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氏出生于高丽的一个普通官宦之家,自幼便出落得亭亭玉立,才情出众。她不仅容貌绝美,气质温婉,还饱读诗书,对权谋之术也有着超乎常人的领悟力。
高丽作为元朝附属国,例行向元朝进献美女时,奇氏因出众的容貌和气质被选中,她怀揣着对未知的憧憬与不安,踏上了前往元朝大都的漫长旅程。一路上,同行的高丽宫女们围坐在一起,讨论着即将面对的宫廷生活。
“听说元朝宫廷规矩森严,咱们可得小心行事。”一位宫女忧心忡忡地说,眼神中满是恐惧。
奇氏微微点头,轻声安慰:“莫要害怕,只要谨言慎行,总会好起来的。”可她心里也没底,只是强装镇定,手指不自觉地揪着衣角。
队伍行至大漠边缘,狂风呼啸,黄沙漫天,马车在崎岖的道路上艰难前行。一名车夫被风沙迷了眼,马车突然颠簸,奇氏等人差点摔倒。
“大家都没事吧?”奇氏关切地询问,一边扶起摔倒的宫女。就这样历经数月,他们终于抵达大都。
初入元朝宫廷,奇氏只是众多宫女中的一员,每日从事着洒扫庭除等琐碎杂务。但她的美丽如明珠般难以掩盖,很快在宫女中脱颖而出。一次偶然,元顺帝在宫中花园漫步,正巧看到奇氏在花丛中劳作的身影。
元顺帝眼前一亮,走上前好奇问道:“你这女子,叫什么名字?竟生得如此动人,朕在这宫中还从未见过这般容貌。”
奇氏惊慌失措,手中的花锄差点掉落,赶忙恭敬行礼,声音略带颤抖地回答:“陛下,奴叫奇氏,来自高丽,能在这宫中侍奉陛下,是奴的福分。”
元顺帝眼中满是欣赏,围着奇氏踱步打量,又问:“高丽之地,朕有所耳闻,你既出身那里,可会唱些高丽歌谣?”
奇氏微微颔首,轻声说道:“回陛下,奴略懂一二。” 元顺帝兴致勃勃,当即让她唱来听听。奇氏清了清嗓子,婉转的歌声在花园中回荡,元顺帝听得入神,从此对奇氏多了几分关注。
这引起了当时的皇后答纳失里的嫉妒和愤怒。答纳失里出身显赫,性格骄纵,向来容不得他人分走皇帝的宠爱。
答纳失里将奇氏叫到面前,狠狠一拍桌子,恶狠狠地说:“你这狐媚子,不过是个高丽来的贱婢,也敢妄图勾引陛下?”
奇氏不卑不亢,缓缓跪下,平静地回应:“皇后娘娘,奴一心只为侍奉好陛下和娘娘,从无僭越之心,还望娘娘明察。”
答纳失里不屑地冷笑:“哼,少在本宫面前装无辜!你那点心思,本宫还会看不穿?” 说罢,她转头对身旁的太监吩咐:“从今日起,让她去清扫茅厕,每餐只给她半碗糙米,看她还能不能勾引人!”
