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日,李豫将众臣召集至朝堂,神色凝重,缓缓开口:“如今我大唐百废待兴,粮食供应关乎社稷安危。江淮之地虽盛产粮食,可漕运不畅,致使京城粮食短缺,诸位爱卿可有良策?”
大臣们面面相觑,一时间,朝堂内鸦雀无声,众人都在思索,却无人敢率先开口。就在这时,一位大臣小心翼翼地站了出来,拱手说道:“陛下,臣听闻有个叫刘晏的官员,此人足智多谋,对漕运事务见解独到,或许他能为陛下分忧解难。”李豫闻言,眼中闪过一丝希望,当即宣刘晏上殿。
刘晏快步走进朝堂,恭敬地叩拜之后,李豫迫不及待地问道:“刘晏,朕听闻你对漕运之事颇有想法,速速道来。”
刘晏不慌不忙,条理清晰地说道:“陛下,如今漕运之困,在于河道年久失修,运输环节繁琐,且沿途关卡众多,损耗巨大。臣以为,需对江淮漕运进行全面整顿,疏浚河道,精简运输流程,方能使江淮粮食顺利运往长安。”
李豫微微点头,目光紧紧盯着刘晏,又问:“此事务必妥善安排,你可有信心担此重任?”
刘晏挺首脊梁,掷地有声地回答:“陛下放心,臣定当竭尽全力,不负陛下所托。哪怕赴汤蹈火,也在所不辞!”
于是,李豫果断任用刘晏为转运使,负责漕运改革。刘晏领命后,马不停蹄地奔赴江淮。他没有摆出官员的架子,而是身着朴素的衣衫,脚蹬麻鞋,像个普通的行路人一样沿着河道一路前行。每到一处险滩,他都亲自下船查看,感受水流的湍急和河道的宽窄;遇到淤积的河道,他便蹲下身子,仔细观察泥沙的堆积情况。
途中,刘晏遇到一位经验丰富的老船夫。老船夫见他对漕运如此上心,便打开了话匣子:“大人,这河道有些地方浅得很,船行到那儿就容易搁浅,每次都得费好大劲儿才能过去。还有那些关卡的税吏,可难缠了,非得收些莫名其妙的税费,我们这些跑船的,挣点钱可不容易啊。”
刘晏一边认真倾听,一边不住点头,将这些问题一一记录下来,还关切地问:“老人家,那你们一般怎么应对这些情况呢?”
老船夫无奈地叹口气:“能怎么办?咬咬牙,多花些时间,多给些钱呗。有时候为了绕开那些特别难走的地方,还得绕远路,一趟漕运下来,耗时又耗力。”
刘晏皱着眉头说:“如此一来,漕运的成本太高,粮食运到京城,价格自然也低不了。老人家放心,我定会想办法解决这些问题。”
老船夫感激地说:“大人,您要是能把这事儿办好,那可真是我们这些跑船人的大恩人呐!”
回到长安后,刘晏把自己关在房里,日夜钻研,终于制定出了详细的改革方案。他将方案呈递给李豫,李豫亲自审阅,时而皱眉思考,时而与刘晏深入探讨其中的细节。
李豫指着方案中的一处说道:“此处关于运输工具的改进,你再详细说说,朕担心实际操作中会遇到问题。”
刘晏耐心解释道:“陛下,臣设计的这种新漕船,船身更窄更长,吃水浅,能更好地适应复杂的河道。而且在船头和船尾都做了特殊加固,遇到险滩也能更安全。另外,还增加了一些辅助的帆具,在风力合适的时候能加快航行速度。”
李豫又追问:“那新船的造价会不会过高?这对财政支出可是个考验。”
刘晏回答:“陛下,臣核算过成本,新船虽造价稍高,但从长远来看,它的使用寿命长,运输效率高,能大大降低漕运的总成本。而且,臣计划联合各地船厂,批量建造,这样还能进一步降低成本。”李豫听后,满意地点点头,和刘晏一起对方案进行了反复完善。
疏浚河道的工程开始了,刘晏亲自到施工现场指挥。烈日炎炎,工人们挥汗如雨,刘晏也不顾酷热,在河道边来回奔走,为工人们加油鼓劲。他还别出心裁地设计了一种特殊的挖泥工具,大大提高了疏浚效率。
有个年轻的工人好奇地问:“大人,您这工具是咋想出来的呀?”
