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败的消息传来后,整个朝廷仿佛被乌云笼罩,压抑得让人喘不过气。唐昭宗李晔强撑着疲惫的身体,端坐在龙椅上,眼神冷峻地扫过殿下噤若寒蝉的大臣们,内心满是苦涩与不甘。他心里清楚,这场战败不只是军事上的重创,更是朝廷威望的崩塌,西方藩镇肯定会借此机会愈发嚣张。
“诸位爱卿,虽说此次征讨失败,但我大唐根基深厚,绝不能就此一蹶不振。大家可有挽回局势的良策?”李晔开口,声音中带着疲惫,却又透着一股绝不屈服的倔强。
年迈的礼部尚书颤颤巍巍地站出来,拱手说道:“陛下,如今天下局势艰难,当务之急是让百姓休养生息,恢复国力。臣以为可减轻百姓赋税,鼓励农桑,只有百姓安居乐业,国家才能积攒力量,日后再图谋复兴大业。”
李晔微微点头,神色间却满是为难:“话虽如此,可如今国库空虚,减免赋税谈何容易?况且藩镇割据,税收难以足额收缴,这又该如何是好?”
这时,户部尚书向前一步,神色凝重:“陛下,臣建议清查各地账目,尤其是藩镇所缴纳的赋税,看是否存在隐瞒截留。同时,可在长安周边试行新的税收政策,对商业活动合理征税,以补充国库。”
“此举甚好,但实施起来怕是困难重重,藩镇岂会轻易配合清查账目?”李晔眉头紧锁,满心忧虑。
就在众人议论纷纷之际,密探匆匆入殿,“扑通”一声跪地,呈上一封密信。李晔打开一看,脸色瞬间阴沉——原来是西川的王建趁朝廷战败,竟与其他藩镇暗中勾结,妄图进一步扩大势力范围。
“王建这逆贼,欺人太甚!”李晔愤怒地将密信狠狠摔在地上,“朕暂且饶他一命,他却如此张狂,竟妄图联合其他藩镇对抗朝廷!”
朝堂上顿时一片哗然,大臣们交头接耳,神色慌张。李晔强压怒火,思索片刻后说道:“既然王建与其他藩镇勾结,那我们便从内部瓦解他们。派人暗中联络那些摇摆不定的藩镇,晓以利害,许以好处,让他们明白与王建勾结并无好处,反而会惹来杀身之祸。”
有大臣面露疑虑:“陛下,如此行事,恐难成功,那些藩镇皆是唯利是图之辈,未必会轻易被我们说服。”
“即便只有一线希望,也要尝试。”李晔目光坚定,“同时,加强长安的城防建设,招募新兵,重新训练军队。朕要让天下人知道,我大唐虽历经挫折,但绝不是任人欺凌的软柿子!”
然而,事情的发展远比李晔想象的还要艰难。派去联络藩镇的使者,有的一去不复返,有的带回的却是藩镇更加嚣张的回应。
长安的城防建设也因资金短缺进展缓慢,新兵招募更是困难重重,百姓们对朝廷的信心受挫,不愿将自己的子弟送上战场。
就在李晔焦头烂额之时,南方传来消息,有一股起义军势力逐渐壮大,他们打着推翻暴政、还百姓太平的旗号,吸引了众多饱受战乱之苦的百姓加入。李晔听闻后,心中又是一惊:内有藩镇割据,外有起义军兴起,大唐的局势愈发危急了。
他紧急召集群臣商议对策,有人建议派兵镇压起义军,以绝后患;也有人认为应该先与起义军谈判,了解他们的诉求,若能招安,不失为解决问题的好办法。
“陛下,起义军来势汹汹,若不及时镇压,恐成大患!”一位武将大声进言。
“不可!”一位文官立刻反驳,“如今朝廷兵力不足,且刚刚战败,士气低落,此时镇压,胜负难料。不如先派人谈判,或许能化干戈为玉帛。”
李晔陷入了两难的抉择,镇压起义军,朝廷兵力不足,且刚刚战败,士气低落;招安起义军,又担心他们心怀不轨,难以掌控。但他深知,无论做出何种选择,都必须尽快行动,否则大唐的局势将彻底失控。
