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005 唐太宗–李世民(一)

小说: 唐朝秘史   作者:我有钱我有颜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唐朝秘史 http://www.220book.com/book/NV99/ 章节无错乱精修!
 

隋开皇十八年,一个春日的午后,李渊府内繁花似锦,处处洋溢着生机。就在此时,内室中传出阵阵婴儿的啼哭,李世民诞生了。李渊彼时任职谯州、陇州、岐州等地刺史,家庭和睦,仕途顺遂,新生命的降临让他满心欢喜。

小世民自幼便对府中的藏书阁情有独钟,那一本本古籍仿佛有着无穷的魔力吸引着他。常常天刚蒙蒙亮,他就迈着稚嫩的步伐,迫不及待地走向藏书阁。

有一回,先生给他讲述了孙武练兵的故事,小世民听得全神贯注,眼睛瞪得溜圆,连眨都不眨一下。

等先生讲完,他立刻满脸好奇地问道:“先生,孙武能让一群宫女都听从指挥,要是遇到真正的敌人,他的那些法子还管用吗?这宫女和士兵可大不一样呀,宫女们说不定只是害怕孙武的惩罚才听话的。”

先生被他一连串的问题逗笑,耐心解释道:“孙武的兵法,讲究的是因势利导、灵活应变,不论面对何种敌人,只要运用得当,自然能发挥奇效。这就好比驾驭烈马,要顺着它的性子,又要懂得适时约束,才能让它乖乖听话。战场上的局势瞬息万变,只有像孙武那样懂得随机应变,才能克敌制胜。”

小世民似懂非懂地点点头,又追问道:“那先生,我以后要是带兵打仗,也能像孙武一样厉害吗?我好想成为像他那样的大英雄,率领千军万马,保卫国家。”

先生慈爱地摸了摸他的头,说:“只要你勤奋学习,用心领悟,将来必能有所作为。但记住,行军打仗不仅要有谋略,更要有一颗仁爱之心,不可随意杀戮。战争的目的是为了守护和平,而不是制造更多的痛苦。”

小世民认真地回答:“先生,我记住了。我以后一定好好学习,成为一个有本事又善良的将军。”

在小世民稍大一些的时候,府中举办了一场热闹的宴会,邀请了许多亲朋好友。宴会上,大人们在厅堂中饮酒作乐、谈天说地,小世民和一群小伙伴们则在府中的花园里玩耍。

这时小世民突发奇想,提议道:“我们来玩打仗的游戏吧,我来当将军,带领你们冲锋陷阵,打败敌人!”小伙伴们纷纷响应,兴奋地开始分配角色,有的当士兵,有的当军师。

游戏开始后,小世民有模有样地指挥着“士兵”们,大声喊道:“大家听令,我们从左右两侧包抄过去,不要放走一个‘敌人’!”小伙伴们按照他的指挥,在花园里奔跑、躲藏、“进攻”,玩得不亦乐乎。

可就在游戏进行得正激烈时,一个小伙伴不小心摔倒了,膝盖擦破了皮,疼得大哭起来。小世民立刻停止了游戏,跑到小伙伴身边,关切地问道:“你怎么样,疼不疼?都怪我,没有照顾好大家。”他一边安慰着小伙伴,一边小心地查看伤口,还让其他小伙伴赶紧去叫府中的仆人来帮忙处理伤口。

等仆人赶来处理好伤口后,小世民又陪着这个小伙伴坐在花园的石凳上,给他讲笑话、扮鬼脸,首到小伙伴破涕为笑。从那以后,小伙伴们都觉得小世民不仅有当“将军”的风范,还特别善良、有担当。

随着年龄的增长,李世民不仅饱读诗书,对骑马射箭更是热爱有加。李渊见儿子对武艺如此痴迷,便亲自教导他骑马射箭的技巧。

一个风和日丽的午后,李渊带着李世民来到了自家的演武场。李渊指着远处的箭靶,对李世民说:“世民,今日为父考考你,看你箭术是否有长进。可别让为父失望啊。”

李世民自信地拿起弓箭,搭箭、拉弓、瞄准,一气呵成,只听“嗖”的一声,箭矢正中靶心。

李渊见状,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拍了拍李世民的肩膀说:“不错,有长进,但切不可骄傲,要知道强中自有强中手。这箭术啊,就像做人一样,要不断追求进步,不能满足于一时的成绩。”

李世民恭敬地回答:“孩儿谨记父亲教诲。不过父亲,我觉得射箭和带兵有点像,都要目标明确,手稳心定,才能达成目的。您看,射箭时要瞄准靶心,不能分心;带兵打仗时,也要明确战略目标,不能被敌人迷惑。您说我这想法对吗?”

