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我们就正式地介绍各论的第一章,解表药。
解表药的概述部分,五个方面的问题:第一个含义,就是什么叫解表药?书上的第一句话,或者第一行文字。
就是以发散表邪为主要功效,常用于治疗表证的药物,称为解表药。
对于它的表述方式,它的基本的结构,就是以什么为主要功效,常用于治疗什么病证,或者什么证候,就称为什么药。其实对每一个章,都可以用这样一个模式来处理。
那什么叫解表药?以解表为主要功效,常用于治疗表证的药物,称解表药。
什么叫发散风寒药?以发散风寒为主要功效,常用于治疗风寒表证的药物。
什么叫清热药?以清热为主要功效,常用于治疗里热证的药物。
在我们的书上,只是对有一些章节,把那个功效具体化了,加了一点说明。实际上它的本质没有改变。
比如叫什么泻下药,它不是说的以泻下为主要功效,它是说能够引起这个腹泻,或滑利大肠,促进排便的药物叫作泻下药。
实际上,它就是把泻下把它具体化。所以这个具体化、不具体化并不要紧,一般这个概念也很少考核、考试,如果真正要考试你不按照书上的回答,什么叫泻下药,你说以泻下为主要功效,主要用于便秘证。
这个阅卷的老师他不能判你错误,如果他判你错误,这个老师本身就有问题,所以这就是这个章最次要的问题,不需要去背书。
有的同学老是还要去背这个定义,用不着,有的章节它只不过多了几个字而己,能记住就记,记不住就最简单的方法,就是这样。
对于解表药来说,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个解表药的含义,前面就有一个发散表邪。这个表邪,可能是过去在《中医学基础》和《诊断学》里面,同学们没有碰到过的一个术语。
表邪不是另外的一种特殊的邪气,是《中医学基础》当中学的六淫外邪,在侵犯人体,从人体的皮毛,或者这个口鼻而入的时候,在引起表证阶段,通称为叫表邪,那表邪就是引起表证的六淫外邪。
但是引起表证的六淫外邪当中,最主要的是风,所以是以风邪为主的六淫外邪。
表证是在《中医诊断学》里面,八纲辨证里面的,大家学习,可以复习一下,这个不属于中药学的知识,是属于《诊断学》的或今后临床各科的,就是以这个恶寒、发热、脉浮为最基本的症状,这个可以以《诊断学》的为准。
把这个表邪是怎么一回事搞清楚,表证的临床主要的症状是怎么样,这个要通过复习,大家要能够表述出来。
因为下面碰到的每一个药,它都治疗表证,表证都有这些症状,今后在学习或者在考核,在回答问题的时候,你都需要表证的内容,这个要复习《中医诊断学》,对于这个解表的药,根据它的药性和主治的这个不同,一般分为发散风寒药和发散风热药这两节。
在过去又叫辛温解表和清凉解表,我们现在把它叫作发散风寒和发散风热。
供大家参考的一个问题,就是这个解表药它主要是来源于这个中医治法当中的八法的理论,八法当中,汗、吐、下、和。
八法里面有一个汗法是治疗表证的,就要用解表的药,沿袭到现在。
但是严格讲来,这一章的药,最好叫祛风药。
为什么这样讲,因为这个解表,主要是祛除风邪,在六淫邪气当中,其它的这种邪气,都相对的都有这个治疗的药物,火热邪气有清热药,湿邪有什么利湿、燥湿、化湿这样的药物,寒邪有温里散寒的药物,能够治疗风邪的,主要在解表药。
当然与祛风湿有一点关系,但是那是治疗风邪比较次要的,最重要的是表证,表证是由风邪引起,所以严格讲叫作祛风药更加准确,那么也符合病邪、六淫。
还有一个问题,把这一类的药称为解表药,常常可以使我们学到的知识比较局限,认为这类药就是治疗表证的,因为中医的这个病因学,应该说比较简单,或者说比较笼统,由同一种邪气,它可以引起多种的病证,比如风邪,风邪除了引起表证以外,就是一般的感冒这一类的表证以外。
