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风:为伞形科植物防风Saposhnikovia divaricata (Turcz.)Schischk.的干燥根。生用。
性味归经:辛、微甘,微温。归肺、肝、脾、经。
主要功效:祛风解表,胜湿,止痛,止痉。
临床应用:1.风寒表证,表证夹湿及风热表证。2.风湿痹痛。3.风疹瘙痒。4.破伤风,小儿惊风。
用法用量:煎服,5~10g;或入酒剂、丸散剂。
使用注意:本品味辛微温,伤阴血而助火,故血虚痉挛及阴虚火旺者慎用。
防风也是一个常用的祛风解表的药,它能够治疗多种与风邪有关的病证,这个名称就是根据功效而来的,它能够防止风邪,能够治疗很多与风邪有关的疾病。
防风它是一种伞形科的草本植物,用的是根,药材比较好的主要产在东北地区,所以有的时候又叫关防风,山海关以外的,北防风、关防风。
防风也是一个微温的药,温性不强,所以也回避了它的散寒,把它称为祛风解表。防风称为发散风寒完全应该,也完全可以,也容易记忆,这都是允许的,它也是可以用于风寒表证,这是它的共性。
在共性当中防风有什么个性呢?治疗表证的个性它有两个方面:一个方面也是由它的微温所决定的,前人有的说它“药性微温”,有的说它“甘缓不峻”,它因为有一定的甘味,说“甘缓不峻”,没有麻黄这些药那么峻烈,它在治疗风寒表证为主的同时,有时候也可以少量的用于风热表证,但是这一点和荆芥有本质的区别,荆芥是对于风热风寒可以完全不分,同样广泛使用;防风它的本质是一个发散风寒的药,是以治疗风寒表证为主的,是辛温的,只是说它温性不是很强,虽然能够用于风热表证,但相当次要,不是它的应用的主要方面,有主次之分,防风作为一个发散风寒药的一个特征,微温,风热也可以使用,这个用语和荆芥完全不同。
第二个个性特征,就是与它的止痛联系起来,它是有明显止痛作用的解表药,风寒表证由于寒性收引,寒主痛,风寒表证一般的头身疼痛都比较明显,虽然一般的发散风寒的药,发散风寒以后,有利于头身疼痛的缓解,但毕竟那些药没有首接地止痛作用,止痛效果不够理想,达不到临床的要求。
防风除了发散风寒以外,有首接的止痛作用,这个止痛作用是首接的,它不是因为发散了风寒而间接的。为什么这样讲呢?它风寒以外的一些疼痛证,防风还可以用,它是兼有止痛作用的解表药。对于风寒表证头身疼痛比较明显的,它有一定的优势。但这个优势和另外的一些兼有止痛的它又没有优势,都很一般。防风的这两个特征一般,适当的知道就行了,这个是在解表方面。
第二个功效,我们书上叫做祛风湿,在很多书上叫做祛风胜湿,或者胜湿和止痛联系起来叫做胜湿止痛,胜利的胜,认为它是一个胜湿的药。这两种表述方法互有利弊,都可以。
首先,胜湿就说战胜了湿邪,这是从字面上来讲,实际上这个源于中医药学当中的取类比象,来源于生活当中的一个自然现象,前人在生活当中见到了这么一个客观事实,有风的地方那个湿的东西有水分的东西比没有风的地方要干得快。
比如说我们房间是流通的,有风,房间地板上的一些湿的,有水湿就容易干;如果房间是密闭的,不通风,里面的水湿就不容易干。前人没有什么蒸发这样的一些术语来表述,就叫做风能胜湿,好象是风把湿气带走了,这是一个自然现象,风能胜湿。把这个现象运用到《中药学》当中,凡是中药能够祛风的药,它又有除湿的作用,这种药的除湿的作用,一般习惯上就把它叫做胜湿,来源于风能胜湿的意思。
为什么那些书上又不说祛风胜湿呢?因为在第一个功效里面己经有祛风了,再加上一个祛风就显得文字重复了,困难群众说:欢迎到顶点小说220book.com阅读本书!所以就胜湿止痛,把这两个功效联系在一起。这样的表述给同学们学习的时候就带来了一个困难,又要去背胜湿,对胜湿又要理解,学习的负担就要重一些。