刘晏笑着回答:“我在河边观察水流和泥沙的情况,琢磨了好久,才想出这个办法,希望能让大家轻松些。你们在使用过程中有什么问题,随时跟我说。”
旁边一位老师傅也凑过来:“大人,您这法子可太妙了,以前疏浚河道,进度慢得很,现在有了这工具,效率高多了!”
刘晏欣慰地说:“大家都辛苦了,这漕运改革,离不开你们的努力,等完工了,一定好好犒劳大家!”工人们听了,干劲更足了。
然而,改革并非一帆风顺。一些旧有的势力因漕运改革触动了他们的利益,暗中使坏。他们买通一些市井无赖,在街头巷尾散布谣言,说刘晏的改革会破坏风水,导致天灾。一时间,人心惶惶,百姓们开始对改革产生疑虑。
李豫得知后,龙颜大怒,立即下令严查造谣者,对阻挠改革的势力进行严厉打击。他对刘晏说:“爱卿放心大胆地改革,朕全力支持你,任何妄图破坏改革的人,都将受到严惩。若有需要,朕随时为你调配人手。”
刘晏感动地跪地谢恩:“陛下如此信任微臣,微臣必不辜负陛下期望,定要将漕运改革成功。只是如今谣言西起,百姓心存疑虑,微臣想请陛下下旨,向百姓阐明改革的益处,以安民心。”
李豫点头道:“准奏,朕这就安排。”
经过一番努力,漕运改革终于取得成效。江淮地区的粮食源源不断地通过水道运往长安,京城的粮仓逐渐充实起来。百姓们再也不用担心粮食短缺,市场也逐渐恢复了稳定。
米铺老板笑着说:“以前粮食少,价格贵,现在粮食充足,价格也合理,生意好做多了。”
李豫得知漕运畅通的消息后,龙颜大悦,在朝堂上对刘晏进行了嘉奖:“刘晏,你为我大唐解决了粮食难题,功不可没,朕要重重赏你。”
刘晏谦逊地回道:“陛下过奖,这都是陛下圣明,决策有方,微臣只是做了分内之事。若没有陛下的支持,微臣纵有天大的本事,也难以成事。”
随着漕运改革的成功,李豫将目光投向了盐政。当时,盐政弊端丛生,“官运官销”的模式效率低下,盐务机构臃肿,人员冗余,层层盘剥使得盐价高昂,百姓苦不堪言。公元766年,李豫任命刘晏以户部尚书出任盐铁使,负责盐政改革。
刘晏上任后,没有急于行动,而是乔装打扮成普通百姓,混入盐商和百姓之中,对全国的盐务机构进行了详细的调查。他看到百姓们为了买盐,要排很长的队,而且盐价高得离谱,许多穷苦人家甚至吃不起盐。而盐务机构里,官员们却在悠闲地喝茶聊天,对百姓的疾苦不闻不问。
有一次,刘晏走进一家盐铺,假装抱怨道:“这盐怎么这么贵啊,我们老百姓都快吃不起了。”
盐铺老板无奈地说:“没办法呀,官老爷们层层加价,我们也只能跟着涨价,不然就得亏本。您是不知道,运盐的过程中关卡重重,每个关卡都要收税,成本高得吓人。”
刘晏接着问:“那要是盐价一首这么高,生意还怎么做下去呢?”
盐铺老板苦笑着说:“只能盼着能有个好政策,改变一下这局面咯。”
刘晏又问:“那你们进货的时候,有没有遇到什么其他麻烦?”
盐铺老板叹了口气:“有时候盐的质量参差不齐,可我们也没得选,只能硬着头皮进,不然就没货卖。”刘晏听了,心中暗下决心,一定要改变这种现状。
刘晏向李豫上奏:“陛下,如今盐政之弊,在于机构繁杂,成本过高。臣建议精简盐务机构,将‘官运官销’改为‘就场专卖’,让商人在盐场交纳盐税后即可运销,如此既能减少中间环节,又能增加税收。”
李豫认真听取了刘晏的建议,微微皱眉问道:“此改革虽好,但如何确保盐价稳定,不让百姓受苦?”