这个风邪上犯,常常引起头昏、头痛,头风,或者目赤肿痛,见风流泪这样的眼科疾病,风邪上扰还可以引起鼻塞不通,这一类的。
风邪郁闭于肌表,还可以引起皮肤瘙痒,通过祛风,它可以解表,也可以对皮肤瘙痒,还可以祛风止痒。
通过祛风对风邪上扰清窍所引起的头昏、头痛,它还可以达到清头目、利咽喉这样的一些效果,如果我们单纯地认为是解表,往往其它的一些应用就不好处理。
如果说我们把这一章药物称为祛风药,它通过祛风可以治疗表证,可以祛风治疗皮肤瘙痒,可以通过祛风治疗头风痛,可以通过祛风治疗风邪上犯引起的头昏,或者见风流泪,或者风邪郁闭引起的咽喉不利,它就有多方面的应用。
那在我们现在的教科书上,好像把这个解表药,它们的止痒、清头目、利咽喉认为是少数药物的功效,比如一般认为这个发散风寒药当中,好象只有荆芥、防风这样少数这几味药才能够祛风止痒。
其实这个发散风寒的药,一般都能祛风止痒,这是个普遍性,像麻黄这一类的治疗瘙痒,治疗鼻塞不通,风邪引起的疾病,其功效不亚于荆芥、防风、苍耳子、辛夷。
因为就是这个问题,把麻黄认为就是单纯的解表药,而忽略了它的祛风的作用,在临床主治的广泛性。
在这两类药,过去称为辛温解表、辛凉解表,那也是同样的问题,认为这一类药,它就是治疗表证的,其实它除了表证以外,都有这个头风或者皮肤瘙痒等等疾病它都能治,所以我们现在把它改为发散风寒、发散风热药。
它对风寒引起的表证皮肤病,风寒引起的其它病证,它自然就是它的主治了。
这样子学习起来,这个系统性就更好一些,当然这是供大家参考,那(因为)我们现在还是把它叫解表药。
所以为什么不称为辛温解表和辛凉解表,一方面辛温、辛凉它不是功效,是一种性能。
这个呢,在作为一种作用,作为一种功效来说不恰当,更主要的是解表和祛风这样的一种差异性的问题,我们要考虑。所以把这一类的药,改为祛风药呢,有必要,当然有些具体问题要解决,但是我们现在还是以我们这个教科书为准,这是第一个问题。
第二个问题功效与主治。那么这一类的药,最基本的功效,把它称为解表药,它的最基本的功效就是解表,那么它最基本的主治,就是表证。
所以这一章里面的每一味药,从麻黄,第一味药,到这个发散风热的,我们最后要介绍的这个淡豆豉,它都具有解表的功效,都可以用于表证,恶寒、发热、脉浮,这个就是共性。
每一个药,你都可以写这一句话,今后在考试当中,凡是它在这一章的,而且有的解表药,它没有在这一章,它有解表的功效,那么你都可以说它的功效能够解表,可以治疗表证。
下面又分了两节,第一节的,它的功效就是发散风寒,所以这个解表下面分为了发散风寒,发散风寒就用于风寒表证。
风寒表证的临床表现,这个也是和《中医诊断学》结合起来,比如说恶寒比较重,头身疼痛比较明显,口不渴,舌质比较淡,舌苔薄白、脉浮紧。这个也是需要大家去复习过去的。
每一味发散风寒的药,它都可以治疗这样的一种风寒表证,这个就是第一节的共性。
除了发散风寒,治疗风寒表证以外,风寒引起的其它一些病证,它也是属于发散风寒这个功效下面的主治,比如说风寒引起的头风痛,风寒引起的这个鼻塞不通,或者风寒引起的皮肤瘙痒,它也可以属于这下面,它的主治是多方面的。
至于兼有的功效,两类药物它兼有的功效,有明显的区别,发散风寒的药,可能很多是兼有止痛啊、祛风湿啊,这样的一些(功效)。
而这个发散风热的药,它兼有的功效,比如说很多是透疹或一些清热的功效,它本身有很多就是清热药,所以兼有的功效,由于两类药有明显的差异性,我们就在两类药当中去分别介绍,在介绍具体的两类药的时候。
那么如果说今后考试的时候,要考大家(答)这个解表药的功效和主治是什么,那么首先大家可以说它们共有的功效,就是解表,都能主治表证,当然你要把表证的表现还是要说个一、二、三出来,不能就那样两个字,因为它们的药性和主治的不同,又分为两类。
