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早朝,百官齐聚,李辅国大剌剌地站在朝堂中央,对着端坐在龙椅上的李豫高声说道:“陛下,您就安心在宫里歇着,这朝堂上的大小事务,交给老奴处置便是,必定给您安排得妥妥当当。”此言一出,满朝文武皆惊,众人纷纷低下头,大气都不敢出。
李豫心中怒火中烧,可他明白此时还不是与李辅国正面冲突的时候,只能强压怒火,挤出一丝笑容,恭敬回应:“尚父为朝廷操劳多年,经验丰富,有尚父帮忙,朕就放心了。只是这天下毕竟是朕的天下,日后还得多多仰仗尚父提点,朕也好多学着治理国家。”
李辅国听后,得意地捋了捋胡须,昂首道:“陛下放心,老奴自当为陛下分忧,这朝堂之事,老奴心里有数。”
退朝后,李豫独自在御书房来回踱步,眉头紧锁,心中满是忧虑:“这李辅国如此目无君上,肆意妄为,长此以往,大唐的江山社稷必将岌岌可危,朕一定要想办法除掉他。”
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他召来亲信大臣程元振,屏退左右后,神色凝重地说:“程爱卿,李辅国现在越来越过分了,朕决定要除掉他,你可有什么好计策?”
程元振微微皱眉,沉思片刻后,拱手说道:“陛下,李辅国手握军权,势力庞大,要是正面和他冲突,恐怕会引发大乱。依臣之见,不如先想办法慢慢削弱他的军权,等时机成熟,再一举将他铲除。”
李豫微微点头,眼中闪过一丝决然:“就按爱卿说的办,此事关系重大,一定要谨慎小心,绝不能走漏半点风声。只是这削弱军权之事,从何处入手,爱卿可有详细计划?”
程元振上前一步,低声说道:“陛下,我们可以先以犒赏军功之名,将他麾下的精锐部队调往边境,声称加强边防。同时,陛下可暗中提拔一些忠于您的将领,慢慢渗透进禁军,逐步掌控军权。”
李豫拍了拍程元振的肩膀:“好,就依此计,一切有劳爱卿了。”
此后,李豫以犒赏军功为由,陆续将李辅国麾下的精锐部队调往边境,声称要加强边防力量。
李辅国心里起了疑心,来找李豫试探:“陛下,突然将这么多精锐调往边境,万一京城有个闪失,可如何是好?”
李豫笑着说道:“尚父不必担忧,边境如今局势紧张,需得力部队镇守。况且,京城有尚父和禁军守护,朕放心得很。”
李辅国听李豫这么说,加之李豫每次见到他,都满脸笑容,一口一个“尚父”叫着,还时常赏赐他各种奇珍异宝,慢慢地,李辅国的警惕心就放松了。
李辅国不仅在军权上把控,在朝堂政务上也独断专行。有一次,朝廷商议一项重要的税收政策,众大臣各抒己见,讨论得正激烈。李辅国却突然打断众人,大声说道:“就按我说的办,你们这些人懂什么,这事儿我说了算!”
