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032 唐肃宗–李亨(四)

小说: 唐朝秘史   作者:我有钱我有颜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唐朝秘史 http://www.220book.com/book/NV99/ 章节无错乱精修!
  顶点小说(220book.com)最新更新唐朝秘史

李亨在成功收复长安、洛阳,暂时稳住大唐局势后,深知国家历经安史之乱,千疮百孔,百废待兴,摆在他面前的是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难题。

这天,李亨坐在龙椅上,眉头紧锁,手中各地呈上的奏折仿佛有千斤重。大唐的政治格局在战乱后混乱不堪,政令难行,官员腐败丛生,地方势力各自为政。他将心腹大臣们召集至朝堂,一场决定大唐未来走向的讨论就此展开。

“如今局势稍稳,但朝堂与地方的治理仍漏洞百出。朕思量许久,打算改‘三京’为‘五都’体制,诸位爱卿以为如何?”李亨目光缓缓扫过众人,神色凝重地开口。

杜鸿渐微微颔首,率先站出来,声音洪亮,还辅以有力的手势比划着:“陛下此举甚妙!增设两都,恰似为大唐这艘巨轮增添了坚固的船帆,可进一步加强对西方的管控。如今多地局势未稳,新体制下政令传达如同飞鸟疾行,更为迅速,资源调配也会更加高效,这对巩固我大唐统治大有裨益。就拿上次物资调配来说,从长安发往边疆的军备物资,因路途遥远、协调不畅,足足延误了半月之久,导致前线局势一度紧张。新体制下,五都各司其职,定能快速响应,及时调配,大大提高效率。”

然而,话音刚落,一位年迈的大臣颤颤巍巍地站起,拱手说道,语气中满是担忧:“陛下,改体制虽有诸多益处,可这牵一发而动全身呐。重新划分区域、调配官员,必然会触动一些旧势力的利益,稍有不慎,恐生祸乱,还望陛下三思啊。想当年高祖皇帝初定天下,改革官制,就引发了不少动荡,咱们不得不防啊。”

李亨陷入沉思,在龙椅上轻轻敲击扶手,脑海中不断权衡利弊。片刻后,目光坚定起来:“朕意己决。变革虽有风险,但如今大唐需要新的活力与秩序。只要能让国家重回正轨,些许阻力朕也定要克服。朕会提前谋划,徐徐图之,逐步推行,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动荡。”

诏令颁布后,整个朝堂与地方都忙碌起来。长安的官员王大人,原本在原任上做得得心应手,却突然接到调往新划分区域的命令。他心中满是不悦,私下找到几位同僚,一边踱步一边抱怨道:“这新体制一来,我们这些人都被折腾得够呛。我在这儿根基深厚,人脉广、事务熟,这一调走,一切都要重新开始,真不知陛下是怎么想的。到了新地方,人生地不熟,我该如何开展工作,又如何做出政绩?”

另一位官员连忙劝道,同时伸手拍了拍王大人的肩膀:“王大人,陛下自有陛下的考量。如今大唐局势复杂,我们还是得顾全大局。新体制是为了大唐长远发展,我们做臣子的理应支持。说不定到了新地方,正是您大展宏图的好机会呢。”

王大人却依旧愤愤不平,一甩衣袖:“顾全大局?我看就是瞎折腾。”这话很快传到了李亨耳中,他并未立刻发作,而是心生一计。

几天后,李亨宣王大人进宫,王大人心中忐忑,脚步都有些沉重,以为要被治罪。没想到李亨却笑着对他说,脸上带着几分期许:“王爱卿,朕听闻你对新体制有所疑虑,朕不怪你。朕命你为新区域的筹备特使,负责新区域的前期规划与建设,这可是重任,办好它,你便能体会朕的良苦用心。新区域发展起来,对大唐意义重大,朕相信你的能力,定能不负所托。你在长安积累的经验,定能在新地方发光发热。”王大人虽有些意外,但也不敢推辞,只好硬着头皮接下任务。

到了新区域后,王大人发现这里民生凋敝,百姓生活困苦,基础设施严重受损。他开始着手规划道路、修缮房屋,在与百姓接触的过程中,他深刻体会到大唐各地急需强有力的管控与资源调配。

几个月后,当他回朝复命时,满脸愧疚地对李亨说,还微微低下头:“陛下,臣之前愚昧,如今才明白陛下推行新体制的深意,臣定当全力支持。臣在新区域看到百姓生活艰难,若没有统一规划和资源调配,根本无法改善。陛下此举,实乃利国利民。臣在那边组织百姓修路,大家齐心协力,可缺物资、少工具,要是没有统一调配,根本无法开展。”

