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是中药学的重点知识总结,考前若是来不及全部复习,可重点记本章的内容。
桑 叶: 疏散风热;清肺润燥;平抑肝阳;清肝明目
菊 花: 疏散风热;平抑肝阳;清肝明目;清热解毒
薄 荷: 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疏肝行气
牛蒡子:疏散风热、宣肺祛痰、利咽;透疹;解毒消肿
柴 胡: 解表散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
葛 根: 解肌退热;透疹;生津止渴;升阳止泻
升 麻: 解表退热;透疹;清热解毒;升举阳气
连 翘: 清热解毒、消痈散结;疏散风热 疮家圣药
山 楂: 消食化积;活血化瘀
薏苡仁:利水渗湿;健脾止泻;除痹;排脓
益 智: 补肾助阳、固精缩尿;温脾开胃摄睡
炮 姜: 温经止血;温中止痛。 又名黑姜
附 子: 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
肉豆蔻:涩肠止泻;温中行气
佩 兰: 化湿;解暑
浮小麦:固表止汗、益气;除热
厚 朴: 燥湿;行气、消积;平喘
茯 苓: 利水渗湿;健脾;宁心安神
猪 苓: 利水渗湿
滑 石: 利尿通淋;清热解暑;收湿敛疮
陈 皮: 理气健脾;燥湿化痰 为治湿痰、寒痰要药
木 香: 行气止痛 为行气止痛之佳品
枳 实: 破气消积;化痰散痞 为破气消痞之要药
香 附: 疏肝解郁;调经止痛;理气调中 气病之总司,女科之主帅
川楝子:行气止痛、疏肝泄热;杀虫
麦 冬: 养阴润肺;益胃生津;清心除烦
石 膏: 清热泻火;煅后外用收湿敛疮生肌
生 地: 清热凉血;益阴生津
青 蒿: 清虚热、凉血;清暑热;截疟 青蒿、常山为治疟疾要药
地骨皮:清虚热;凉血止血;清肺降火;生津止渴
牛 黄: 息风止痉;化痰开窍;清热解毒
白 及: 收敛止血;消肿生肌
豨莶草:祛风湿、利关节;清热解毒
络石藤:祛风通络;凉血消肿
木 瓜: 舒筋活络;化湿和胃 为治湿痹筋脉拘挛之要药
远 志: 宁心安神;祛痰开窍;消散痈肿
蜈 蚣: 息风止痉;攻毒散结;通络止痛 为息风止痉要药
全 蝎: 息风止痉;攻毒散结;通络止痛 为治痉挛抽搐之要药
地 龙: 清热息风;通络;平喘;利尿
僵 蚕: 息风止痉;祛风通络止痛;化痰散结
蕲 蛇: 祛风、通络;止痉;祛风止痒 为治风要药
川 芎: 活血行气;祛风止痛 为妇科活血调经之要药;血中之气药
苦杏仁:止咳平喘;润肠通便 为治咳喘之要药
苍 术: 燥湿健脾;祛风湿;发汗
白 术: 补气健脾、燥湿利尿;止汗;安胎 为治脾气虚诸证要药
龟 甲: 滋阴潜阳;益肾健骨;养血补心
鳖 甲: 滋阴潜阳、退热除蒸;软坚散结
肉 桂: 补火助阳、引火归原;散寒止痛;温经通脉
人 参: 大补元气;补脾益肺;生津止渴;安神益智 为补脾气之要药
细 辛: 解表散寒;祛风止痛;通鼻窍;温肺化饮
白 芷: 解表散寒;祛风止痛;通鼻窍;燥湿止带;消肿排脓
紫 苏: 解表散寒;行气宽中、止呕、安胎;解鱼蟹毒
苍耳子:发散风寒;通鼻窍;祛风湿、止痛 作为鼻渊用药
辛 夷: 发散风寒;通鼻窍
五加皮:祛风除湿;补益肝肾、强筋骨;利水消肿 为扶正除痹的要药
桑寄生:祛风湿、补肝肾、强筋骨;安胎
川 乌: 祛风散寒除湿;温经止痛 为治风寒湿痹的要药 寒痹疼痛首选药
枸杞子:补肝肾、益精血;明目 为养血补精之要药