刘晏回答:“陛下,臣会在各地设立常平盐仓,当盐价过高时,开仓放盐,平抑盐价;当盐价过低时,收购储存,保障盐商利益。而且臣还会严格监管盐商的定价,防止他们哄抬物价。同时,对于盐的质量,臣也会制定严格标准,确保百姓能买到优质的盐。”李豫点头表示赞同,批准了刘晏的改革方案。
改革开始后,刘晏大刀阔斧地精简盐务机构,裁汰了一大批冗余人员。他在全国重要的盐产地设立盐场,规范盐的生产和销售。同时,他鼓励商人参与盐的运销,为商人提供便利条件,比如简化交税流程,提供运输路线的建议等。
但是,盐政改革也引发了一些盐商和地方官员的不满。他们联合起来,试图抵制改革。有的盐商故意囤积食盐,抬高价格,制造盐荒;有的地方官员则对改革措施阳奉阴违,不配合执行。
刘晏向李豫如实汇报了情况,李豫果断下令,对抵制改革的行为进行严厉惩处,派出监察官员到各地监督改革的执行情况,确保改革顺利推进。
经过改革,盐价逐渐稳定,百姓能够买到价格合理的盐,国家的盐税收入也大幅增加。李豫对刘晏的改革成果十分满意,盐政改革为大唐的经济复苏注入了新的活力。
漕运和盐政改革的成功,让李豫看到了经济复苏的希望。为了进一步稳定物价,调节物资供应,李豫支持刘晏推行常平法和均输法。
刘晏向李豫详细阐述了常平法和均输法的实施办法:“陛下,常平法旨在稳定物价,臣会在全国各地设立巡院,当丰收之年,粮食价格较低时,政府以高价收购粮食储存;当歉收之年,粮食价格上涨时,政府再以低价卖出粮食,以此稳定物价,保障百姓生活。而均输法,是利用各地部分租赋收入和盐利,购买各地土特产,运往京师,既丰富了京师的物资供应,又能调节地区间的物资余缺。”
李豫听后,连连称赞:“此二法甚妙,若能成功推行,实乃百姓之福,国家之幸。不过在执行过程中,一定要注意细节,确保公平公正。”
刘晏恭敬地说:“陛下放心,微臣定会谨慎行事,将这两项政策落实到位。只是这两项政策涉及面广,微臣恳请陛下允许微臣选拔一些得力助手,共同推进。”
李豫应允道:“准你所奏,务必挑选贤能之士。”
在推行常平法时,巡院的官员们日夜忙碌,密切关注各地的粮食价格和收成情况。一旦发现价格波动,便及时采取措施。
有一年,江南地区粮食丰收,粮价暴跌,巡院官员按照刘晏的指示,大量收购粮食。当地的粮商们起初还心存疑虑,担心政府收购后会压低价格。一位粮商小心翼翼地问:“大人,你们真的能按这个价格收购吗?不会到时候又变卦吧?”
巡院官员笑着解释:“放心吧,我们是按照规定办事,价格都是提前定好的,绝对不会亏待大家。这也是为了稳定市场,让大家都能有个好的经营环境。”
另一位粮商也问道:“那要是以后粮食价格又跌了,你们还会收吗?”
巡院官员耐心地说:“只要符合规定,我们依旧会按照政策收购,保障大家的利益。”
粮商们听了,纷纷称赞:“有了政府的调控,我们再也不用担心粮食卖不出去,价格暴跌了。”
推行均输法时,刘晏组织了专门的运输队伍,将各地的土特产运往京师。他根据各地的物产特点和京师的需求,合理安排运输路线和物资调配。
有一次,关中地区急需丝绸,刘晏得知后,迅速调配江南地区的丝绸运往关中,及时满足了当地的需求。丝绸店老板感激地说:“多亏了朝廷的安排,不然我们店里都没货可卖了。大人,以后要是还有什么需要,尽管吩咐。”
刘晏笑着说:“这都是为了让各地物资流通起来,促进经济发展。以后有什么需求,还得靠你们多多支持呢。”
常平法和均输法的推行,使得大唐的物价趋于稳定,物资流通更加顺畅,经济逐渐恢复生机。李豫的这些改革举措,为大唐的复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让百姓们看到了生活的希望 。
(http://www.220book.com/book/NV99/)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