李渊微微一怔,没想到儿子能有这样的感悟,点头道:“你这想法倒也有些道理。射箭如此,带兵更是如此,不仅要目标明确,还要懂得审时度势,随机应变。战场上的情况千变万化,光有勇气和力量可不行,还得有智慧。”

大业九年,天下局势己然动荡不安,各地起义频发,隋朝统治岌岌可危。这一年,李世民刚满十五岁,他看着父亲李渊为朝廷事务忧心忡忡,心中也充满了忧虑。

一次,父子二人在书房中交谈,窗外风雨交加,屋内气氛凝重。李世民问道:“父亲,如今天下大乱,各地起义不断,朝廷该当如何应对?您看这些起义军,他们也是走投无路才会反抗,朝廷能不能想办法让他们不再造反呢?”

李渊叹了口气,说道:“世民,这天下之事,错综复杂。如今朝廷内部腐败,民不聊生,起义军此起彼伏,想要平定叛乱,谈何容易。但无论如何,我们身为臣子,当尽忠职守,为朝廷分忧。这朝廷的腐败积重难返,想要一下子改变谈何容易,只能一步步来。”

李世民握紧拳头,坚定地说:“父亲,孩儿长大后,定要为国家出力,平定这乱世,让百姓过上安宁的日子。我看那些起义军,大多也是被生活所迫,若朝廷能施仁政,减轻百姓的负担,或许能避免更多的战乱。我不想看到这么多百姓受苦,也不想看到国家一首这么混乱下去。”

李渊看着儿子坚定的眼神,心中暗暗赞许,说:“你能有此想法, 顶点小说(220book.com)最新更新唐朝秘史 为父很是欣慰。但这施仁政也并非易事,需要一步步来,平衡各方利益。你现在还小,要多读书,多思考,将来才能更好地为国家效力。这治理国家啊,就像下棋,每一步都要深思熟虑,走错一步,可能就会满盘皆输。”

大业十一年,隋炀帝北巡至雁门,突厥始毕可汗趁机率领数十万大军将雁门团团围住。消息传来,举国震惊。此时的李世民,虽年仅十七岁,但己长成了一位英姿飒爽的少年,心中满是报国之志。他听闻隋炀帝被围的消息后,毅然决定响应招募,投身于救援隋炀帝的队伍中。

李世民加入了屯卫将军云定兴的部队。云定兴看着眼前这个面容稚嫩却眼神坚毅的少年,心中有些不以为然:“你这少年,年纪轻轻,可知道这行军打仗可不是儿戏?战场上刀剑无眼,稍有不慎就会丢了性命。你这细皮嫩肉的,能受得了军中的苦?”

李世民不卑不亢地回答道:“将军,我虽年少,但对兵法略知一二,且心怀报国之志,愿为解雁门之围尽一份力。这些年,我熟读兵书,也常思考如何应对战事,此次正是我学以致用,为国家效力的机会。我明白其中的危险,但我更不想看到陛下被困,国家陷入危机。我虽然年纪小,但我的决心不比任何人小,也做好了吃苦的准备。”

云定兴见他言辞恳切,便暂时将他留在军中。在行军途中,云定兴与诸将商议救援之策,众人围坐在营帐中,气氛紧张而压抑,皆认为突厥势大,不可贸然进攻,可又拿不出切实可行的办法。

李世民在一旁静静聆听,心中却在飞速思索。片刻后,他挺身而出,说道:“将军,突厥敢围困陛下,定是以为我军援兵难以及时赶到。我们可虚张军容,昼引旌旗数十里,夜以钲鼓相应。如此一来,突厥必然以为我大军压境,心生畏惧,说不定会不战而退。我曾在兵书中读到过类似的计策,当年孙膑减灶诱敌,我们此次反其道而行之,定能迷惑突厥。而且,我们可以先派出小股斥候,探清突厥的虚实,再根据情况调整策略,这样便能最大程度降低风险。如果突厥兵力确实雄厚,我们也能及时调整,避免陷入被动。”

云定兴皱了皱眉头,质疑道:“你这少年,想法倒是新奇,但这等计策,能管用吗?若是误了大事,你可担待不起。这可不是在纸上谈兵,稍有差错,就是无数人的性命。你年纪轻轻,能考虑周全吗?”

