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宸殿的铜壶滴漏刚过寅时,鲛人烛摇曳的微光,映照着李忱专注批阅奏章的身影。
烛泪悄然在青玉案上聚成珊瑚状,恰似淮南道水患图里那破碎山河的缩影,每一道褶皱都揪紧人心。云娘轻手轻脚地走进来,她手中捧着新制的醒神香,袅袅香气似要驱散殿内的阴霾。
“陛下,这是尚食局新熬的燕窝羹,趁热用些吧,也好提提神。”云娘的声音轻柔得如同春日微风,她将鎏金碗轻放在一旁,目光不经意间扫到奏章上朱批的“查扬州刺史韦琮”。
她微微一怔,想起上月漕运账册莫名失火后,韦琮那慌张入宫请罪的狼狈模样,不禁小声嘀咕:“这韦琮,看着老实,竟也卷入这般风波。”
李忱头也没抬,只是应了一声:“放着吧,云娘,你说这世上之人,为何总被贪念蒙蔽?”
云娘微微欠身,轻声道:“陛下心怀天下,自然难以理解那些被私欲冲昏头脑的人。要是人人都如陛下这般心系苍生,大唐何愁不昌盛。”
突然,殿外传来急促的脚步声,打破了这份寂静。兵部侍郎裴休蓑衣未脱,袖口还滴着水,匆匆踏入殿内,单膝跪地,声音带着焦急:“陛下,汴州八百里加急!黄河酸枣埽决口,冲毁漕船二十七艘!”他呈上的急报里,夹着半截断面泛着诡异鎏金色的柳枝。
李忱猛地站起身,神色凝重,接过柳枝在烛火下细看。当年巡视河工时,老河工的叮嘱还在耳边:“筑堤要用枣木椿,柳枝只能编筐。”如今这截鎏金柳枝,无疑是工部贪腐的铁证。“传旨:”李忱扯下腰间鱼符扔给裴休,语气冷峻,“着神策军即刻封锁工部档房,凡涉及河工物料者,片纸不得出!一个字都不许遗漏,敢有违抗者,斩!”
裴休双手接过鱼符,坚定道:“臣定不辱使命!哪怕掘地三尺,也会将工部档房查个水落石出。”说罢,转身匆匆离去。
暴雨倾盆的第五日,李忱站在汴州城头,望着浑浊的河水裹挟着房梁、家畜奔腾而过,对岸灾民若有若无的哭泣声,像针一样刺进他心里。
工部尚书跪在泥泞中瑟瑟发抖,脚下散落的账册显示,仅酸枣埽工程就被贪墨九万贯,足够买下整条东市的绸缎。
“好个金丝柳。”李忱用马鞭挑起尚书官帽,露出下面藏着的吐蕃银币,和会盟使团遇刺现场发现的一模一样。“尚书大人,你可知这是什么?”李忱声音冰冷,首视着尚书的眼睛。
工部尚书吓得瘫倒在地,连连磕头:“陛下饶命,陛下饶命啊!都是下面的人背着臣干的,臣并不知情!”
李忱怒极反笑:“不知情?这么大的贪腐数额,这么明显的以柳代椿,你当朕是瞎子吗?从酸枣埽工程立项之初,你就该清楚其中的猫腻,竟还妄图欺上瞒下!”
当夜,李忱冒雨闯进太医署。药童战战兢兢捧出雪莲标本,他瞳孔骤缩——浸泡药草的琉璃瓶中,竟沉着几片金丝柳叶!
二十年前光王府侍女供状里提到的“西域奇毒”,此刻似乎串联成了一条可怕的线。“传鸿胪寺卿!”李忱的声音惊飞了檐下避雨的乌鸦,“三日内朕要所有吐蕃使者的行程录记!一个时辰都不许拖延!”他扯下披风扔给云娘,却露出中衣上不知何时沾染的淡金色粉末,那是白日里工部尚书帽中落下的吐蕃银币碎屑。
更鼓敲过三响,李忱在汴州行宫发现了更可怕的秘密。本该存放赈灾银的库房里,三百口包铁木箱空空如也,箱底残留的《秦王破阵乐》工尺谱,每个音符都对应着某个藩镇的驻军位置。
暴雨声中忽然混入琵琶急弦,李忱按住剑柄的手被云娘轻轻覆住。雕花窗外,教坊司的乐师正在演练新曲,领奏的琵琶女轮指如飞,弹的正是白日银箱里发现的工尺谱。
“好个一石三鸟。”李忱冷笑,任由雨水顺着冕旒流淌。他想起五日前截获的密信,淮南世家大族在信中把新政称为“黄口小儿嬉戏”,如今看来,这场漕运之乱背后,藏着更深的网。
在后宫,德妃正慵懒地靠在榻上,听着宫女汇报宫外的局势。她眼神闪烁,嘴角勾起一抹不易察觉的冷笑:“李忱这次怕是要焦头烂额了,不过,这也未必不是我们的机会。”
一旁的贴身宫女轻声问道:“娘娘,我们要怎么做?”
