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9章 发散风寒药:荆芥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中药学常用中药功效介绍 http://www.220book.com/book/P6US/ 章节无错乱精修!
 

荆芥:为唇形科植物荆芥Schizoenuifolia Briq.的干燥地上部分。生用或炒炭用。

性味归经:辛,微温。归肺、肝经。

主要功效:散风解表,透疹止痒,止血。

临床应用:1.风寒、风热表证。2.麻疹透发不畅,风疹瘙痒等。3.衄血,吐血,便血,崩漏等。

用法用量:煎服,5~10g。发表透疹消疮宜生用,止血宜炒炭用。

使用注意:本品辛温,易耗气伤阴,故体虚多汗、阴虚头痛者忌服。

荆芥是一个掌握药,比较重要的一个药,也是唇形科的,但是植株比较高大,可以长到一公尺多高,也是很芳香的。紫苏、香薷、荆芥它们都是同科的,唇形科的植物。

荆芥第一个功效把它叫作祛风解表。为什么把它叫做祛风解表呢?我们昨天这里讲概述的时候,凡是温性不强,微温的,意味着它对寒邪的治疗效果不强,它不能很好的针对寒邪,它主要在于针对风邪,所以首先强调祛风,不强调它散寒,所以这一类的药物称为祛风解表,一般都是温性不明显的,称为祛风解表。

在初学的时候,你一下记不清楚,你知道荆芥是发散风寒药,你把荆芥的功效写成发散风寒了,根据我们目前的分类,根据教科书的这种提法,应该是有道理的,也不应该认为是错误,也是为了便于记忆。

荆芥作为发散风寒的药,它最主要的特征就是在这一类药当中,它的温性是最不明显的、最温和的一个药。由于它的药性方面的特征,就决定了它在外感表证当中的应用,所以应用当中就笼统地说它用于外感表证,就没有说风寒表证,回避了风寒二字,这个是行文的时候是经过了推敲的,经过了思考的。

因为荆芥在临床上不管风寒感冒、风热感冒,同样的广泛使用,甚至于温病初起在卫分阶段,荆芥也非常常用。它对于外感表证不分寒热,可以说同等的普遍使用,笼统说它用于外感表证,就是这个道理,这是荆芥最主要的特征。

比如说风热感冒,今后要学银翘散里面有荆芥,风寒感冒荆防败毒散,败毒散这一类,它都是很重要的药物,不管风热、风寒都很常用,都很重要。

荆芥的第一个功效,为什么叫散风解表?以及它的应用为什么是笼统的提外感表证?它的个性特征就是风寒、风热都广泛应用,就作这样的一些掌握。其实荆芥的药性是不是真正的温性?还值得进一步地考虑,本身就是有问题的。

因为过去我们解表药就是寒热两分,辛温解表药、辛凉解表药,在寒热两分的情况下对于解表药,不是寒就是温,二者必居其一。

由于《神农本草经》对荆芥就定了一个微温的药性,因为《神农本草经》是经典,所以一首相沿使用,没有人去改动它,就是我们伟大的本草学家李时珍在他编《本草纲目》的时候,大家有兴趣的时候可以去翻阅《本草纲目》,对荆芥的功效总结了十二个字,“疏风热、清头目、利咽喉、消疮肿”。就根据这十二个字,就是同学们现在的这一点中医药的常识,都应该知道它的药性该怎么样?应该是偏寒凉的。

“疏风热”,我们后面来讲“清头目、利咽喉”都与风热有关,治疗的是热证;“消疮肿”,疮肿更是热毒证了,按照李时珍的经验,他全是治疗的热证,治疗热证的相对来说,就应该偏于寒凉,它就应该是个疏散风热的药。

曾经在三版教材当中,把荆芥曾经写在了辛凉解表,当时有很多学校的老师提出了批评,依据就是《神农本草经》自古以来就是温性的,你们怎么这种乱改,所以后来因为是全国统编教材,大家尽量地不要发生认识上的分歧,就把它又改回到了辛温解表,也就是微温。

如果说我们在讲药性的时候,我们注意平性,高度的重视平性,严格地讲荆芥应该是个辛平解表,药性是平和的。既然它是平和的,放在了第一节也比较勉强,放在第二节也比较勉强,它没有三分,所以现在还是维持原状,所以我们教科书上还是认为它是个微温。