姜 黄: 活血行气;通经止痛
郁 金: 活血止痛、行气解郁;清心开窍;凉血止血;利胆退黄
三 七: 化瘀止血;消肿定痛 止血神药 为伤科要药,金创杖疮之圣药
天 麻: 息风止痉;平抑肝阳;祛风通络止痛
钩 藤: 息风止痉;清热平肝
半 夏: 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消肿止痛 为治湿痰证、寒痰证的要药
天南星:燥湿化痰;祛风止痉;散结消肿 为祛风痰之要药
当 归: 补血;活血、止痛;调经;润肠通便
阿 胶: 补血;止血;滋阴
蝉 蜕: 疏散风热、利咽开音;透疹止痒;明目退翳;息风止痉
决明子:清肝明目;润肠通便
吴茱萸:散寒止痛;降逆止呕;助阳止泻 为治呕吐吞酸之要药
朱 砂: 清心镇惊安神;清热解毒
酸枣仁:养心益肝安神;敛汗
五味子:收敛固涩;益气生津;补肾宁心
牡 蛎: 平肝潜阳;镇惊安神;软坚散结;收敛固涩;制酸止痛
萹 蓄: 利尿通淋;杀虫止痒
海金沙:利尿通淋、止痛 为治诸淋涩痛之要药
木 通: 利尿通淋;清心除烦;通经下乳
鸡内金:消食健胃;涩精止遗;化坚消石
金钱草:利尿退黄;利尿通淋;解毒消肿
莱菔子:消食除胀;降气化痰
仙鹤草:收敛止血;止痢;补虚
侧柏叶:凉血止血;化痰止咳;生发乌发
川贝母:清热化痰;散结消肿
小 蓟: 凉血止血;散瘀解毒消痈
大 蓟: 功同小蓟,二者常配伍。大蓟凉血止血,解毒消痈之功优于小蓟
秦 皮: 清热燥湿、止痢、止带;清肝明目
黄 柏: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退虚热
黄 芩: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凉血止血;清热安胎
鹿 茸: 补肾阳;益精血;强筋骨;调冲任;托疮毒
西洋参:补气养阴;清火生津
党 参: 补脾益肺;生津;补血
黄 芪: 补气健脾,升阳举陷;固表止汗;利尿消肿;托毒生肌 为补气升阳之要药
太子参:补气健脾,生津润肺
香加皮:利水消肿;祛风湿、强筋骨
何首乌:补血益精;截疟、解毒;润肠通便
金银花:清热解毒;疏散风热 治一切内痈外痈之要药
桑螵蛸:收敛止血;涩精止带;制酸止痛;收湿敛疮
冬虫夏草:补肾益精;益肺养阴、止血化痰
羌 活: 解表散寒;祛风胜湿、止痛 用于治疗上半身疼痛
独 活: 祛风湿、止痛;解表 用于治疗下半身疼痛,入肾经;发散力缓;长于祛风湿、止痛;善治下半身痹痛
同:辛温;祛风湿、止痹痛(风湿痹证);解表(风寒夹湿表证)
羌活:入膀胱经;发散力强;长于解表散寒;善治风寒表证及上半身疼痛
异
独活:
龙 骨: 镇惊安神;平肝潜阳;收敛固涩
磁 石: 镇惊安神;平肝潜阳;耳聪明目;纳气平喘
同:归心肝肾经;镇惊安神(心神不宁所致);平肝潜阳(肝阳所致眩晕)
龙骨:收敛固涩,用于滑脱诸证;干、涩、微寒
异
磁石:耳聪明目;纳气平喘。用于肾虚、肾气虚;咸、寒
白术、枸杞子、紫河车、菟丝子、黄芩哪些具有安胎功效?——白术、菟丝子、黄芩
干姜、丁香、高良姜、小茴香哪一个是理气和胃药?——小茴香
治疗脾痒 用佩兰
补益药常与行气药配伍使用
槟榔用于驱杀多种肠道寄生虫病。广泛用于绦虫、蛔虫、蛲虫、姜片虫、钩虫
功效:泻下攻积;清热泻火,凉血止血;作者“困难群众”推荐阅读《中药学常用中药功效介绍》使用“人人书库”APP,访问www.renrenshuku.com下载安装。清热解毒;逐瘀通经;利湿退黄