德妃轻轻摆弄着手中的玉簪,缓缓说道:“你去传我的话,就说本宫近日身子不适,想找几位官员家眷入宫陪侍解闷,尤其是和此次事件有关联的人家。记住,言语间多探探口风,旁敲侧击地问,要是能套出些有用的消息,重重有赏。”
与此同时,贤妃在自己的宫殿里来回踱步,神色忧虑。她对身边的太监说:“如今水患、贪腐、藩镇势力交织在一起,国家危在旦夕,陛下肯定分身乏术。我们后宫虽不能干政,但也不能坐视不管。你去悄悄联络一些可靠的太医,就说本宫担心陛下龙体,让他们留意太医院里药材进出的异常情况,一有消息,即刻回报。若有太医肯尽心,本宫日后定不会亏待他。”
寅时三刻,李忱突然下令移驾洛阳。当车驾行至汴水渡口时,他特意命人将龙舟上的鎏金装饰全部卸下。
望着滔滔河水,皇帝对云娘说了句意味深长的话:“当年太宗皇帝凿运河,怕是早料到有人要借水路兴风作浪。这水,看似平静,实则暗潮涌动啊。”
云娘微微点头,轻声道:“陛下圣明,无论前路如何,奴婢都愿一首追随陛下。不管遇到什么危险,奴婢定会护陛下周全。”
晨光破云时,一队轻骑带着密诏驰往剑南道。他们马鞍下压着的,是李忱亲绘的《金丝柳分布图》,图上每个标记点,都对应着《秦王破阵乐》的某个音节。
经过一番惊心动魄的调查与周旋,李忱终于将这张盘根错节的阴谋大网彻底撕开,惩治了贪腐官员,瓦解了吐蕃与内奸的勾结,暂时稳定了大唐风雨飘摇的局势。
然而,长期的操劳与心力交瘁,让李忱的身体每况愈下。他愈发痴迷于长生不老之术,服用了大量的丹药,身体却被丹药中的毒性侵蚀得千疮百孔。
大中十三年,李忱病入膏肓,卧床不起。弥留之际,他望着宫殿的穹顶,脑海中浮现出自己一生的波澜壮阔,有改革时的壮志豪情,有平叛时的惊心动魄,也有此刻对江山社稷的无尽担忧。
他想起早年为躲避宫廷争斗,自己装傻充愣,在众人的轻视与欺辱中艰难求生。那时的他,心中便藏着对大唐江山的抱负,渴望有朝一日能登上皇位,重振大唐雄风。
即位后,他大力整顿吏治,严惩贪污腐败,朝堂风气为之一新;他削弱藩镇势力,加强中央集权,让大唐在风雨中寻得一丝安稳;他重视科举,选拔人才,为国家注入新的活力。可如今,他的身体己无法支撑他继续为大唐拼搏。
在生命的最后时光里,德妃和贤妃都来到了他的床榻前。德妃泪流满面,轻声说道:“陛下,您一定要好起来,大唐不能没有您。臣妾愿为陛下祈福,盼您早日康复。”
贤妃则默默为他整理着被角,眼中满是关切与不舍,柔声道:“陛下,您一生为大唐殚精竭虑,也该好好歇歇了。只是这江山,往后可怎么办啊。”
李忱看着她们,心中五味杂陈,他深知自己的离去,或许会让大唐再次陷入动荡。他用尽最后的力气,缓缓说道:“大唐的未来,就托付给后世子孙了,望他们能守住这万里江山……”
最终,李忱在大明宫驾崩,结束了他充满传奇色彩的一生。他在位期间,虽试图力挽狂澜,复兴大唐,但晚唐的积弊己深,仅凭他一人之力难以彻底扭转乾坤。
不过,他的努力与坚持,还是为大唐赢得了一段相对稳定的时期,被后人称为“小太宗”!
作者“我有钱我有颜”推荐阅读《唐朝秘史》使用“人人书库”APP,访问www.renrenshuku.com下载安装。(http://www.220book.com/book/NV99/)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