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活:为伞形科植物羌活Notium incisum Ting ex H.T.g及宽叶羌活No-tium fraii H.de Boiss.的干燥根茎和根。生用。
性味归经:辛、苦、温。归肺、膀胱经。
主要功效:解表散寒,祛风胜湿,止痛。
临床应用:1.风寒表证或表证夹湿。2.风寒湿痹。3.风寒头痛,牙痛等。
用法用量:煎服,3~10g。
使用注意:本品药性温燥,易伤阴耗血,血虚痹痛、阴虚头痛者慎用。用量过多,易致呕吐,故脾胃虚弱者不宜服。
羌活也是一个伞形科的植物,和防风同一科,也是用它的根,入药的部位是根。
羌活是一个祛风和散寒作用都很强的药,我们这里强调它散寒,叫做散寒解表。实际上准确来说,也是发散风寒。羌活在发散风寒药当中,应用非常广泛、非常重要。
在早期的本草学里面,没有把羌活视为一种解表的药,从唐宋以后,发现了羌活有很好的发散风寒,是一个很好的解表药以后,一年西季的外感风寒,很多医家都喜欢以羌活作为治疗风寒感冒的重要的药物,正如清代的《本草逢原》所讲的,就把羌活称为“却乱反正之主帅,非时感冒之仙药”,非常的非,时间的时,也就说一年西季什么时候的这种感冒,它都有很好的效果。
在过去把麻黄认为是治疗风寒感冒很重要的药,自从羌活开始使用,真正麻黄用于感冒的情况远远不如羌活,尤其是风寒感冒,所以《本草逢原》张志聪(应为张路玉)先生的这句话我认为非常精辟,“非时感冒之仙药,却乱反正之主帅”,也就是祛除外邪,最重要、最常用的一个药,就是当代的医家,很多人都喜欢使用,它发散风寒的作用强,而且兼有很好的止痛作用,风寒感冒疼痛又很明显,所以它的疗效很好。
而且我们前面介绍的麻黄,又有不良反应。比如说引起失眠,老年人可能高血压患者,有时候不能乱用。羌活没有这些不良反应,它又不象桂枝那样子容易动血,而疗效又比其他的好。
在当代的临床当中,还有一个倾向性,还有一个新动向,就是有些表证非常重的风热感冒(普通的风热感冒,表证很重),临床的医生在辛凉解表药就是发散风热药和清热药当中加少量的羌活,临床效果特别好。
比如说现在的羌蒲蓝薄汤,羌活和蒲公英、板蓝根、薄荷,薄荷我们后面要讲的,发散风热的药,还有的配牛蒡子,等等,都有;另外配清热药当中的大青叶、板蓝根、蒲公英等等。这样子在大量的发散风热和清热药当中加一点辛温的,发散风寒的羌活,这个是一个很好的经验。
这个是在当代临床实践当中的发展,其实古代就有了九味羌活汤,里面加黄芩,当然其实它是兼顾里热,其实你多加一点黄芩,或者把清热药加多一点,那同样也可以成为一个辛凉解表的药方,所以这种处方的方式由来己久,只是现在更加显现出来,这个是羌活在作为一个发散风寒的药它的重要性,我们高度地强调了。
另外,第二个功效和防风一样,也是胜湿止痛,我们也是把它称为祛风湿止痛,道理和防风一样。至于羌活的祛风湿,它相对于我们后面要学的独活而言,在祛风湿药当中,我们第一味药就讲独活,古代是不分的,现在分为两味药。相对而言,羌活它治疗风湿痹证,它主要偏于上半身,就是上肢肩背的风湿痹证,相对来说用羌活用得多,下肢腰膝部分的用独活用得多,它祛风湿的部位偏于上,以后我们学独活的时候再来对比。
它作为一个止痛药,前人主要就认为它对于项背的或肩背的疼痛,在很多部位当中它最明显,不能理解成它只能作用于项背,或者肩背,它也是全身性的,但是在这个部位前人认为它效果最好,所以归经归膀胱经,过去的书上没有肺经,其实应该说是最后处理的时候很棘手的一个问题,最早在教科书先是写肺经,后打了一括符膀胱经,后来又写膀胱经,后面又打一个括符肺经,表示羌活在归经按脏腑主要在肺,按经络它主要在膀胱。
因为在过去同学们老是要问,羌活归膀胱经是什么意思?它又不利尿。因为它不是指的脏腑,是指的经络,所以现在就把脏腑和经络都并列在这里,恰不恰当,也是一个试探性的,在我们教科书上羌活就多了一个肺经,就是这样来的。
把脏腑辨证的定位和经络辨证的定位,把它同时保留在这个地方,由你去取舍,也是一种初次的尝试吧!不对,以后再改过来就是了,它止痛的部位主要是在项背这样的地方。羌活它的温性(温燥的性质)也比较强,当然比防风强,所以它在使用注意当中,比防风更强调那些阴虚的、营血耗伤的,或者热证不要用,其实这个也是属于共性的问题。
在“人人书库”APP上可阅读《中药学常用中药功效介绍》无广告的最新更新章节,超一百万书籍全部免费阅读。renrenshuku.com人人书库的全拼.com即可访问APP官网(http://www.220book.com/book/P6US/)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