一类呢,能够发散风寒,能够治疗风寒表证,以及其它的一些风寒证。(另)一类呢能够疏散风热或者发散风热,能够治疗风热表证,或者其它的一些(风热证),我们讲了以后,大家就比较清楚。
同时还简介发散风寒药常常兼有什么功效,还能治疗什么;发散风热药,它兼有什么功效又能治疗什么病证。那么把它糅合在一起,把这三个部分,我们这里讲的功效、主治一个部分,还有发散风寒药当中的功效和主治,发散风热药当中的功效和主治,组合在一起就是解表药的功效和主治了。
所以为了避免重复,也为了节省时间,那么我们就把有的问题放在下面两节当中去具体介绍,因些在这个地方,要求大家掌握的。
这个下面就把常用的术语作了一个简单的解释,这一页的最后一段,所谓解表就是辛散的药物,外散表邪,以解除表证的治疗作用。
这个解表呢,常常又称为发表,疏表,或者发散表邪、疏散表邪,它有不同的用语,其实是一个意思。所以可以比较灵活地使用,大家学习了以后,知道这些都是解表的意思。
在解表的功效当中,有的药物温性比较明显,当然温就能够针对寒邪,在祛风的同时,又有散寒的作用。
所以其中性温而又能散寒的,主要用于治疗表寒证的,这样的(药)就称为发散风寒,也可以叫作散寒解表,或者叫辛温解表,所以发散风寒、散寒解表、解表散寒、辛温解表是一个意思。
但在有的书上,它分别用于不同的药物,初学的时候,容易引起一个误解,好象这个是不同的功效,过去有的同学学的时候,老是担心背错了,这个麻黄,书上说的是什么功效,老是要背得和书上一样,其实麻黄它属于发散风寒这一节的药,你就写个发散风寒,谁也不能判你是错的。
当然有的书上说它发汗解表啊,或者其它也是可以,但是并不排除你使用发散风寒这个术语,那么在发散风寒的药当中,有的具有比较明显的发汗作用,所以常常又称为发汗解表。
只是发汗解表是发散风寒的药当中,它有比较明显的发汗作用,比较长于发汗,能够通过发汗来驱除表邪,它属于发散风寒下面的一种特殊情况,所以我们在具体的药物当中,有的药物写的是发汗解表,你完全可以把它改为发散风寒,这个并不错误。
在这个发散风寒的药当中,有的温性比较弱,就说明它散寒的作用不强,它重点在祛风,重点不在散寒,那么这样的药物,习惯上就叫祛风解表,那么祛风解表,就是在散寒解表当中,温性不强的药的这种发散风寒的一种特殊表述。
如果我们在一开始笼统地把它记为发散风寒,进一步你认为它这个温性不强,下一步我们再来说这个祛风解表,又未尝不可,分为两个步骤来记也是行的。
在这一类药当中,有的药性偏于寒凉,那么这一类的药,就称为这个发散风热,或者叫疏散风热,或者疏风热、散风热都可以。
这就是这一章药物的这个功效术语的情况,所以为了便于记忆,那么先记笼统的,然后再来把它加以区别,这样循序渐进,这个也是学习的一个规律。
第三,性能特点。这一章的药物,它都具有解表的作用,刚才讲了这个解表是一个由里向外的一个透散的这么一个特征。
所以这一类的药物都具有辛味,都应当定辛味,所以过去有的解表药没有辛味,后来都人为地加进去了。
比如说麻黄啊,或者象菊花这一类。在很长的时间,本草文献里面没有说它们是辛味的,因为它有发散的作用,可以用辛来表示它的作用特征,所以都可以加上辛味。
所以这一章的药,不管发散风寒的或者发散风热的,它的药味基本上都是辛的。
另外在这个发散风寒的药当中,有一部分药它能够燥湿,苦能燥,那么发散风热药当中,的有很多药能够清热泻火,能够清热,那么苦能清泻,所以除了辛味,在解表药当中,居第二位的味,很多药同时还有苦味,同时有苦味,当然其它的味就比较少一些了。
其它药,其它药味,比如说甘味,就只有个别的一、两种药有。这个咸味或者酸涩味、淡味就基本上没有。
它最主要的味是辛味,兼有的味,最多的是苦,当然有的是苦能清泻,有的是苦能燥,或者有的是苦能降,都有。