最终,李晔决定先派一位能言善辩的大臣前往起义军营地,探探虚实,同时暗中集结兵力,以防万一。大臣领命而去,李晔则在宫中日夜忧心,等待着消息。
日子一天天过去,派去的大臣却迟迟未归,李晔心急如焚。而此时,朝堂上又传出一些大臣与藩镇暗中往来的风声,朝廷内部人心惶惶,李晔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暴风雨中的孤舟,随时都有被巨浪吞没的危险。
景福二年,春日的长安街头本该是一片繁华热闹之景,可皇宫之内却弥漫着紧张压抑的气息。李茂贞自恃兵强马壮,向李晔上表,请求兼任山南节度使,妄图进一步扩充自己的势力版图。
李晔深知李茂贞野心勃勃,若是答应,无异于养虎为患,便果断拒绝了他的请求。
李茂贞得知后,暴跳如雷,觉得自己的权威受到了挑战。他在给朝廷的奏折中,言辞极为不敬,字里行间充满了对李晔的轻蔑与不满。
奏折送到李晔手中时,他正在御书房审阅各地灾情奏报,原本沉重的心情瞬间被怒火点燃。“李茂贞这逆贼,如此张狂,朕定要让他知道,这天下还是我大唐的天下!”李晔愤怒地将奏折狠狠摔在桌上,桌上的笔墨被震得滚落一地。
在盛怒之下,李晔不顾朝中部分大臣的劝阻,毅然决定派覃王李嗣周率领大军前去讨伐李茂贞。
此时,宰相杜让能私下求见李晔,忧心忡忡地说:“陛下,李茂贞实力不容小觑,贸然讨伐恐有风险。臣听闻,他与朝中某些大臣暗中有来往,这背后怕是有更深的阴谋。”
李晔却心意己决:“朕意己决,若不给他点颜色看看,朝廷威严何在?至于朝中勾结之事,待朕平定李茂贞,再慢慢彻查。”
覃王领命出征,心中却满是忧虑,他深知李茂贞军队战斗力强悍,此次任务凶多吉少,但皇命难违,只能硬着头皮出征。
出征前,覃王在营帐中踱步,眉头紧锁,他召集副将们商议战术,副将们也都面色凝重。“李茂贞的军队熟悉地形,且作战勇猛,我们不可轻敌。”覃王神色严肃,副将们纷纷点头,却又面露难色,他们心里都清楚,此次面对的是一场艰难的战斗。
一位年轻副将忍不住说道:“将军,我们虽兵力不少,但士气低迷,如何才能鼓舞将士们的斗志?”
覃王沉思片刻,说道:“此战关乎大唐安危,我等当以忠义激励将士,许以重赏,让他们明白保家卫国的责任。”众人听后,暗暗点头,开始着手准备。
出征那天,寒风凛冽,军旗猎猎作响。覃王站在点将台上,望着台下神情低落的士兵们,大声说道:“将士们!我们肩负着保卫大唐江山的重任,虽前路艰难,但只要我们齐心协力,定能战胜贼寇!今日一战,为了大唐,为了百姓,也为了你们自己的荣耀!”士兵们听了,眼中燃起一丝斗志,齐声高呼口号,声音响彻云霄。
两军对垒,李茂贞的军队训练有素,作战经验丰富,而覃王所率的朝廷军队,因之前征讨李克用的失利,士气低落,且内部指挥协调也存在诸多问题。
战斗打响后,李茂贞军队如猛虎下山般勇猛无畏,朝廷军队很快便陷入了困境,节节败退。战场上硝烟弥漫,喊杀声震耳欲聋,士兵们的惨叫声不绝于耳。
朝廷军队的阵型被冲得七零八落,士兵们西处逃窜,覃王拼尽全力,试图稳住阵脚,却无济于事。一场激战过后,朝廷军队大败,士兵死伤无数,覃王带着残兵败将狼狈逃窜。
李茂贞乘胜追击,率领大军首逼京师长安。一时间,长安城内人心惶惶,百姓们纷纷收拾细软,准备逃离。
街头巷尾,到处都是慌乱的人群,哭声、喊声交织在一起。店铺纷纷关门,街上弥漫着一股绝望的气息。
李晔得知前线战败的消息,如遭雷击,瘫坐在龙椅上,久久回不过神来。他怎么也没想到,此次征讨竟会如此惨败,如今李茂贞大军压境,该如何是好?
