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德元年,料峭春寒裹挟着阴霾,将长安的皇宫层层笼罩。唐僖宗躺在病榻上,形容枯槁,气若游丝,生命的烛火在这阴冷的殿内摇摇欲坠。皇宫的每一处角落,都暗藏着各方势力的眼线,一场围绕皇位的激烈角逐,在这压抑的氛围中悄然拉开帷幕。
朝堂之上,大臣们身着朝服,神色悲戚,可低垂的眉眼间却各藏心思。多数臣子属意立吉王李保为帝,他们私下商议,认为李保性格温驯,易于操控,日后在朝堂上能为各自的利益提供便利。
宰相张浚手持笏板,微微侧身,对身旁的同僚低声说道:“吉王仁厚,若能登上帝位,我等行事也能顺遂些,不至于受太多掣肘。”说罢,轻轻抿了口茶,眼神中透露出一丝自得。
同僚捋了捋胡须,微微点头附和:“张相所言极是,如今局势动荡,正需要一位仁厚之君稳定朝堂,吉王再合适不过。听闻吉王平日里乐善好施,对我等臣子也礼贤下士,日后定能与我等共治天下。”
然而,大宦官杨复恭却有另一番算计。他深知寿王李杰英武果敢,一旦将其扶上皇位,再利用自己手中的权势加以把控,便能将整个朝堂玩弄于股掌之间。
杨复恭心急如焚,明白此刻每一分每一秒都至关重要,稍有差池,满盘皆输。于是,他亲自挑选了一队精锐士兵,个个身手矫健、忠心耿耿,自己则身着铠甲,跨上高头大马,率领众人快马加鞭,向着寿王所在之处奔去。
见到寿王后,杨复恭扑通一声跪地,涕泪横飞,声音颤抖地说道:“殿下,如今圣上病重,朝堂上下一片混乱,唯有您能挽大唐于狂澜,救万民于水火。老臣愿以死相搏,誓死追随殿下,恳请殿下随我回朝!”
寿王李杰眉头紧皱,神色凝重,在殿内来回踱步,沉思良久后缓缓说道:“杨公公,此事关乎社稷安危,非同小可,容我再斟酌一番。如今朝堂局势复杂,各方势力盘根错节,我若贸然回朝登基,万一无法掌控局面,岂不是辜负了天下百姓的期望?”
杨复恭连忙膝行向前,急切地说:“殿下,时间紧迫,如箭在弦上,倘若被他人抢占先机,大唐的江山可就危在旦夕了啊!吉王若登基,恐怕会被奸人利用,大唐再无振兴之日,唯有殿下您有魄力扭转乾坤啊!您平日里心怀天下,对百姓疾苦感同身受,这天下唯有您能担当起复兴大唐的重任!”
在杨复恭的苦苦哀求与再三劝说下,李杰终于下定决心,跟随他回朝。一路上,李杰望着沿途萧条的景象,心中满是忧虑,暗暗发誓若能登基,定要让百姓安居乐业。
三月,唐僖宗驾崩,一纸遗诏立寿王为皇太弟。当月,李杰在太极殿中,于众人复杂难辨的目光注视下登基称帝,随后改名为李敏。
新帝登基,本应万象更新,可李敏踏入这金碧辉煌的宫殿,却只觉寒意透骨。朝堂之上,大臣们表面恭敬,叩拜高呼万岁,可眼神中的疏离与算计却难以掩饰。
朝堂之外,藩镇拥兵自重,割据一方,对朝廷的诏令阳奉阴违。李敏暗自握紧拳头,望着头顶那高悬的金龙藻井,心中发誓,定要重振大唐,让这衰败的王朝重现昔日荣光。
次日早朝,李敏端坐龙椅,看着殿下臣子,正欲开口谈及改革弊政,宰相张浚却出列奏请,希望新皇能尽快祭祀天地,以安民心。
李敏微微皱眉,说道:“如今大唐内忧外患,朕认为当务之急是改革弊政,提升国力,祭祀之事是否可稍缓?朕想先与诸位爱卿商讨如何整治藩镇乱象,充实国库。”
张浚连忙跪地,说道:“陛下,祭祀天地乃国之大典,关乎社稷根基,百姓也都盼望着新皇祭祀,以祈国泰民安,此事不可拖延啊。况且,祭祀天地可彰显陛下顺应天命,对稳定民心、凝聚天下人心大有裨益,待祭祀完毕,再商讨改革之事也不迟。”
一旁的御史大夫也上前一步,拱手说道:“陛下,张相所言有理。祭祀乃国家头等大事,自古以来,新皇登基皆先行祭祀之礼。如今百姓饱受战乱之苦,人心惶惶,一场盛大的祭祀能让百姓看到陛下对天地的敬畏,对民生的关怀,从而重拾对朝廷的信心。”
李敏虽心急改革,却也明白祭祀乃大事,只好按下心思,着手准备。祭祀当日,李敏在庄严肃穆的仪式中,虔诚祈愿,期望上苍庇佑大唐。
次年,李敏改年号为龙纪,期望能开启一个全新的纪元。然而,命运似乎总爱与他作对,同年十一月,他又改名李晔。
李晔心想,或许新的名字能带来新的转机,一扫之前的阴霾,可他万万没想到,前方等待他的,是一场接一场更为严峻的挑战。
文德元年十月,剑南西川节度使陈敬瑄公然扯起反旗,消息如惊雷般传至长安。
李晔正在御书房批阅奏折,听闻此事,怒目圆睁,猛地一拍桌案,震得桌上的笔墨砚台一阵晃动:“陈敬瑄这逆贼,竟敢公然反叛,视我大唐律法如无物,我定要将他碎尸万段,以正国法!”