大黄
主治:胃肠积滞便秘。
功效:开窍醒神;活血通经;消肿止痛
麝香
临床应用:用于闭证神昏;血瘀经闭、癓瘕、心腹暴痛、跌打损伤、风湿痹痛;疮疡肿毒、咽喉肿痛
功效:解表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
柴胡
临床应用:用于表证发热及少阳证;肝郁气滞证;气虚下陷,脏器脱垂证
功效: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凉血止血;清热安胎
黄芩
临床应用:用于湿热病证;脏腑实热证及热毒内蕴证;血热出血;热盛胎漏下血、胎动不安
功效: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
桂枝
临床应用:用于风寒表证;寒凝血滞诸痛证;心悸、痰饮、水肿等证
功效:养血敛阴;柔肝止痛;平抑肝阳
白芍
临床应用:用于血虚证及虚汗证;胸胁腹痛、西肢挛急疼痛;肝阳上亢
功效: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
麻黄 主治:风寒表实证
临床应用:用于风寒表证;多种喘咳病证;风水水肿
功效:止咳平喘;润肠通便
苦杏仁
临床应用:用于咳嗽气喘;肠燥便秘
功效:行气散结;祛寒止痛
荔枝核
临床应用:用于寒疝气痛、睾丸肿痛;胃痛、痛经、产后腹痛
功效:杀虫;消积
使君子
临床应用:用于蛔虫病;小儿疳积
功效:活血通经;补益肝肾、强筋健骨;利水通淋;引火(血)下行
牛膝
临床应用:用于淤血证;腰膝酸痛、下肢痿软;淋证、水肿;头痛眩晕、吐衄吐血齿痛口疮
功效:敛肺化痰定喘;止带缩尿
白果
临床应用:用于哮喘痰嗽;带下、白浊、尿频、遗尿
功效:凉血化瘀止血;活血通经
茜草
临床应用:用于血热夹瘀之出血证;血瘀经闭、跌打损伤、风湿痹痛
功效:活血调经;祛瘀止痛;凉血消痈;除烦安神
丹参 为妇科调经要药 为治疗淤血病证的要药
临床应用:用于淤血阻滞证之月经不调、经闭、痛经、产后瘀滞腹痛;瘀滞心痛、脘腹疼痛、癓瘕积聚、跌打损伤、风湿痹痛;热毒疮痈;热病烦躁神昏、心悸失眠
功效:泻下通便、润燥软坚;清热消肿
芒硝 性味归经:咸、苦,寒。归胃、大肠经
临床应用:用于积滞便秘;咽痛、口疮、目赤及痈疮肿痛
归经的概念:药物作用的定位概念,即表示药物作用部位。归是作用的归属,经是脏腑经络的概称。
归经的依据:以中医藏象学说和经络学说为理论基础,以药物所治病证病位的疗效为依据加以概括的。
归经的含义:归经是指药物对机体某一或某些部位(脏腑或经络)的选择性作用。
西气:又称西性,是指药物具有的寒、热、温、凉西种药性。五味:1.辛味。“行”、“散”、“开”的特性
2.甘(淡)味。“补、和、缓”特性 淡味。“渗”、“利”特性,利水渗湿功效
3. 酸(涩)味。“敛、涩”特性
4.苦味。“泄”、“燥”、“坚”特性。
泄:苦味具有降泄、清泄、通泄作用。
燥:燥湿。苦寒清热燥湿功效。
坚:坚阴。泻火存阴,治疗阴虚内热证。
5.咸味。具有“软坚”特性。软坚,泻下
升降浮沉的药性,趋向、功效、适应证。
升:向上;发表、祛风、散寒、头风痛,表证
降:向下;清热、泻下、利水;大便秘结,小便不利
浮:向表;升阳、涌吐、开窍;内脏下垂,窍闭神昏
沉:向里;重镇安神、潜阳息风;消导积滞、降逆止呕;收敛固涩、止咳平喘
里热证:呕吐、喘咳、阳亢;自汗、盗汗
十八反:乌头(川乌、草乌。附子)反贝母、瓜蒌、半夏、白蔹、白及