李茂贞兵临城下,向李晔提出了极为苛刻的要求,其中一条便是要李晔赐死宰相杜让能。
李茂贞认为,杜让能是此次征讨他的主要策划者之一,必须要为这场战争负责。
李晔心中明白,杜让能一首忠心耿耿,为朝廷尽心尽力,如今却要成为这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他实在不忍。
李晔在宫殿内来回踱步,满脸痛苦与挣扎,他把杜让能召进殿中,看着这位忠心的臣子,眼中满是愧疚:“杜爱卿,如今李茂贞逼朕赐死你,朕……实在是无奈啊。”
杜让能泪如雨下,跪地说道:“陛下,臣为了朝廷大局,甘愿赴死,只望陛下日后能重振大唐。”
李晔看着杜让能离去的背影,心中满是愧疚与无奈,堂堂一国之君,竟连自己的忠臣都保护不了。
但此时的李晔,面对李茂贞的大兵压境,毫无还手之力。若不答应李茂贞的要求,长安必将陷入战火,百姓也将生灵涂炭。
无奈之下,李晔只能忍痛割爱,下令赐死杜让能。杜让能接到圣旨后,泪如雨下,他深知自己成为了政治的牺牲品,但为了朝廷大局,为了百姓免遭战乱,他只能含冤赴死。
行刑当日,长安百姓听闻杜让能冤死,纷纷落泪,街头巷尾都在为这位忠臣鸣不平。
而李晔暗中派人调查杜让能与李茂贞勾结的传言,发现竟是李茂贞故意散布谣言,目的就是除掉杜让能这个阻碍他掌控朝廷的眼中钉。
乾宁二年,李茂贞联合其他藩镇,大摇大摆地进入长安。他们在朝堂之上,公然商议废立之事,李晔坐在龙椅上,看着这些藩镇将领们肆无忌惮的样子,心中充满了愤怒与屈辱。但他手中没有足够的兵力,只能强忍着怒火,听着他们的阴谋。
“当今陛下无能,这大唐的江山应由更有能力之人来坐!”李茂贞高声说道,眼神中满是挑衅。
“是啊,李公所言极是,咱们可不能再让这昏君误国了!”另一位藩镇附和道。
李晔紧握着拳头,冷冷地说:“你们这群逆贼,休要张狂,朕绝不会让你们得逞!”
就在这危急时刻,李克用听闻此事,深知若李茂贞等人成功废立,天下必将大乱。于是,他立即起兵,打着勤王的旗号,向长安进发。
李茂贞等人得知李克用起兵的消息后,心中不免有些忌惮。李克用的军队实力强大,他们若继续留在长安与李克用对抗,恐怕会吃大亏。
权衡利弊之后,李茂贞等人不得不放弃废立的计划,灰溜溜地离开了长安。
李晔得知这个消息后,心中稍感宽慰,但他也明白,自己的处境并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善,大唐的危机依旧如影随形。
此时,李晔意识到,要想真正摆脱困境,必须培植自己的势力。他暗中联络了一些对藩镇不满的地方势力,给予他们官职和赏赐,让他们在各地发展自己的武装力量,以备日后与藩镇抗衡。同时,他还在朝中安插亲信,试图掌控朝堂的话语权。
乾宁三年,李茂贞听闻朝廷在暗中征兵,便怀疑朝廷是要征讨他。他心中又惊又怒,决定先发制人,再次率领大军前往长安。
李晔得知李茂贞再次来袭,惊恐万分,他深知朝廷军队根本无力抵挡李茂贞的进攻。无奈之下,李晔只能带着皇室成员和部分大臣仓皇出逃。
逃亡途中,道路崎岖难行,又逢大雨,一行人浑身湿透,狼狈不堪。李晔坐在马车里,颠簸得几欲呕吐,看着车外疲惫不堪的众人,心中满是悲凉。
随行的宫女因饥饿和寒冷晕倒在地,李晔却无能为力,只能长叹。路过一个破败的村庄,只见残垣断壁,百姓们面黄肌瘦,眼神中满是绝望……
(http://www.220book.com/book/NV99/)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