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8月2日,星期三。)
跟林珑相拥而眠总是让巴山着迷,虽然没有进一步的做法,但醒来之后爱人在侧的那种欣喜与甜蜜,尤其会让他觉得充实并且踏实。
阳光从遮光的窗帘的缝隙射进房间,显得无比明亮,耳边传来窗外海浪的声响,听起来是那么的解压,房间里好像还弥漫着昨天晚上XO的气味,一切都可以是慵懒的。
吃过早餐,两人就骑上摩托车在厦门这个城市里转了起来,宁静的海边、繁华的街道,两人也不看路线、不查攻略,瞎逛的同时竟然也能看到不少美景,那就是最美的意外了。
清新的海风扑面而来,带着淡淡的咸味,瞬间驱散了夏日的燥热。
沿着环岛路漫步,一边是碧海蓝天,一望无际的大海在阳光的照耀下波光粼粼,海浪不断拍打着礁石,发出阵阵轰鸣声;另一边是郁郁葱葱的绿植,高大的棕榈树摇曳生姿,仿佛在向每一位游客招手欢迎。
鼓浪屿是必去之地。穿梭在狭窄而充满韵味的小巷中,古老的建筑诉说着历史的故事。红墙绿瓦的别墅,爬满藤蔓的院墙,每一处都透露着优雅与宁静。街边的小店琳琅满目,售卖着各种特色纪念品和美食。买上一盒土笋冻,口感 Q 弹,滋味独特。
南普陀寺,寺庙庄严肃穆,香火旺盛。在那里,心灵仿佛得到了洗礼,让人忘却了尘世的喧嚣与烦恼。
瞎转悠了三天,巴山觉得应该干正事了,
厦门中山路是厦门最老牌的商业街,自北向南分为两段,北段起自厦门城内的水师提督署门前至思明南路,南段起自思明南路到海边,全长1.2公里、宽15米。它位于厦门岛西南部,是全国唯一一条首通大海的商业街,一头连着“厦庇五洲客”的宾馆大厦,一头连着“门泊万顷涛”的碧波大海,与海上花园鼓浪屿遥遥相望。
这里拥有成片的南洋骑楼建筑,以粉红和乳白作为主色调,墙体和木窗更为骑楼增添了几分神韵。这种建筑风格极具特色,不仅美观,而且实用,为行人提供了遮阳避雨的场所。
这里还经常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如街头音乐表演、舞蹈表演、民俗文化展示等,让游客在享受购物和美食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浓厚的艺术氛围和厦门丰富的文化底蕴。
而巴山最看重的,就是这里可以做街头音乐表演。在广州的街头卖艺,选的地方不对,就会被城管或是保安赶走,在中山路这里表演,那就不存在这种情况了。
这天晚上八点,巴山提着一个新买的吉他盒子和一把新买的笛子,跟林珑一起来到了中山路一处行人较少的地方,吉他盒子往跟前一放,就把摊子摆了起来。
巴山首先吹响的,是一首《山丹丹花开经艳艳》。
这首歌由陕北民歌《信天游》和陇东民歌《揽工调》改编而成,兼具两者的特点。既有着《信天游》的悠扬高亢,又包含《揽工调》的激情奔放,两种风格相互交融,浑然一体。
全曲节奏自由变换,张弛有度。
前奏是自由节拍的散板,音调具有浓郁的陕北民间音乐风格特征,给人一种开阔、自由的感觉,仿佛将人们带入了群山起伏、天高云淡的西北黄土高原。
第一部分旋律优美,节奏相对舒缓,具有抒情性,能让听众感受到陕北地区的风土人情和人民对家乡的热爱;中间部分转为热烈的快板,节奏紧凑,表现出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后人民的欢乐情绪;结尾再现第一部分,节奏较为自由,曲调更悠长,给人以回味。
歌词具有明显的地域特色,大量使用陕北方言和叠音词,如“一道道”“一杆杆”“山丹丹”“红艳艳”“哎咳哎咳哟”“依儿呀儿来把哟”等,生动形象地展现了陕北的地域风貌和人民的生活气息,使歌曲具有浓厚的乡土味道。
歌词以朴实的语言表达了人民群众最真挚的情感。从“千家万户把门开,快把咱亲人迎进来”“热腾腾的油糕摆上桌,滚滚的米酒捧给亲人喝”等描写中,可以感受到陕北人民对红军的热情欢迎和深厚情谊。
这首歌是领唱合唱的“信天游”风格歌曲。领唱者通常具有高亢、明亮的嗓音,能够在歌曲开头就抓住听众的注意力,引领听众进入歌曲的情境。合唱部分则增强了歌曲的气势和感染力,使听众仿佛置身于陕北人民欢迎红军的热烈场景之中。在“人人书库”APP上可阅读《重生之卖艺走天下》无广告的最新更新章节,超一百万书籍全部免费阅读。renrenshuku.com人人书库的全拼.com即可访问APP官网
演奏的过程中,巴山准确把握歌曲的情感变化,在演唱抒情部分时深情细腻,在演奏欢快、激昂的部分时充满热情和力量,将歌曲中蕴含的情感充分地表达了出来。
自1971年底问世以来,这首歌迅速传遍大江南北,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可以说是一首全国人民都知道的歌曲。
一曲奏毕,周围响地了雷鸣般的掌声。巴山放眼望去,自己的周围己经是里三层外三层地围满了人,前后左右都是密密麻麻的黑头发脑袋,偶尔间还有金发碧眼的鬼佬。
还没有开始吹响笛子的时候,巴山就让林珑往外走,看看多远还能听到笛声。离开的时候林珑是走得很轻松的,但回来的时候只能是从人群中钻来钻去才最终回到巴山的身边。
林珑的报告是,大概五百米远的地方,还能听见巴山的笛声。
乖乖,这可不得了,难怪这地方一下子就围了这么多人,原来是五百米远的地方,都有人围过来了。
“太好听了,再来一首!”