奇氏在那又脏又臭的茅厕中,每日累得腰酸背痛,可她从未有过怨言,只是默默地承受着这一切,心中暗自积蓄力量。一同清扫的老宫女心疼地说:“孩子,你这是遭的什么罪啊。”
奇氏擦了擦汗,坚定道:“婆婆,我命由我不由天,这点苦我能忍。”她时常在劳作间隙,对着镜子整理自己的仪容,暗暗发誓一定要出人头地。
她还利用清扫的机会,悄悄观察宫中各路人马的往来,了解宫廷的布局和权力结构,为日后的谋划做准备。
有一次,她看到丞相伯颜与答纳失里的亲信密会,便躲在暗处偷听,虽然没听清具体内容,但她敏锐地察觉到这背后的权力勾结。
然而,命运的转折很快到来。答纳失里因家族参与谋逆被废黜处死。元顺帝本欲立奇氏为后,但在朝中权臣的强烈反对下,不得不立了伯颜忽都为皇后。
元顺帝满怀愧疚地拉着奇氏的手说:“爱妃,朕本想立刻封你为后,可那些大臣们极力阻拦,朕实在无奈,委屈你了,日后定会补偿你。”
奇氏温柔地靠在元顺帝肩头,轻声说:“陛下,只要能常伴陛下左右,能得陛下这般疼爱,奴便知足了。名分之事,奴从不放在心上。”
虽然奇氏未能成为正宫皇后,但元顺帝对她的宠爱有增无减。她也凭借着元顺帝的宠爱,在宫中的地位逐渐提升。不久之后,奇氏怀上了龙种。这期间,其他嫔妃对她嫉妒不己,试图暗中使坏。
有一次,一位嫔妃故意在奇氏经过的路上泼水,导致奇氏滑倒。好在有宫女及时扶住,才未伤及胎儿。
奇氏稳住身形,愤怒地质问:“是谁如此大胆?竟敢在宫中如此放肆!”
那嫔妃却装作无辜地走过来,假惺惺地说:“哎呀,姐姐莫要怪罪,是婢子不小心打翻了水桶,真是对不住。”
奇氏心中冷笑,面上却不动声色:“妹妹下次可要小心些,若是伤了龙胎,你我都担待不起。”
待那嫔妃离开,奇氏低声对扶住她的宫女说:“记下此事,这仇,日后必报。”
有一次,奇氏在用膳时,竟发现食物中被人掺入了少量的堕胎药。幸亏奇氏警觉,及时察觉不对,没有入口。她暗中调查,发现是另一位得宠的嫔妃所为,可她没有立刻发作,而是将此事默默记在心中,等待合适的时机。她巧妙地利用自己培养的眼线,买通了那嫔妃身边的小太监,掌握了更多对方的把柄。
奇氏深知宫廷斗争的残酷,更加小心翼翼地保护着自己和胎儿。她不仅每日研习医术,了解各种草药的特性,以防再次被人暗害,还开始拉拢一些忠诚于自己的宫女太监,组建起自己的情报网络,时刻关注着宫中的一举一动。
她常对身边信得过的宫女说:“在这宫中,万事都要留个心眼,咱们不求害人,但也绝不能被人欺负了去。”
最终,奇氏平安诞下皇子爱猷识理达腊,元顺帝大喜,对她更是宠爱有加,赏赐无数珍宝。
伯颜忽都皇后倒是生性善良,她来到奇氏宫中,温和地说:“妹妹为陛下添了皇子,实乃大功一件,日后咱们一同辅佐陛下,将这孩子好好抚养长大。”
奇氏微笑着回应:“多谢皇后娘娘,日后还望娘娘多多教导,奇氏定当铭记于心。”
此后,奇氏时常带着皇子去拜访伯颜忽都皇后,表面上是增进感情,实则是为了探听皇后的想法和宫中的局势。
一回拜访时,奇氏笑着问:“皇后娘娘,您看这宫中最近新进的几个宫女,做事可还伶俐?”
皇后笑着点头:“看着倒还勤快,不过还得多调教。”交谈间,奇氏留意到皇后对朝政虽关心,但缺乏主见,这让她对后宫局势有了新的判断。
随着时间的推移,奇氏被封为第二皇后。此时,元朝朝堂上以丞相伯颜为首的保守势力权势滔天,他们排斥异己,打压改革派,使得元朝政治愈发腐败,社会矛盾尖锐。
奇氏深知要想稳固自己和儿子的地位,必须在朝堂上培植自己的势力。她与朝中一些年轻有为、渴望变革的大臣频繁往来,向他们请教治国之道,同时也将自己的想法和抱负与他们分享,逐渐赢得了这些大臣的支持和信任。
有一回,一位大臣向她抱怨朝政腐败,奇氏若有所思地说:“大人所言极是,如今这朝堂风气确实该整顿一番了。但此事还需从长计议,大人可有什么良策?”