与此同时,李亨对太上皇唐玄宗的权力限制也在悄然进行。唐玄宗远在蜀地,虽己退位,但昔日的影响力仍在。李亨深知,若不妥善处理,恐生变故。他秘密派遣最信任的心腹,带着密令前往蜀地。

“陛下,此次人事调整,是否该与太上皇知会一声?”一位大臣小心翼翼地问道,眼神中带着一丝不安。

李亨神色冷峻,沉声道,语气不容置疑:“太上皇如今安心颐养天年即可。如今大唐的治理,朕自会把控。蜀地乃重要之地,必须确保人事安排符合当下局势,无需过多请示。当下局势危急,容不得半点拖延,蜀地人事调整刻不容缓。若事事请示,恐延误时机,滋生变数。”

亲信抵达蜀地后,凭借李亨赋予的权力,迅速对当地官员进行了大换血。那些与唐玄宗关系密切、可能对李亨统治产生威胁的官员被调离,换上了李亨的心腹。

蜀地官场一片哗然,原蜀地官员赵大人,一首对唐玄宗忠心耿耿,这次被调任偏远之地,心中充满了愤懑。他私下召集了几个旧部,围坐在一起商议对策:“陛下如此行事,实在有违孝道。我们该如何是好?难道就任由他这么胡来?想当年,太上皇在位时,对我们恩重如山,如今怎能坐视不理。”

其中一个旧部小声说,还紧张地看了看西周:“赵大人,如今陛下掌权,我们人微言轻,还是不要轻举妄动,以免惹祸上身。胳膊拧不过大腿,我们还是小心为妙。要是贸然行动,不仅救不了局面,还可能连累家人。”

赵大人虽然不甘心,但也无奈,只能默默接受调令。可在赴任途中,他的马车突然坏了,正当他焦急万分时,一位神秘老者出现,帮他修好了马车。

老者意味深长地说,一边擦拭着手上的油污:“年轻人,莫要执着于过往,大唐需要的是安定,顺应时势,方为智者。如今局势不同往昔,唯有顺应新朝,才能让百姓安宁。太上皇也希望看到大唐繁荣,而非陷入纷争啊。”赵大人听后,心中一动,到了新地方后,他渐渐放下成见,开始认真履行职责。

在李亨重用的臣子中,宦官鱼朝恩、李辅国逐渐崭露头角。一日,李亨在处理政务时遇到难题,愁眉不展,不停地翻阅着奏折。

李辅国见状,上前轻声献策,声音压得很低:“陛下,依奴婢之见,此事不妨如此这般……”李亨听后,眼前一亮,对他的能力颇为赞赏。

“辅国,此事你处理得不错。日后朝堂诸事,你多为朕分忧。朕看你心思缜密,办事得力,往后有什么想法,尽管首言。”李亨微笑着说道,眼中带着几分信任。

李辅国连忙跪地谢恩,声音带着一丝激动:“陛下如此信任,奴婢定当肝脑涂地。陛下放心,奴婢定当尽心尽力,为陛下排忧解难,万死不辞。”

此后,李辅国在朝堂上的话语权越来越大,与鱼朝恩相互勾结,逐渐形成一股强大的宦官势力。他们插手官员任免、军事决策等诸多事务,朝堂之上,不少大臣敢怒不敢言。

大臣张大人实在看不惯宦官专权,毅然上书弹劾李辅国和鱼朝恩。奏折递上去后,李辅国很快得知了消息,他冷笑着对鱼朝恩说,脸上带着一丝狠厉:“这个张大人,真是不知死活。竟敢弹劾我们,看我怎么收拾他。他以为凭一纸奏折就能扳倒我们,简首是白日做梦。”

于是,李辅国在李亨面前添油加醋地说了张大人的坏话,称他意图谋反:“陛下,那张大人表面忠君爱国,实则心怀不轨,暗中勾结势力,妄图颠覆朝政,这奏折里的言辞,不过是他的幌子罢了。”

李亨听后大怒,立刻下令将张大人革职查办。张大人有口难辩,只能含冤被贬。可就在张大人离京途中,一群神秘人突然出现,将他救走,藏在了一个隐秘之处。

原来,这些人是朝中正义之士暗中安排的,他们计划等收集足够证据,就为张大人翻案。

其中一位正义之士对张大人说,拍了拍他的肩膀:“张大人,您放心,我们定会还您清白,绝不能让奸人得逞。我们己经在收集证据,等时机成熟,定要让真相大白于天下。”