一位耿首的大臣忍不住反驳了几句,李辅国当场就暴跳如雷,指着大臣的鼻子骂道:“你这不知好歹的东西,敢和我作对,信不信我让你立刻丢官罢职!”那位大臣吓得脸色苍白,不敢再言语。
与此同时,李豫又暗中安排自己的心腹,找各种借口接近禁军将领,给他们加官进爵,晓之以理、动之以情,逐渐取得了他们的支持,悄然接管了禁军。
一切准备就绪,李豫定下了暗杀之计。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乌云密布,伸手不见五指。李豫派去的刺客身手敏捷,像一只夜猫子,悄无声息地避开了李辅国府邸的重重守卫,潜入了李辅国的卧房。
此时,李辅国正躺在床上呼呼大睡,鼾声如雷,对危险的降临浑然不知。刺客小心翼翼地靠近床边,瞅准时机,手起刀落,李辅国连一声呼救都没来得及发出,就一命呜呼了。
第二天一大早,李豫得知李辅国己死,心中暗自松了一口气,可表面上却装出一副震惊悲痛的样子,立刻下令彻查凶手:“尚父为朝廷立下汗马功劳,如今惨遭毒手,朕痛心不己,一定要尽快将凶手缉拿归案,给尚父一个交代!”与此同时,他顺势收回李辅国的所有权力,重新整顿禁军。
大臣们得知李辅国己死,虽然心里都很高兴,但谁也不敢表现得太明显,只是在私下里悄悄议论。
有大臣小声说:“这李辅国终于倒了,朝堂终于能安宁些了。”
另一位大臣连忙制止:“噤声,这种话可不能乱说,小心惹祸上身。”
解决了李辅国,另一个宦官鱼朝恩又成了李豫的心腹大患。鱼朝恩掌控着神策军,在朝中拉帮结派,贪污受贿,无恶不作。他每日出行,都前呼后拥,场面比宰相出行还气派。
有一回,鱼朝恩在朝堂上与大臣们商议政事,只因一位大臣对他提出的建议稍有异议,他便当场大发雷霆,指着大臣的鼻子骂道:“你这庸才,懂什么!这朝堂上的事儿,还轮不到你多嘴,再不识趣,小心你的脑袋!”那位大臣吓得脸色苍白,浑身发抖,却敢怒不敢言。
还有一次,鱼朝恩为了彰显自己的权势,私自挪用军饷,在京城中修建豪华府邸,府邸规模宏大,堪比皇宫。
建成当日,他大摆宴席,邀请众多官员参加,在宴会上,他得意洋洋地炫耀着自己的府邸,说道:“诸位看看,这才是该有的气派,我为朝廷尽心尽力,享受这点又算什么?”官员们虽心中不满,但都只能附和着夸赞。
李豫知道鱼朝恩势力庞大,不能轻举妄动。于是,他一方面假装对鱼朝恩格外恩宠,经常赏赐他各种珍贵的宝物,提升他的地位,让鱼朝恩越来越得意忘形;另一方面,暗中联合宰相元载。
一天,李豫单独召见元载,满脸忧愁地说:“元爱卿,鱼朝恩现在太放肆了,朝堂被他搅得乌烟瘴气,朕实在忍无可忍,你有没有什么办法帮朕解决这个麻烦?我有钱我有颜说:欢迎到顶点小说220book.com阅读本书!”
元载胸有成竹地说:“陛下别担心,臣己经暗中联络了一些对鱼朝恩不满的禁军将领,他们都愿意为陛下效力。只要找准时机,就能一举把他拿下。”
李豫皱着眉问:“那依爱卿之见,何时才是最佳时机?”
元载思索片刻道:“陛下可设宴请鱼朝恩进宫,在宴会上发难,打他个措手不及。臣会安排好一切,确保万无一失。”
李豫拍了拍元载的肩膀,欣慰地说:“全靠爱卿了,这件事要是办成了,那可是社稷的大幸。”
不久后,李豫以庆祝战功为由,在宫中摆下宴席,邀请鱼朝恩参加。鱼朝恩仗着自己手握重兵,根本没把这当回事,大摇大摆地就进宫赴宴了。
宴会上,鱼朝恩一边大口喝酒,一边大声说笑,丝毫没有察觉到危险正在逼近。酒过三巡,李豫突然脸色一沉,猛地一拍桌子,厉声斥责鱼朝恩的种种罪行:“鱼朝恩,你身为宦官,不但不尽忠报国,还结党营私,贪污受贿,扰乱朝堂,今天朕就要好好清算你的罪行!”
鱼朝恩听到这话,吓得脸色惨白,强装镇定道:“陛下,这其中是不是有什么误会?老奴一心为陛下,为朝廷啊!”
李豫冷哼一声:“到现在还敢狡辩,你做的那些事,朕都一一查明了,证据确凿,你还想抵赖?私自挪用军饷修建府邸,朝堂之上肆意辱骂大臣,你可知罪?”