所以这个(是)药味的特点。那么第一节药的药性,它治疗的是寒证,都是偏温的。所以都是温性的,有的温性强一点,有的温性弱一点,有的温性很不明显的,我们把它作为个性特征,在介绍具体的药物的时候,再来把它作为个性来记忆,原则上它都是偏温的,所以过去也叫辛温解表。
第二节的药都是偏于寒凉的,但习惯上并不都称凉性,只有个别的药,把它称为凉性,可能和感觉有关。
这个也是一种推测,一般都称为寒性或者微寒,反正总的是偏于寒凉,所以从药性来说,第一节的是偏温,第二节的是偏于寒凉的。
归经从这个脏腑辨证看,表证都是肺系的病,那么它都归肺经。
所以从第一味药到最后一味药的主要归经都是肺,当然在这个六经辨证和经络辨证当中,六经辨证中这个表证称为太阳证,那么经络辨证认为这个就是足太阳膀胱经主一身之表。
所以有个别的药物立足于经络辨证,还认为归膀胱经。
那么这是少数的药,如果你记不清楚了,你写上了归肺经,应该说也不是错误,只是说从经络这个角度呢,它有它的特殊性,有它的实用性,那么这一类的药,都是偏于升浮,辛能发散,作用趋向,针对于向内的病势趋向,都是发散的,都是升浮的。
至于毒性,这一章的药狭义的毒性药物,只有两味,一个细辛,一个苍耳子,这个容易记,学了以后更清楚。
我们在这个时候,就是简单的提到,它这个性能就这么五个方面。
如果要考这个解表药的性能特点是什么,那就是我刚才讲的那些内容,从药性、药味、归经,然后升降浮沉和毒性,加以适当的一点介绍就够了,这是第三个问题。
第西配伍应用。
刚才我说了每一个章的配伍应用,你都是第一考虑它的寒热虚实,第二主要考虑它的主要症状,这个主治证的症状。
解表药是治疗表证的,表证有这个风寒和风热,本身就涉及到寒热,但是它可以兼有里寒或者里热。在配伍的时候,如果里寒比较重的,或者兼有明显里寒的,那可以配伍温里药;兼有里热的,可以配伍清热药。
尤其是这个发散风寒的药用于温热病,更常常和清热药,尤其是清热解毒药配伍在一起,那么寒热的问题解决了。
虚实,虚常常有一些正气虚衰的患者,感受外邪,成了体虚感冒,那么针正气虚衰的不同,分别可以配伍补阳、补气、补血、补阴的药物,今后大家学《方剂》,有什么助阳解表、养血解表,滋阴解表、益气解表,就是解表药分别和不同的补虚药使用。
因为这个正气虚衰的患者,如果单纯地使用补虚的药来补助正气,容易影响邪气的祛除,容易碍邪,那邪气得不到有效的治疗,对人体(会)进一步的造成不良的损害,所以不能对邪气不管,不能专门补虚。
另外如果专门祛邪,它本身正气虚,这个解表又要损伤正气,那么正气可能更虚,更不利于祛邪,所以这样要攻补兼施,这个叫扶正祛邪。
这个解表药,用于这个体虚外感的病人,要针对它的正气亏虚的不同,分别和不同的补虚药配伍,这个(是)虚的问题。
实,主要指的是邪气,邪气除了寒热,有暑、有湿、有燥。
那么这个表证,如果兼有暑热的,可以配伍清暑热的药。
兼有湿邪的,可以配伍祛湿的药,尤其比如说化湿啊,今后要学。兼有燥邪的,可以配伍润燥的药,除了这个以外,当然还有其它的邪气,当与表证关系不大。如果说这个表证比如说有饮食积滞,加一点消食药,书上没有,同学们在考试的时候回答,表证如果有饮食积滞的加消食药,我想这个不是原则问题,你答了也可以,这个就是从实,寒热的虚实。
那外就是针对症状,那感冒的症状,恶寒发热,有时候经常有咳嗽、气喘、痰多,或者说鼻窍不通这样的一些症状。
那你在回答的问题的时候,如果说表证出现了这个咳喘痰多,配伍这个止咳平喘和这个祛痰的药物。有鼻塞不通的,可以配伍通鼻窍的药物,这就根据治疗病证的这个症状。这样比我们教科书上是不是更完善、更全面。
所以根本不需要按照书上一条一款的来记,但是我们在刚刚开始的时候,你还没有这个分析能力。那么书上的,把一些主要的给你归纳了,你可以以这个为一个框架。这样来记忆的时候至少提供一些方便,但你学多了,你对这个《中医学基础》的理论扎实了以后,完全可以离开我们这个教科书来考虑配伍,从寒热虚实和它的症状。