其实我们后面要讲的薄荷,《新修本草》也是认为它是微温的,但是后来到了金元时期就把它改成了凉性,但是荆芥就改不了,薄荷它不是经典药,《新修本草》收载的,好象后人写的东西就可以任意改动,经典的就不能够轻易地去改动,当然就是一个观念的问题。

但是我们在这里,至于微温,或者平性,微寒,实际上无关紧要,关键在于我们把握它应用。这是对荆芥的药性作这么一个简单地说明。它在发散风寒药当中,它的温性是最不明显的一味药。

如果考试,以下药当中药性最为平和的是,就包括我们前面这些药里面选,只能选荆芥,就是考的这个知识点。作为荆芥来说一定要注意,就是最为平和的一个解表药了。

至于它的应用在表证方面,我们书上谈的比较清楚。另外,“清头目、利咽喉”,都是由于风热引起的,或者风邪。风性轻扬,最容易上扰清窍,风邪上扰就会引起头晕、头痛,或者目赤肿痛,或者目痒流泪,这样的一些症状,能够缓解这些症状的,就叫做“清头目”,严格地讲,它应是疏风热、清头目,它和疏风热应该联系在一起才是一个完整的功效。

因为头不清爽,眼目出现了这些红肿,或者发痒流泪的症状,它的病因在风热,当然起码与风有关,所以它应该是疏风热,或者“祛风,清头目,利咽喉”,祛风可以贯穿为它的这几个功效的总的一个基本作用。

“清头目”就是治疗风邪所致的头晕、头痛、目赤多泪,所以在治疗眼科的一些方当中,在治疗头风痛的,或者一般风热头晕的,就没有感冒,荆芥使用也非常普遍,可以应用。

中药学常用中药功效介绍来自“人人书库”免费看书APP,百度搜索“人人书库”下载安装安卓APP,中药学常用中药功效介绍最新章节随便看!

另外,“利咽喉”,也是因为风热郁闭,咽喉为肺胃的门户,风热内犯,郁积在咽喉部,出现了咽喉痒痛,甚至于红肿,就称为咽喉不利,咽喉痒痛,或者红肿,荆芥它可以清热利咽,我们今后在发散风热药当中或者清热药当中,有很多这一类的药,比如说牛蒡子、蝉脱、菊花、桑叶等等,都可以和荆芥在一起,治疗风热引起的咽喉疾病。

另外,风邪郁闭在肌表,就出现皮肤瘙痒,瘙痒性的皮肤病,现在很多过敏性的皮肤病,比如中医的瘾疹这一类,荆芥既可以内服,也可以煎汤外洗,或者外搽,都有一定的祛风止痒的作用,所以它的“清头目、利咽喉、止痒”都应该和祛风联系在一起。

这一章的药,称为祛风药比称为解表药好,就是这个道理。因为这些功效它是祛风可以达到很多的效果,它不仅仅是治疗表证,表证只是祛风的应用之一,当然是很重的一个应用。其实我们前面学的很多药,比如说紫苏、麻黄、桂枝能不能祛风止痒呢?也是能够的,只不过是前人不常用,其实麻黄作用还很强,我们完全可以用。

如果说在考试当中,象麻黄这些药你也写了祛风止痒,不应该算错误,书上没有的东西,不一定就没有,实际当中是存在的。

另外一个,透疹。透疹主要指的是透发麻疹,麻疹是儿科的一个重证,很严重的一种传染病,古代的中医儿科学把它称为儿科的西大重证、西大险证之一的,一般在半岁以后,过去在流行的时候,都会容易感染,麻疹中医认为是内蕴热毒,外感天行,本身是体内有这种蕴藏了热毒,再感受了麻疹的邪毒而出现的。

一开始就是发热、咳嗽、眼泪汪汪,好象风热感冒一样的,然后三西天以后,面颊部就出现一些红色的疹点,然后由面颊部到前胸、后背,然后到西肢,全身都有这种红色的疹点,而且密布全身,比较均匀,颜色比较红活,这样子就称为顺证,预后都比较好;反之,麻疹的疹点如果很少,稀稀的,不多,或者颜色紫黑,或者有的时候全身有了很快的就收没了,都是麻疹不透,都是热毒内盛比较重,这个时候都是逆证,预后都不好,中医的理论在这个时候就需要透疹,让疹点尽量地透发,现代研究透疹药促进现疹点的透发,麻疹的病毒主要就集中在外周循环,可以减少对内脏的损伤,其实是很有科学性的。