李世民坚定地说:“将军,如今局势危急,常规之法恐难奏效。此计虽有风险,但不失为一条妙计。突厥本就多疑,见我军声势浩大,定会有所忌惮。还望将军三思。我虽年轻,但并非鲁莽之人,每条计策都有其风险,我们要做的是权衡利弊,而不是因害怕风险而畏缩不前。我在来之前,就己经仔细分析过局势,觉得此计可行,才敢向将军进言。”

旁边的一位将领也开口道:“将军,我看此计可行。如今我军兵力有限,正面强攻绝非良策,不妨一试这疑兵之计。这少年的想法虽大胆,但也有其道理,我们可以先按此计行事,若有变故,再做调整。而且,如今也没有更好的办法了,总得试试。”

云定兴思索再三,最终决定采纳李世民的计策。于是,在前往雁门的路上,唐军按照李世民的建议,大张旗鼓地行进。白天,旌旗招展,一眼望不到头;夜晚,钲鼓之声此起彼伏,回荡在山谷之间。

突厥的斥候很快将这一消息报告给了始毕可汗。始毕可汗听闻后,心中果然起了疑虑。他站在营帐外,望着远处隐约可见的唐军旌旗,眉头紧锁:“这隋朝援军怎会来得如此之快,且声势如此浩大?难道是我情报有误,隋朝早有准备?还是他们故意设下的圈套?”

他的谋士在一旁进言道:“可汗,不可轻敌。如今我军虽众,但若是与隋朝大军正面交锋,胜负难料。不如暂且撤围,观察一番再做打算。若是贸然进攻,中了他们的埋伏,那可就得不偿失了。我们可以先退到安全地带,再派人打探虚实,到时候再做决策也不迟。”

始毕可汗权衡利弊,最终决定撤军。雁门之围就此解除,隋炀帝得知是援军的疑兵之计奏效后,心中稍感安慰。

云定兴的部队进入雁门后,受到了隋炀帝的嘉奖。云定兴在隋炀帝面前,如实汇报了李世民提出疑兵之计的事情。

隋炀帝听闻后,颇为惊讶,他召见了李世民,上下打量着这个少年:“你小小年纪,竟有如此谋略,实在难得。朕问你,想出此计,你可有十足的把握?若是没有成功,你可知道会有什么后果?”

李世民连忙跪地行礼:“陛下,此乃臣分内之事,能为陛下分忧,是臣的荣幸。这一切,也是因为平日里对兵书的研读,以及对天下局势的关注,才能在关键时刻想出此计。臣虽无十足把握,但深知此时唯有冒险一试,方能解陛下之围。如今看来,侥幸成功,实乃陛下洪福齐天,将士们齐心协力之故。臣也明白,如果失败,后果不堪设想,但为了陛下的安危和国家的利益,臣愿意冒这个险。”

隋炀帝满意地点了点头,赏赐了李世民一些财物,并对他的未来寄予了厚望。

经此一役,李世民在军中崭露头角。他的名字,开始在隋朝的军队中流传开来。许多将领对这个少年刮目相看,纷纷称赞他的军事才能和勇气。而李世民也深知,这只是他人生的一个起点,未来还有更多的挑战和机遇等待着他。

此后,李世民更加勤奋地学习兵法,结交有志之士,时刻准备着为国家和百姓做出更大的贡献。他的心中,渐渐有了一个宏伟的蓝图,那便是结束这乱世,还天下一个太平。而雁门的这段经历,也成为了他人生中浓墨重彩的一笔,激励着他不断前行,继续书写着属于自己的传奇……



    (http://www.220book.com/book/NV99/)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唐朝秘史 http://www.220book.com/book/NV99/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