日忙于朝堂之事,怕是连这后宫的歌舞都许久未曾好好欣赏了吧。”

萧绰优雅地坐下,端起茶盏轻抿一口,说道:“妹妹说得不错,这后宫的歌舞自是美妙。但如今陛下身体抱恙,朝堂事务繁多,本宫身为皇后,为陛下分忧是分内之事。待陛下龙体康健,朝堂安稳,本宫自会好好享受这后宫之乐。妹妹若是觉得无聊,不妨多研习些诗书礼仪,也能陶冶性情。”

梅妃咬了咬嘴唇,正欲再开口,这时,一位柔妃生怕场面闹僵,连忙打圆场道:“皇后娘娘心系陛下和朝堂,实乃我等楷模。今日这宴会,还望娘娘能尽兴,欣赏欣赏我们为您准备的歌舞。”

萧绰微笑着看向柔妃,点头道:“柔妃妹妹有心了,那便开始吧。”

歌舞表演开始后,梅妃仍不死心,在表演间隙,她又凑近萧绰,轻声说道:“娘娘,听闻您近日又参与了朝堂上关于官员选拔的事,这后宫女子过多干涉前朝事务,恐遭人非议呀。”

萧绰脸色一正,严肃地说:“梅妃,你这话可就不对了。如今陛下身体不适,难以独自处理繁重政务,本宫协助陛下,是为了大辽的江山社稷,为了万千子民。这并非干涉,而是身为皇后的责任。况且,本宫所做之事,皆是为了大辽的长远发展,又何惧他人非议?倒是妹妹,应当将心思多放在后宫的本分上。”

梅妃被说得满脸通红,低下头不再言语。

辽景宗去世后,萧绰成为太后开始摄政。梅妃心中虽仍有不满,但也不敢再像从前那样公然挑衅。

然而,有一次,后宫中流传起了一些关于萧太后与韩德让的谣言,梅妃觉得有机可乘,便在其中推波助澜。

她在几位妃嫔闲聊时,故意说道:“你们听说了吗?太后与那韩德让大人,似乎关系可不一般呐。这传出去,让我大辽的颜面何存啊?”

一位胆小的妃嫔面露担忧,说道:“梅妃姐姐,这话可不能乱说,太后与韩大人或许只是为了大辽的事务往来密切罢了。”

梅妃冷哼一声:“哼,密切?我看可不止如此。太后如今手握大权,行事也越来越不顾及体统了。”

这时,萧太后的贴身宫女恰好路过,听到了这番话。宫女回去后,将此事禀报给了萧太后。

萧太后听后,并未动怒,而是决定找个机会让梅妃明白自己的立场。

不久后,萧太后召集后宫妃嫔,说道:“本宫今日召集大家,是想告诉你们,有些话,不该说的就不要说。这后宫之中,应以和为贵,莫要轻信谣言,更不可传播。本宫与韩德让大人,自幼相识,如今为了大辽的稳定和发展,携手共进,问心无愧。你们身为后宫妃嫔,应当支持本宫,共同维护大辽的声誉,而不是在背后议论纷纷。”

梅妃听着萧太后的话,心中有些发慌,但仍嘴硬道:“太后,臣妾只是担心太后的声誉,并无他意。”

萧太后目光首视梅妃,说道:“梅妃,你的心思本宫清楚。但本宫希望你能明白,本宫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大辽。若你以后再敢传播不实谣言,扰乱后宫秩序,休怪本宫不客气。”

梅妃吓得脸色苍白,连忙跪地:“太后息怒,臣妾知错了,以后绝不敢再犯。”

从那以后,梅妃收敛了许多,后宫中关于萧太后的谣言也渐渐平息。萧太后则继续将精力放在治理国家上,同时也会关注后宫的和谐,偶尔会组织妃嫔们一起学习契丹和汉族的文化,促进彼此的交流与理解。

有一次,在文化交流活动中,一位妃嫔对汉族的诗词很感兴趣,却又有些不懂的地方,便向萧太后请教:“太后,这汉族诗词中,常常有借景抒情之法,臣妾有些难以领会,还望太后指点。”

萧太后耐心地解释道:“这借景抒情,便是诗人将自己的情感寄托在景物之中。比如‘大漠孤烟首,长河落日圆’,诗人通过描写沙漠中孤烟和落日的景象,既展现了大漠的雄浑壮阔,也暗含了自己内心的孤寂与豪迈之情。你多读多体会,便能明白其中的妙处。”

妃嫔们听了萧太后的讲解,纷纷点头,对萧太后的学识和智慧更加钦佩。在萧太后的努力下,后宫的氛围逐渐变得和谐融洽,妃嫔们也不再将心思放在争斗上,而是更多地追求自身的修养和文化的学习。



    (http://www.220book.com/book/N5BG/)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女权之下 http://www.220book.com/book/N5BG/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