大臣激动地说:“当务之急是削减地方豪强的势力,他们兼并土地,百姓苦不堪言。”
奇氏点头赞同:“大人说得在理,可豪强势力盘根错节,该如何下手呢?”两人就此展开了深入讨论,奇氏认真倾听,不时提出自己的见解。
之后,奇氏还会定期与这些大臣秘密会面,讨论改革的具体方案,她甚至亲自参与起草一些改革的建议,希望能通过这些改革来巩固自己的地位,同时也为元朝的稳定做出贡献。她组织了多次小型的秘密集会,让大臣们畅所欲言,还安排人将这些建议整理成册,寻找合适的时机呈递给元顺帝。
然而,奇氏的家族在高丽听闻她在元朝得势,变得嚣张跋扈,甚至妄图推翻高丽王的统治,自立为王。高丽王大怒,下令诛杀了奇氏家族的众多成员。
奇氏得知这个消息后,悲痛欲绝,哭倒在元顺帝怀中:“陛下,臣妾的家族遭此大难,他们皆是无辜之人啊,请陛下为臣妾做主啊!”
元顺帝心疼地抱紧她,拍着她的背说:“爱妃莫哭,朕定会为你报仇。朕要让高丽王知道,敢动朕的人,绝没有好下场!”
于是,元顺帝派遣大军攻打高丽。但元朝的军队在高丽遭遇了顽强的抵抗。高丽军队利用熟悉的地形,设下重重埋伏,还得到了百姓的支持。战场上,元朝将领们意见不合,互相指责。
“你为何不听我的指挥?按照我的策略,早就该首捣黄龙,拿下高丽王了!”一位年轻将领满脸通红,激动地吼道。
“哼,你懂什么!高丽地形复杂,贸然进攻只会中了他们的埋伏,我的策略才是稳扎稳打!”一位老将吹着胡子反驳。
年轻将领气得拔剑:“你这畏畏缩缩的老家伙,别耽误了战机!”
老将也不甘示弱:“乳臭未干的小子,你懂什么叫打仗!”其他将领赶忙上前劝阻,才没让局面失控。
更糟糕的是,军中粮草还时常被劫,导致士兵们饥肠辘辘,无心作战。原来,高丽王早己料到元朝会来报复,提前在粮草运输路线上设下埋伏,还买通了元朝军队中的一些小将领,让他们暗中破坏粮草。
一位小校因被怀疑通敌,被严刑拷打,可他宁死不屈,让调查陷入僵局,也让军心更加不稳。
一位士兵有气无力地抱怨:“这仗还怎么打?饭都吃不饱,哪有力气打仗。”
另一位士兵无奈地叹气:“是啊,听说咱们的粮草都被高丽人劫走了,上头也不知道在干啥。”
最终,元朝的军队不得不撤回。
此后,元朝内部的政治腐败日益严重,百姓生活困苦,各地纷纷爆发起义。红巾军、黄巾军等起义军如雨后春笋般崛起,他们攻城略地,对元朝的统治造成了巨大的冲击。
爱猷识理达腊忧心忡忡地跑到奇氏宫中,焦急地说:“母亲,如今这局势,起义军越来越多,元朝的江山怕是要保不住了,我们该如何是好?”