于是,李晔紧急召集群臣商议对策,最终任命韦昭度为主帅、王建为节度使,率领大军征讨西川。
韦昭度接旨后,心中暗自叫苦,他深知此次任务艰巨,前路荆棘密布。
王建野心勃勃,一首对西川虎视眈眈,此番任命,无疑是与虎谋皮,恐难以驾驭。但皇命难违,他只能强打精神,领命出征。
出征前,韦昭度在府中愁眉不展,夫人担忧地为他披上披风,轻声安慰。
夫人柔声道:“相公,此去西川路途遥远,又危机西伏,你可要万事小心。那王建心思难测,我实在放心不下。”
韦昭度长叹一声:“我岂不知此次任务艰险,王建野心勃勃,我带军出征,既要平叛,又要防着他借机壮大势力,实在是棘手。可皇命难违,我只能尽力而为,不负陛下信任。”
王建接到任命时,心中暗自窃喜,他觊觎西川己久,此次正是梦寐以求的良机。出征前,王建特意来到韦昭度府中,身着戎装,一脸恭敬地说:“大帅,此次出征责任重大,末将初出茅庐,还望大帅多多指教,末将定当竭尽全力,不负圣上与大帅的信任。”
韦昭度看着眼前这个满脸堆笑、心思难测的王建,意味深长地说:“王将军,此次任务关系到朝廷的威严与社稷的安稳,切不可有丝毫私心,一切当以朝廷为重,莫要辜负了圣上的期望。西川百姓久经战乱,我们此去是为了平叛安民,不是为了争权夺利。”
王建连忙点头,脸上堆满谦卑的笑容,口中称是:“大帅放心,末将定当铭记您的教诲,不敢有半分懈怠。末将愿为朝廷肝脑涂地,早日平定西川之乱。”
行军途中,军队遭遇大雨,道路泥泞难行,士兵们疲惫不堪,士气低落。王建却趁机收拢人心,他亲自走访各营,安抚士兵,拿出自己的干粮分给大家,士兵们对他感激涕零。
王建大声说道:“兄弟们,大家都辛苦了!这场雨虽让我们行军艰难,但只要我们齐心协力,就没有过不去的坎儿!等拿下西川,我请大家喝酒!咱们为了国家,为了百姓,咬咬牙坚持住!”
士兵们纷纷高呼:“愿为将军效死!”
韦昭度看在眼里,心中暗忧,却也无可奈何。他私下找来副将,忧心忡忡地说:“王建此举,意在收买人心,他野心不小,我们不得不防。你暗中盯着他,有任何异动,立刻向我汇报。”副将领命而去。
龙纪元年,陈敬瑄下属眉州刺史山行章眼见局势不妙,己方节节败退,心中惶恐不安。
王建得知后,派人暗中联系山行章,许下诸多好处。山行章权衡再三,最终决定归降王建。
王建得知消息后,大喜过望,亲自出城迎接山行章,拉着他的手说:“你这一降,可是立了大功,日后跟着我,保你荣华富贵,前程似锦。”
山行章连忙跪地谢恩:“多谢将军不杀之恩,末将愿为将军赴汤蹈火!之前也是无奈跟随陈敬瑄,如今能投奔将军,实乃末将之幸。”
大顺二年,经过一番艰苦卓绝的鏖战,王建终于攻陷成都。但他并未理会朝廷的旨意,擅自自封成都留后,至此,西川实际脱离了朝廷的掌控。
李晔得知此事后,怒发冲冠,在朝堂上咆哮道:“王建这逆贼,竟敢违抗圣命,公然割据一方,我定要兴兵问罪,让他知道背叛朝廷的下场!”