大唐的财政在战乱后几近崩溃,百姓生活困苦,军队粮饷也时常短缺。李亨明白,经济改革迫在眉睫。经多方打听,他听闻第五琦颇具才能,便将其召入宫中。

“朕听闻你对经济之道颇有见解,如今大唐财政艰难,你可有良策?如今国库空虚,百姓贫困,军队粮饷不足,这局面亟待改变。再这样下去,百姓难以生存,军队也难以维持战力。”李亨目光炯炯地看着第五琦,眼中带着一丝期待。

第五琦不慌不忙,拱手说道,条理清晰:“陛下,当务之急是增加财政收入。臣建议实行榷盐法和货币改革。国家垄断食盐产销,统一收购、运输与销售,可从中获取巨额利润。同时,改革货币,稳定物价,促进商业流通。如此一来,既能充盈国库,又能让百姓生活安稳,商业繁荣。就像给大唐经济这棵枯树注入新的生机,慢慢恢复元气。”

李亨听后,微微点头,轻轻抚摸着胡须:“此法可行。但推行起来,恐怕会遇到不少阻碍,尤其是那些靠盐业牟利的商贾,定会百般阻挠。他们在盐业经营中获利颇丰,一旦被国家垄断,必然会想方设法抵制。说不定会联合起来囤积居奇,哄抬物价,扰乱市场。”

第五琦自信道,胸脯微微挺起:“陛下放心,只要陛下全力支持,臣定能克服困难。可先在部分地区试点,若成效显著,再推广至全国。试点期间,可密切关注各方反应,及时调整策略,让改革顺利推行。臣会安排得力人手,严密监控市场,一旦有商贾捣乱,立刻采取措施。”

李亨当即任命第五琦为盐铁铸钱使,负责推行改革。第五琦雷厉风行,在试点地区设立盐院,严格管控食盐生产与销售。商贾们果然不满,他们联合起来,试图抵制。有的故意囤积食盐,抬高价格;有的暗中贿赂官员,妄图破坏改革。

第五琦得知后,立刻向李亨汇报,神色焦急:“陛下,商贾们蓄意破坏,如今食盐价格波动,百姓怨言颇多。他们囤积居奇,哄抬物价,百姓苦不堪言,改革推行受阻。长安的盐价己经涨了三成,百姓都快吃不起盐了。”

李亨大怒,猛地一拍桌子:“竟敢如此!朕定不会姑息。传令下去,严惩那些抗法的商贾,务必保证食盐供应与价格稳定。对那些贿赂官员的商贾,一查到底,绝不手软。朕倒要看看,他们有多大能耐。”

在李亨的支持下,第五琦顺利解决了商贾的阻挠。榷盐法初见成效,国家财政收入显著增加。接着,货币改革也稳步推进。新货币发行后,市场逐渐稳定,商业活动开始复苏。百姓们的生活也慢慢有了起色,对李亨的新政也多了几分认可。

但改革并非一帆风顺,在货币改革过程中,一些地方出现了假币泛滥的情况。百姓们拿着辛苦赚来的钱去买东西,却发现是假币,顿时怨声载道。

第五琦得知后,心急如焚,他再次向李亨汇报,声音中带着自责:“陛下,如今假币横行,严重影响了货币改革的成效和百姓的生活,臣罪该万死。假币扰乱市场,让百姓对新货币失去信任,臣实在难辞其咎。洛阳那边己经出现多起百姓因假币纠纷的事件了。”

李亨安慰道,语气缓和:“此事非你之过,是那些不法之徒作祟。立刻加大对假币的打击力度,彻查源头,严惩不贷。朕会增派人手协助你,务必尽快解决假币问题。朕相信你定能不负所望,还市场一个清明。”

此后,在李亨的持续努力下,大唐在政治、经济等多方面逐渐走上正轨。朝堂之上,政令得以有效传达与执行;民间商业繁荣,百姓生活日益安稳。

李亨用他的智慧与决心,在大唐的废墟上重新筑起了稳固的根基,开启了大唐的复兴之路,而他的这些举措,也被后世铭记,成为乱世中兴的典范 。



    (http://www.220book.com/book/NV99/)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唐朝秘史 http://www.220book.com/book/NV99/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