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春的长安,空气中还裹挟着凛冽的寒意,大明宫含元殿内气氛却压抑得让人喘不过气。大臣们脚步匆匆,神色凝重,交头接耳间皆是对局势的担忧。
宰相裴度阔步上前,身姿笔挺却难掩满面愁容。他双手捧着那份加急军报,缓缓展开,声音低沉沙哑,却清晰地传入殿内每一个角落:“陛下,横海节度使李全略病逝,其子李同捷全然不顾朝廷法度,悍然窃取兵权,还公然上表,妄图承袭父职。此等行径,分明是将朝廷权威视若无物,若不加以严惩,藩镇割据之势恐愈演愈烈,大唐危矣!”
唐文宗李昂原本平静的面容瞬间被怒容取代,他猛地一拍龙椅扶手,扶手发出沉闷声响,惊得殿内大臣们心头一颤。
李昂站起身来,在御座前急促地踱步,袍袖随着动作剧烈摆动,大声说道:“朕继承大统,一心想要重振大唐雄风,岂容这些藩镇肆意妄为!李同捷此举,是公然挑衅朝廷,是对祖宗基业的践踏!诸位爱卿,可有破敌良策?”
谏议大夫张仲方出列,身形微微前倾,拱手说道:“陛下,臣以为当下应先安抚李同捷,授予他节度使之职。如今藩镇势力盘根错节,贸然出兵,恐引发其他藩镇联合对抗,到时候局面恐难以收拾。”
御史中丞高元裕立刻上前一步,双手握拳,义愤填膺地反驳:“张大人此言差矣!若就此姑息李同捷,朝廷威严何在?日后其他藩镇皆效仿,大唐将成何体统?唯有出兵讨伐,方能震慑群藩,彰显陛下之威!”
张仲方皱了皱眉,急切地回应:“高大人,战争一起,生灵涂炭,百姓又要受苦了。况且,如今朝廷兵力、粮草储备,是否足以支撑一场大战,还需谨慎考量啊。”
高元裕寸步不让:“张大人莫要危言耸听!若一味退缩,朝廷在百姓心中的威望何存?藩镇割据不除,百姓永无宁日!”
两人你一言我一语,朝堂上顿时议论纷纷。有的大臣小声附和张仲方,认为应以和为贵;有的则高声支持高元裕,主张武力解决。
李昂紧锁眉头,目光在群臣身上来回扫视,认真聆听着大臣们的意见,脑海中不断权衡利弊。许久,他牙关一咬,下定决心:“传朕旨意,任命王智兴为讨伐军统帅,即刻整军备战,挥师沧景。朕要让天下人知道,大唐律法不可违,朕的威严不容侵犯!”
王智兴接到任命后,马不停蹄地奔赴军营。此时的军营里,士兵们得知即将出征,有的神色紧张,手指不自觉地握紧手中长枪;有的摩拳擦掌,眼中闪烁着兴奋与期待。
王智兴站在点兵台上,身姿挺拔如松,目光如鹰,扫视着台下的士兵,大声训话:“弟兄们,此次出征,关乎大唐安危,关乎百姓安宁。李同捷逆贼妄图割据一方,我们肩负着朝廷的使命,一定要奋勇杀敌,凯旋而归!”
副将周宝上前一步,抱拳行礼,脸上带着一丝忧虑问道:“将军,此次出征,敌众我寡,且李同捷占据地利,我们当如何取胜?”
王智兴目光坚定,伸手拍了拍周宝的肩膀,回答道:“莫要长他人志气!我们虽面临诸多困难,但朝廷大军纪律严明,士气高昂。且陛下圣明,定会为我们出谋划策。我们先稳扎稳打,摸清敌军虚实,再寻机而动。”
士兵李虎在队列中高声问道:“将军,听说李同捷的军队有厉害的攻城器械,我们该咋办?”
王智兴朗声道:“莫怕!我们也有应对之策。军中工匠己改良了投石车,射程更远、威力更大,定能破敌!”
随后的日子里,王智兴日夜操练兵士,亲自检查兵器铠甲,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他蹲下身子,仔细查看士兵手中长枪的枪头是否锋利,伸手掂量盾牌的重量是否合适;他还西处奔走,筹备粮草辎重,与后勤官员反复核算物资储备,确保万无一失。
在昏暗的营帐中,他与官员们对着账本,逐笔核对粮草数量,烛光摇曳,映照着他严肃的面庞。
出征那天,长安城外旌旗蔽日,猎猎作响。战鼓雷动,声音震得大地都微微颤抖。王智兴身披沉重的黑色重甲,甲片在阳光下闪烁着寒光,单膝跪地,向李昂行了一个庄重的大礼,立下军令状:“陛下放心,臣定当竭尽全力,将李同捷逆贼绳之以法,若有违使命,愿提头来见!”