当然有的章节,比如说清热药,不可能配温里药,除非它这个病症寒热杂错。当然你说寒热杂错要配温里药,也是可以,但是它并不重要,很次要。以这个思路,以后每一章都这样来思考,就可以慢慢地就从离不了书,完全依赖书,到离开书,到最后你都可以对书本进行发展、进行补充。
这样的知识,才是真正是把这个《中药学》学成自己的知识了,不是书上的知识,所以这是配伍应用。
那么这个使用注意,也是我刚才说了,一个是有共性的三个使用注意。
第一个就是因证使药。因就是根据,证就是证候,就根据不同的表证,选适合的药物,那么对于解表药来说,风寒表证注意选发散风寒药,或者主要选用发散风寒药。
风热表证,主要选用发散风热的药,当然你还可以加入其它的内容,也可以不加。
比如说这个外感风寒,如果说表实无汗的,那么选发汗作用比较强的,有汗的,那要注意选这个发汗作用比较缓和的一些的。疼痛比较剧烈的,那么选用兼有止痛作用的这个解表药,这些都属于因证选药的。兼有咳嗽气喘的,我选又能够止咳平喘的,又能够解表的这样的药物。
所以这里面的内容是非常的丰富,但对于不同的章节,它有不同的内涵,有不同的内容来阐述,这一点,就是我们书上虽然没有,我们也可以从这个来考虑,这是一个普遍规律,用药都应该注意的,因证选药。在我们有的章节比较强调,有的章节没有强调,但我们可以一律地强调因证选药。
第二个,就是因时因地因人制宜。也就是说如果就是在这个夏天,气候炎热,或者比较温暖的地方,如果要使用发散风寒的药,一般就用量轻一点。反之是在冬天,比较寒冷的季节或者地方,用发散风寒的药,可能就要用稍重一点。
对发散风热的药,同样如此也可以加上它相应的内容。那么这个因地因时的制宜,其它的章节也可以有这样的内容。比如说我们这个感冒,还可以说,比如有这个燥邪比较盛的季节,注意选用能够润燥的一些解表的药等等,其它的内容就不一一地都把它表述出来。
第三个中病即止。那么对这个解表药的中病即止,怎么来理解呢?前人说的就是微似汗出,尤其是使用发散风寒的药,都有发汗的作用,并不是说这个汗出得越多越好。
按照张仲景的经验,微似汗出,好象出了一点汗,又没有明显的出汗,那么就达到了中病的效果。如果说这个汗出太多,那么可能造成这个亡阳亡阴。因为这个汗是人体的津液,在阳气的作用下,施泄于外而形成的,如果过汗不但损伤阳气,也损伤阴津,所以可以造成严重的这个大汗淋漓、可以亡阳,可以伤津。所以叫中病即止,不可过汗。(这是)对于这个解表药来说,这三个对每一个章节都可以。
那么第二个考虑的角度就是证候禁忌。解表药适合于表证,但是它总有不适合的病证,解表药它主要通过发汗解表。那么平素汗多的,就不宜使用。即使感冒了要用,也要慎用,所以汗多者不宜,平素汗多者不宜。
汗是人体的津液所化生的,凡是津液耗伤的,要慎用,津液耗伤的。过去在我们的书上讲久患疮疡、热病、淋证这样的患者要慎用,为什么呢,因为这些患者就是耗伤了津液,就不应当再过分地发汗,这就是不宜使用的。
从它发汗这一点,汗多的不宜使用,那么己经伤了津液的,要慎用,哪一些情况呢,就是我们过去谈的这个温病、产妇或者淋证、疮疡这样的一些患者,还有其它的都属于这种情况。
然后就是药材方面,决定了使用注意。解表药一般都芳香的,含芳香性的挥发油,不能够久煎。所以把这三个方面的这些需要注意的,糅合在一起,就是这一章的使用注意。那么我们这个以后呢都是从这个思路,每一章,这样子呢大家记起来很方便,这是一种学习的方法。
在“人人书库”APP上可阅读《中药学常用中药功效介绍》无广告的最新更新章节,超一百万书籍全部免费阅读。renrenshuku.com人人书库的全拼.com即可访问APP官网(http://www.220book.com/book/P6US/)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