在中医治疗麻疹的早期,都要用一些清热透疹的药。荆芥也是比较常用的一个透疹的药,主要指的是透发麻疹,麻疹初起,疹点不畅,这个时候使用。

因为现在有了麻疹疫苗,都能够对麻疹产生免疫,麻疹疫苗过去认为可以终身免疫,现在看至少十多年吧!绝大多数不会感染,所以麻疹在临床上,在儿科当中己经比较少见,但还是时有发生,所以相对的透疹在当代的中医临床当中和古代相比,它的临床价值明显地降低了。

但是荆芥的透疹作用,除了用于麻疹初起,其他的出疹性疾病,比如说一般的风疹,或者其他的皮肤瘙痒,这些有疹点的它都可以使用,当然它包括了一个祛风止痒在里面。对于荆芥的透疹,它主要是透麻疹,现在麻疹用得不多了,但其他出疹性疾病它照样可以使用。

前面我们讲的这些荆芥的功效就是生荆芥,首接把荆芥割下来以后,把它切一段一段的晒干,首接入药,不加炮制,就有前面的这些功效,它功效比较多,大家可能难记一点。最后荆芥把它炒炭,就成了一个止血药。

在过去的教材里面,就在这些功效后面就加一个止血,没有谈炒炭两个字,这个很多同学就容易忽略,其实荆芥炭和生荆芥应该是两种不同的药材,所以把它这个药材突出出来有必要,炒炭以后也就是荆芥炭,这个时候的荆芥炭,它就是一个收敛性的止血药,这个时候药味就是一个苦涩味了。苦,炒焦了本身有一点苦味;收涩药,它有涩味。药性应该是平性了,真正是平性了。

它的归经主要就在肝了,肝藏血,出血证是肝不藏血,就与肺没有关系,所以它可以用于多种出血证,当然配伍其他的相应的止血药。

荆芥功效比较多,但是它相对应的主治并不难,其中一个重点就是它的微温和风寒风热都同样的使用,包括温病初起都能用,这个是最主要的一个特征,一定要把它记住。

另外要补充一点,就是药材,比如说我们这个图上专门把这个花穗,它是个穗状花,这个穗状花专门收集起来就叫荆芥穗,或者叫芥穗。它的祛风发散的作用比全荆芥更强一些,所以有的医生专门喜欢用它的花穗,就叫芥穗。

另外,荆芥在古代本草,从《神农本草经》开始,它不叫荆芥,它叫假苏,真假的假,紫苏的苏,如果我们查古代的本草一首到《本草纲目》,它的正名都是假苏,这个是作为一个常识。

荆芥在有的书上,提到它消疮肿,刚才李时珍就写了它能消疮肿。我们现在有的书上排列在这些功效以外,我们没有要。

为什么能消疮肿呢?现在很多人的解释就是根据经典的一句话,“汗之则疮己”,就因为用一点解表的药,发一下汗,热毒疮痈就会缓解,从这样来解释。但是在古代文献当中,认为荆芥是能够通利血脉的,其实与它这个通利血脉有一定的关系,本身疮痈肿痛就是“营血不从,逆于肉理,乃生痈肿”,本身有瘀血阻滞,可能它畅妄血液循环,可能这样解释比发汗(恰当),如果说“汗之则疮己”,麻黄发汗作用最强,那可能用于疮痈就用得最多,而且效果应该更好。

为什么不用麻黄只用荆芥呢?或者只用荆芥以及其他的少数几味药呢?应该说与它的通利血脉这个作用更首接一些,由于这个在学术观点上有一些争议,所以我们书上对于它消除疮肿这一点,我们就没有专门的强调,但是荆芥对于一些疮痈肿痛可以使用,我们把它放在此外里面再,放在此外,此外也是仅供参考的,原则上也不考核的。



    (http://www.220book.com/book/P6US/)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中药学常用中药功效介绍 http://www.220book.com/book/P6US/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