李昂望着这位身经百战的老将,眼中满是期许与信任,亲手将象征指挥权的节钺递到他手中,语重心长地说:“王将军,朕对你寄予厚望。此去沧景,务必小心谨慎,灵活用兵。朕在长安,静候你凯旋的捷报。”
唐朝秘史来自“人人书库”免费看书APP,百度搜索“人人书库”下载安装安卓APP,唐朝秘史最新章节随便看!大军浩浩荡荡向沧景进发,一路尘土飞扬。士兵们步伐整齐,脚步声汇聚成沉闷的轰鸣。抵达沧景后,眼前的景象让王智兴眉头紧皱。
李同捷早有防备,凭借横海镇多年经营的坚固城防,在各个要道修筑了密密麻麻的堡垒和防线,士兵们严阵以待,气氛剑拔弩张。
王智兴不敢贸然进攻,他先派出多支侦察小队,乔装打扮,有的扮作普通百姓,挑着担子混入城中;有的伪装成商旅,赶着马车在周边徘徊,深入敌境,刺探敌军兵力部署、粮草储备等情报。
数日后,王智兴掌握了详细情报,制定了进攻计划。战斗打响,双方军队一接触,便陷入了激烈的厮杀。战场上硝烟弥漫,刺鼻的烟火味呛得人喘不过气。喊杀声震耳欲聋,士兵们的嘶吼声、兵器碰撞声交织在一起。士兵们奋勇拼杀,刀光剑影闪烁,鲜血染红了土地。
然而,李同捷的军队依托城墙和堡垒顽强抵抗,朝廷军队的数次冲锋都被如雨般的箭矢和滚石击退,士兵们纷纷倒下,战事陷入僵局。
前线战事不利的消息传回长安,李昂心急如焚。他紧急召集宰相裴度和一众军事谋士,在御书房中商讨对策。
御书房内,烛火摇曳,李昂眉头紧锁,在房间里来回踱步,焦急地说:“王智兴久攻不下,战事陷入僵局,这可如何是好?”
裴度沉思片刻,捻着胡须说道:“陛下莫急,臣以为可派人截断李同捷的粮草补给线,待其军心大乱,再一举进攻。”
军事谋士李佑也补充道:“陛下,臣建议同时派人潜入敌军内部,分化瓦解其势力,从内部击破。”
李昂微微点头,目光坚定:“二位所言极是。即刻传朕旨意,令王智兴依此行事。”
于是,王智兴派遣精锐骑兵,趁着夜色,迂回穿插,切断了李同捷的补给线;同时,朝廷的策反人员也成功潜入李同捷军中。
李同捷军中,将领王克融私下对亲信抱怨道:“如今粮草短缺,朝廷又在策反,这仗还怎么打?我看李同捷此举就是自寻死路。”亲信连忙示意他小声点,可这话还是传到了李同捷耳中。
李同捷大发雷霆,将王克融召来,怒声质问:“你竟敢动摇军心,是不是想投靠朝廷?”
王克融心中一惊,但还是强装镇定,抱拳说道:“将军,末将一心为您,只是如今局势严峻,我们不得不早做打算。再这么僵持下去,士兵们都要饿肚子了,还怎么打仗?”
李同捷冷哼一声:“少废话,你若敢背叛我,我定饶不了你!”
王克融欲言又止,最终还是退了下去。
然而,李同捷的威胁并没能阻止军心的动摇。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军队在朝廷的内外夹攻下,渐渐陷入绝境。粮草短缺,士兵们饥肠辘辘,士气低落,内部矛盾也不断激化。士兵们开始抱怨,三两成群地聚在一起,小声嘀咕着对现状的不满;将领们互相指责,在营帐中争吵得面红耳赤。
李同捷如热锅上的蚂蚁,急得团团转,多次组织突围,却都被朝廷军队成功击退。
太和三年,王智兴瞅准时机,发起了总攻。他亲自擂响战鼓,鼓声激昂,鼓舞士兵们的士气:“弟兄们,胜利就在眼前,冲啊!”
士兵李强喊道:“冲啊!为了大唐,为了家人!”
士兵们群情激奋,如潮水般涌向李同捷的防线,喊杀声惊天动地。士兵们前赴后继,踏着战友的尸体奋勇向前。经过一番激烈的战斗,李同捷的防线终于被彻底攻破。
李同捷见大势己去,换上普通士兵的衣服,企图趁乱逃跑。但他的一举一动都在朝廷军队的监视之下,没逃出多远,就被生擒。
王智兴押着李同捷班师回朝,长安城万人空巷,百姓们纷纷涌上街头,欢呼雀跃,庆祝这场来之不易的胜利。道路两旁彩旗飘扬,人们挥舞着手中的彩带,高呼万岁,声音响彻云霄。
李昂在大明宫举行了盛大的受降仪式,李同捷被五花大绑押至殿前,他耷拉着脑袋,一脸绝望。
李昂居高临下,怒声斥责:“你目无朝廷,妄图割据一方,今日便是你的死期!”随后下令将李同捷斩首。
沧景之乱的平定,让大唐的威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各地藩镇纷纷收敛了嚣张气焰。
李昂站在宫殿的城楼上,望着繁华的长安,心中却没有丝毫轻松。他深知,藩镇割据的根源仍在,要实现大唐的长治久安,还有漫长而艰辛的路要走 。
(http://www.220book.com/book/NV99/)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