“兄弟,再来一首!”
“年轻人,再来一首!”
这种“再来一首”的声音是此起彼伏,跟前的吉他盒子里己经有不少人往里面投钱。
再来一首那是肯定的,于是巴山接着就吹起了《牧民新歌》。
《牧民新歌》是一首真正的笛子独奏曲,作品具有浓郁清新的民族民间音乐风格,既保留了内蒙古民歌的特色,又融入了新的音乐元素和创作手法。
全曲为听众呈现出一幅辽阔深远、生机勃勃的草原景象。仿佛让人置身于蓝天白云之下、碧草如茵的大草原上,看到了牧民们骑着骏马自由驰骋,感受到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草原的深情。
引子自由舒展,以羽调式的自然音列上下波动,通过垫音、颤音、滑音等笛子技法的巧妙装饰,刻画出了一望无际的草原、碧草如茵、蓝天白云、牛羊成群的特定意境。中间短暂的离调为大草原的无限风光增添了明亮向上的色彩,也使调式色彩在抒情宁静的旋律中获得了一定的推动力。
慢板优美深情,旋律悠扬、流畅,展示了一种安详、幸福、恬美的意境。这段旋律中走马节奏的律动、羽调式旋律的强调和应用,更渲染了北国草原的风光,富于内蒙古民族民歌风味,表现了牧民悠然骑在缓行的马上,时而明朗甜美,时而低回内敛,时而又激动热情地歌唱生活、赞美家乡。
小快板把前面慢板的曲调进行了变奏处理,改变节拍,加快速度,通过跳荡的“吐音”将牧民扬鞭催马、奔腾如风的欢乐情景栩栩如生地表现了出来。这种节奏的变化不仅增加了乐曲的活力,也从另一个侧面揭示了主题的意境。
如歌段将主题音调的节奏拉宽,以“起、承、转、合”西个小段落展开乐思,各小段均为方整的十六小节,富有民族传统多个曲牌联辍的结构特点。旋律具有完整性与歌唱性,热情舒展,深情地表达了马背上的骑手的坦荡胸怀和牧民对社会主义的热情歌颂,增添了全曲的豪迈气势。
尾声运用了花舌、飞指等技巧,急速而强烈的节奏使音乐情绪更为高涨,呈现出万马奋蹄、嘶鸣声声的壮观场面,主音在如歌段转调之后回落到羽调式,全曲在高潮中结束。
巴山现在的笛子演奏水平己经达到8级,《山丹丹花开红艳艳》和《牧民新歌》都是6级的曲子,所以巴山演奏得很轻松。
一曲奏毕,周围又是一片掌声。
“嗨,小伙子,能不能点歌?”
这时,站在前面一个中年妇女问巴山。
“可以啊,欢迎点歌。”
“那好,我出十块钱,给我吹一首《青城山下白素贞》。”
“行,没问题。”
接下来的西个小时,都是点歌环节。有出十块二十块的,有给五十一百的,钱多钱少无所谓,巴山只是在尽情地吹奏。
慢慢地,那个吉他盒子己经装不下那么多钞票了,林珑只好上前整理那些钞票,把钞票一张一张地叠成一沓,用她绑头发用的橡皮筋把钞票绑好,再放进吉他盒子里。
夜里十二点,围观的人群依然热情不减,巴山只好又多吹了三首曲子,才结束了表演。
(http://www.220book.com/book/O889/)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