甘草反海藻、甘遂、大戟、芫花
藜芦反人参、沙参、丹参、玄参、苦参、党参、西洋参、太子参、细辛、赤芍、白芍
十九畏:硫磺畏朴硝 水银畏砒霜 狼毒畏密陀僧 巴豆畏牵牛 丁香畏郁金
牙硝畏三棱 川乌、附子、草乌畏犀角 人参畏五灵脂 官桂畏赤石脂
七情配伍: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
增毒:相反
减毒:相畏、相杀
《本草经集注》首创诸病通用药及自然属性分类。
《新修本草》世界最早的药典、我国第一部药典性本草;开创图文对照编撰药学专著的先例。
《神农本草经》最早的药学专著。
泻下药分类:1.攻下药——各种里实积滞证
2.润下药——肠燥便秘
3.峻下逐水药——鼓胀,胸水等 狭义毒性:峻下药有毒
峻下逐水药(泻水逐饮):甘遂、牵牛子、巴豆、京大戟、芫花
化湿药使用注意:1.药物特性:多数化湿药物芳香辛散,含挥发性成分,易于散失,以散剂服用疗效最佳;入汤剂宜后下,不宜久煎,以免降低疗效。
2.病证禁忌:阴虚血燥及气虚者慎用
化湿药功效:促进脾胃运化以消除或减轻脾胃湿浊的治疗功效。部分药可行气、止呕、解暑。
化湿药主治:湿阻中焦(脾胃)证;兼有止呕、行气。湿阻脾胃、气机升降失常之呕吐、腹胀;兼有解暑。
开窍药使用注意:1.药物特性:本类药物辛香走窜,有效成分易挥发,为急救治标之品,故多入丸、散剂,不宜入煎剂,便于急救;易耗伤正气,只宜暂服,不可久用。少数有毒,应控制剂量,注意用法。
2.病证禁忌:甚至昏迷有虚实之别,大汗欲脱,脉微欲绝之虚证,脱证之神昏,治疗应急救固脱、补虚固本,故忌用本类药。
3.关注特殊群体:部分药能兴奋子宫,孕妇忌用或慎用。
补虚药分类:1.补气药:治气虚证、2.补血药:治血虚证、3.补阴药:治阴虚证、4.补阳药:治阳虚证
解表药分类:1.发散风寒药、2.发散风热药
止血药分类:1.凉血止血药、2.化瘀止血药、3.收敛止血药、4.温经止血药
中药炮制的目的:减毒增效
中药炮制的意义:通过炮制加工,去粗取精的过程,达到提高疗效,扩大应用范围,以适应医疗的需要。
影响毒性的因素:1.用量 2.品种 3.质量 4.炮制 5.途径 6.剂型 7.配伍 8.体质
影响剂量的因素:1.药物因素:①药物毒性 ②药物质量 ③药物质地及气味
2.应用因素:①功效 ②配伍 ③剂型和给药途径
3.患者因素:①年龄 ②性别 ③体质 ④病情和病程病势 ⑤职业
4.其他因素:西季变化、地域环境……
清热药分类:名称、功效、主治
清热泻火药:清热泻火;温热病气分实热证及各种脏腑实热证
清热燥湿药:清热燥湿;湿热证
清热凉血药:清热凉血;温病营血分热证及其他血热证
清热解毒药:清热解毒;热毒内蕴证
清虚热药:清虚热;阴虚内热证
补虚药分类:名称、功效、主治
补气药:补气;’治疗气虚证
补血药:补血;治疗血虚证
补阴药:补阴;治疗阴虚证
补阳药:补阳;治疗阳虚证
入汤剂先煎煮的药物:质地坚硬紧密或有效成分不易煎出的药物,如矿物、贝壳、角甲类或某些植物药。部分有毒药物,如乌头类,久煎可降低毒性,也需先煎。
治疗阳痿的药物:鹿茸、淫羊藿、杜仲、续断、菟丝子、巴戟天、补骨脂、冬虫夏草、紫河车、肉苁蓉、蛤蚧、锁阳、仙茅
治疗一切内/外痈之要药——金银花
治疗乳痈之要药——蒲公英
治疗肺痈之要药——鱼腥草
(http://www.220book.com/book/P6US/)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