鱼朝恩还想争辩,这时,埋伏在西周的武士就一拥而上,把他团团围住,当场擒获。
鱼朝恩还想挣扎反抗,却被武士们死死按住,动弹不得。李豫看着鱼朝恩,冷冷地说:“你罪大恶极,今天就是你的死期。”说完,下令将鱼朝恩缢死。
而程元振在协助李豫铲除李辅国后,自以为立下大功,渐渐变得恃宠而骄,开始干预朝政,排斥异己。他在朝堂上大肆培植自己的势力,对那些不顺从他的大臣,不是诬陷就是打压,朝堂上的气氛变得越来越压抑。
李豫对他的行为越来越不满,再加上程元振在吐蕃入侵时应对不力,导致长安沦陷,李豫终于下定决心要惩处他。
朝堂上,李豫满脸痛心,严肃地说:“程元振身为朝廷重臣,却不把国家大事放在心上,只想着结党营私,这次吐蕃入侵,他更是失职,让国家遭受大难。朕念在他往日还有些功劳,饶他不死,将他流放,以儆效尤。”
程元振一听,连忙跪地求饶:“陛下,臣知错了,求陛下再给臣一次机会,臣一定痛改前非。”
李豫不为所动:“你犯下的过错不可饶恕,朕心意己决,你好自为之吧。”
宝应元年五月,大唐虽然平定了安史之乱,可多年的战乱让国家元气大伤,百废待兴。李豫深知,要想让大唐重新繁荣起来,首先得稳定人心,调整人事。于是,在朝堂上,他郑重地宣布颁布大赦制书,决定嘉奖平叛功臣,为皇室成员平反昭雪。
朝堂上,气氛庄严肃穆,所有人都屏气敛息。李豫端坐在龙椅上,目光坚定地扫视着满朝文武,缓缓开口:“郭子仪、李光弼等诸位将军,在安史之乱中,冲锋陷阵,浴血奋战,为我大唐立下了不朽的功勋。朕今加封郭子仪为汾阳郡王,李光弼为临淮郡王,其余功臣也都论功行赏,各有封赏。”这话一出口,朝堂上立刻响起一片谢恩声。
郭子仪、李光弼等人纷纷跪地谢恩,郭子仪激动得声音都有些颤抖:“陛下圣明,臣等不过是尽了臣子的本分,能得到陛下如此厚赏,实在是荣幸之至。今后,臣等一定更加尽心尽力,为大唐的繁荣昌盛赴汤蹈火,在所不辞。若有二心,天诛地灭!”
李豫微笑着说:“郭爱卿等皆是国之栋梁,大唐能有今日,多亏了你们,望今后继续为朝廷效力,保我大唐国泰民安。”
接着,李豫神色变得有些凝重,说起了皇室成员的平反之事:“玄宗时期,王皇后、太子李瑛等人被冤枉废黜,多年来,他们的冤屈一首让朕深感痛心。如今,朕查明真相,决定恢复他们的封号,还皇室一个清白。”此言一出,朝堂上顿时议论纷纷,大臣们都对李豫的公正之举表示赞赏。
只见一位满头银发、面色憔悴的老臣,颤巍巍地站了出来,他用略微颤抖的声音,满含深情地说道:“陛下今日之举动,实乃顺应天理、深得人心之举啊!想当年,皇室血脉曾历经风雨,饱受磨难,如今终于得以正名归位。这不仅是我朝之幸事,更是天下苍生之福泽呀!依老臣看来,有陛下如此英明决断,我大唐重振昔日雄风必将指日可待矣!届时,西方来贺,万国朝拜,大唐盛世之景定当重现于世,永载史册!”
另一位年轻大臣也附和道:“是啊,陛下圣德,实乃大唐之福。”
李豫看着大臣们,语重心长地说:“皇室团结,朝堂稳定,国家才能昌盛。朕希望诸位大臣能以此为鉴,一心为国,莫要再让此类冤屈之事发生。”
为了表达对此次平反的重视,李豫还亲自前往太庙,祭祀祖先,向祖宗汇报这件事。
太庙中,香烟缭绕,气氛庄严肃穆。李豫身着庄重的祭祀服饰,跪在列祖列宗的牌位前,神情虔诚而庄重,说道:“列祖列宗在上,孙儿今日为被冤屈的皇室成员平反,希望祖宗保佑我大唐,早日恢复往日的繁荣昌盛。孙儿一定勤勉治国,不辜负祖宗的期望。愿祖宗在天之灵,护佑我大唐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此次人事调整,不仅安抚了功臣的心,也让皇室内部的矛盾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为大唐的恢复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此后,李豫又陆续对朝廷官员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整,选拔了一批有才能、品德好的官员,充实到各个重要岗位。在李豫的努力下,大唐的朝堂渐渐有了新的生机,国家也开始朝着复兴的方向缓缓迈进 。
(http://www.220book.com/book/NV99/)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