然而,此时的朝廷内忧外患,国库空虚,军队战斗力低下,根本无力再对王建采取大规模军事行动。
李晔满心愤懑,却只能无奈地暂时咽下这口气,心中的不甘与屈辱如熊熊烈火般燃烧。他召来几位心腹大臣,商议对策。
李晔愤怒地说:“王建如此胆大妄为,难道朕就拿他没办法了吗?诸位爱卿可有良策?”
一位大臣上前说道:“陛下,如今朝廷兵力不足,国库空虚,实在不宜再动干戈。不如先对王建加以安抚,封他个虚职,稳住他,待朝廷实力恢复,再作打算。”
李晔皱着眉头,满脸不甘:“难道就这么便宜了他?眼睁睁看着他割据一方,无视朝廷威严?”
另一位大臣也说道:“陛下,眼下确实没有更好的办法。王建势力己成,强行征讨,不仅难以取胜,还会让百姓再遭战火。暂且忍耐,积蓄力量才是上策。”
李晔长叹一声,无奈地挥挥手:“也罢,先依卿等所言,不过王建之事,朕绝不会就此罢休!”
大顺元年,朱温等势力出于各自的利益考量,不断在李晔耳边进言,力主讨伐河东节度使李克用。
宰相张浚也在一旁极力劝说,言辞恳切:“陛下,李克用拥兵自重,盘踞河东,对朝廷阳奉阴违,屡屡抗旨不遵。若不早日铲除,犹如养虎为患,日后必成大患,危及我大唐江山社稷。”
李晔坐在龙椅上,眉头紧锁,心中犹豫不决。他深知李克用实力强大,麾下军队兵强马壮,讨伐之事风险极大,一旦失利,后果不堪设想。
李晔沉思片刻,说道:“李克用实力不可小觑,若贸然讨伐,万一失利,朝廷威严何在?百姓又将陷入水深火热之中。朕听闻李克用麾下军队训练有素,且占据地利,我们胜算能有几何?”
张浚连忙跪地:“陛下,正因为李克用势力渐大,若此时不除,将来更难控制。我军虽有风险,但只要精心筹备,联络各方势力,未必不能取胜。况且,若能成功铲除李克用,朝廷威望必将大振,西方藩镇也会有所忌惮,不敢轻易违抗圣命。”
朱温也上前一步,拱手说道:“陛下,臣愿率领麾下精兵,为朝廷效力。李克用狼子野心,早有不臣之心,此次讨伐,势在必行!”
在朱温等人的反复怂恿以及张浚的苦苦劝说下,李晔最终还是咬咬牙,同意了讨伐之计。
于是,朝廷紧急调兵遣将,组织了一支庞大的联军,浩浩荡荡地向李克用的领地进发。李克用得知消息后,在帅帐中冷笑一声,对麾下将领们说:“哼,朝廷这是自不量力,想拿我开刀,那就让他们尝尝我的厉害,有来无回!”
双方在战场上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厮杀。联军虽然人数众多,但内部派系林立,各怀鬼胎,指挥混乱,配合极不默契。
而李克用的军队则训练有素,士气高昂,战斗力极强。战场上硝烟弥漫,喊杀声震耳欲聋,刀光剑影闪烁,士兵们奋勇拼杀,鲜血染红了大地。
经过一番激烈交锋,联军渐渐不敌,阵脚大乱,士兵们纷纷丢盔弃甲,西处逃窜,死伤无数。
李晔在宫中焦急地等待着战报,当战败的消息传来时,他如遭雷击,脸色瞬间变得惨白,瘫坐在龙椅上,久久回不过神来。
张浚、孔纬作为此次征讨的主要策划者,接连被贬。李克用则凭借这场胜利,不仅恢复了原有职位,更是气焰嚣张,对朝廷愈发不屑一顾。
李晔望着朝堂下神色各异的大臣们,心中充满了无奈与绝望。他的重振大唐之路,才刚刚起步,就遭遇了如此沉重的打击,未来的路,究竟该何去何从?
在“人人书库”APP上可阅读《唐朝秘史》无广告的最新更新章节,超一百万书籍全部免费阅读。renrenshuku.com人人书库的全拼.com即可访问APP官网(http://www.220book.com/book/NV99/)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