但是这样子表述的优点,就是胜湿实际上它除了祛风湿以外,其他的因为湿浊内盛引起的病证它还可以用,它也有一点治疗作用。比如说防风它治疗脾虚湿浊内盛的那种泄泻,比如说古方象李东垣特别喜欢用升阳除湿汤,利用防风来祛风这种升发之性,升发脾胃的清气,利用它的胜湿作用来减轻脾胃的湿浊,所以在一些升阳止泻的方当中用防风来升阳止泻,但防风不是止泻药,它是通过它的祛风胜湿,它在这方面就是它的含义比较广。
但是防风它的胜湿主要是表现在祛风湿方面,祛风湿是它胜湿的最基本的功效,这样子如果写成祛风湿,就突出了重点,和后面的祛风湿药便于对比,这样子同学们学习起来记忆要方便一些、要好理解一些,所以说互有利弊。
在现行的《中药学》里边,防风有把它写成祛风湿的,有写胜湿止痛的,取舍自便,同学们觉得胜湿止痛有好处,愿意那样记你就那样记,如果觉得祛风湿也可以,你就这样子记,祛风湿的应用主要就是风湿痹证。今后我们学的祛风湿药当中,几乎很多方都能够见到防风,是祛风湿药当中非常常用的,它不但能够祛除风湿,还对风湿痹证有止痛的效果。不管风湿痹证发生在全身的哪一个部位?都是很重要的一个药。
另外,防风止痉。止痉实际上就是息风止痉,就是对肢体的抽搐和肌肉的痉挛的一种治疗作用,息风止痉的重点实际上是在制止肢体的抽搐,肢体的抽搐、肌肉的痉挛主要就是肝风内动。肝风内动可以有很多原因引起,其中绝大多数是由于热盛生风。
防风本身是一个温性的药,对于热证一般不宜使用,加上它的止痉的作用比较微弱,所以习惯上避免使用息风止痉,把息风两个字,实际上止痉本身就是平息内风,不管回避不回避,它包含了息风的意思在里面,有时就是回避,一般热证不宜使用,但是有的书上还加上祛风止痉,实际上应该理成它既能祛外风,又能息内风。
临床上的见到了肢体痉挛抽搐的,既有外风又有内风的就是破伤风,它又适合于用偏温的药物。破伤风是先有伤口,中医就认为风毒经伤口进入人体,引发了肝风内动,是一个外风引发的内风。
从现代的医学来说,就是破伤风杆菌从伤口侵犯了人体,最后而引起的一个很严重的一个疾病。新生儿由于接生而引起的,现在叫新生儿破伤风,中医学里面比如说它一般得一个礼拜左右,有的叫七日风,七风这一类的,它也是属于破伤风之类的,只不过发生于婴儿当中。
防风一般在中药的复方当中,其他的肝风内动没有用,主要是用到破伤风这种情况。其实破伤风本身是很严重,一旦发生了很难治的,所以靠防风这样的药是不是能够完全解决问题?实际上不能很好的解决问题,可能是有一定的效果。
在古代的医疗条件下,有一点效果,不好听的话,“死马当成活马医”,也是能够允许的。但是在今天的医疗条件下,这样子要求就太低了,首先有伤口马上就去注射破伤风疫苗,不允许出现,最好是不要出现发病,所以现在在临床上这样的功效基本上,它的适用价值并不大了,但是我们作为保留它的这个功效的完整,也有这个功效,我们这样子也是说明一下。
防风为什么有一个甘味呢?甘能缓,止痉就是肝风处于一个挛急状态,有甘能缓急的意思,当然这是为了帮助大家理解,把它纳入五味的理论,甘能缓急,实际上防风本身就有那么一点甘味,因为前人很强调它甘缓不峻,所以在历来的中药里面,都把甘味保留下来,现在我们把它和止痉联系在一起,这样有利于帮助大家记忆。
这是关于防风,防风在用法和使用注意上都没有特殊性,没有特殊性。虽然它甘缓不峻,仍然是偏于温燥的,前面那些药的使用注意同样适合于防风。
(http://www.220book.com/book/P6US/)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