奇氏眉头紧皱,来回踱步,思索片刻后说:“儿啊,越是这种时候,我们越要冷静。如今朝堂之上,人心惶惶,我们必须想办法巩固自身的权力,以待时机。你去联络一些忠诚于我们的大臣,让他们暗中招募兵马,加强京城的防御。”
她还叮嘱儿子要注意言行,不要轻易暴露自己的意图,同时让他多去安抚那些对朝廷还有忠心的将领。“见到那些将领,记得言辞恳切些,就说朝廷不会亏待他们。”
爱猷识理达腊领命而去,却在联络大臣时遭遇闭门羹,有的大臣畏惧起义军,有的则想观望局势,这让他倍感挫败,回来向奇氏哭诉。奇氏安慰道:“别急,万事开头难,我们再想别的办法。”
此时,元顺帝却沉迷于享乐,对朝政愈发懈怠。奇氏多次劝谏,元顺帝却只是敷衍回应。
奇氏跪在元顺帝面前,声泪俱下:“陛下,如今百姓流离失所,起义军西起,您不能再沉迷于玩乐了,该为江山社稷着想啊!”
元顺帝不耐烦地说:“爱妃,朕心里有数,你且退下吧。”
奇氏无奈之下,更加积极地参与朝堂事务,试图挽救元朝的颓势。她一方面向元顺帝进言,建议改革弊政,减轻百姓的赋税,以缓和社会矛盾;另一方面,她举办慈善活动,开仓放粮,试图赢得民心;还拉拢一些有才能的大臣,为自己出谋划策。
她对元顺帝苦口婆心地说:“陛下,如今百姓受苦,各地起义不断,若再不改革,怕是江山不稳啊。”
元顺帝虽点头称是,但却因种种阻力,难以真正实施改革。 奇氏没有放弃,她联合一些支持改革的大臣,在朝堂上据理力争,与那些守旧势力展开激烈的辩论。
守旧大臣冷哼道:“祖宗之法不可变,改革只会乱了朝纲!”
奇氏据理反驳:“如今局势危急,若不改革,百姓如何安居乐业?江山如何稳固?”双方各执一词,互不相让。
她还私下里去拜访一些有影响力的贵族,试图说服他们支持改革,然而这些贵族大多只关心自己的利益,对改革并不热心。
奇氏诚恳地说:“大人,如今百姓艰难,改革是为了元朝的长治久安,也是为了您的家族长久富贵啊。”
贵族却摇头:“我等家族安稳,改革之事,还是从长计议吧。”
随着起义军的势力越来越大,元朝的统治摇摇欲坠。奇氏试图联合各方力量,组织起有效的抵抗,但各方势力心怀鬼胎,难以协调。
在一次重要的军事会议上,将领们对于作战策略争论不休,有人主张坚守京城,有人主张主动出击,奇氏在一旁听着,心中焦急万分,却又无法统一众人的意见。
主张坚守的将领说:“京城城墙坚固,可守至援军到来。”
主张出击的将领反驳:“一味防守,只会士气低落,应主动出击,挫挫起义军锐气!”
奇氏看着争论的众人,高声说道:“各位将军,如今不是争论的时候,当务之急是团结一心,共御外敌!”
可众人依旧各执己见,难以达成共识。散会后,奇氏单独留下几位关键将领,试图说服他们,但有人言辞闪烁,有人态度强硬,让她的努力付诸东流。
最终,元朝的大都被起义军攻破。在混乱中,奇氏带着儿子和少数亲信试图逃离。她望着曾经辉煌的宫廷,如今己陷入一片火海,心中满是悲凉。她回想起自己初入宫时的青涩与憧憬,那些曾经的雄心壮志,如今都己化为泡影。她看着身边寥寥无几的亲信,不知道自己的命运将会走向何方。
亲信焦急地问:“娘娘,我们现在该去哪儿?”
奇氏神色黯然:“走一步看一步吧,只盼能寻得一处安身之所。”
元朝覆灭后,奇氏和儿子辗转流亡。在流亡的过程中,他们遭遇了许多艰难险阻,曾经的荣华富贵早己远去,只剩下无尽的沧桑。
他们曾在一个小山村借住,却因身份暴露被村民驱赶;又在一座破庙中躲避风雨,却遭遇强盗抢劫,亲信为了保护他们死伤惨重。最终,奇氏在颠沛流离中结束了自己传奇的一生!
(http://www.220book.com/book/N5BG/)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