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薷:为唇形科植物石香薷Mosla ensis Maxim.及江香薷Mosla ensis‘jiangxiangru’的干燥地上部分。生用。
性味归经:辛,微温。归肺、脾、胃经。
主要功效:发汗解表,和中化湿,利水消肿。
临床应用:1.阴暑证。2.水肿、小便不利。
用法用量:煎服,3~10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捣敷。或煎汤含漱。发汗解暑宜水煎凉服,利水消肿须浓煎服或丸服。
使用注意:本品辛温发汗之力较强,表虚有汗或暑热证当忌用。
下面介绍香薷。香薷和生姜一样,也是作为熟悉的药,相对于前面三味掌握的药就要次要一点。香薷和紫苏一样,也是来源于唇形科的一种小的草本植物石香薷的,以它的全草来作为药物使用。
过去本草文献里面使用的香薷,正品是海州香薷,后来经过全国的实地的去调查,实际上全国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普遍使用的都是石香薷,所以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药典就把石香薷作为香薷的正品,我们教材也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就把它的入药的品种也做了相应的改变,和以前的中药书不同的地方就是它的植物来源不一样了,这个加一点说明。
但是石香薷很早以前就也作为香薷的一个品种,香薷有很多品种,唇形科的石香薷是其中之一,现在以它用得最多。
香薷它的功效是三个方面,发散风寒、化湿和中、利水消肿,也就是解表、化湿、利尿三个方面的功效。香薷作为一个发散风寒的药,它作用还是比较强,有的书上也是把它叫做发汗解表,就是服用了以后,常常有比较明显的发汗效果,经常把它作为一个发汗解表药来使用。
在风寒表证当中,应该是也有比较明显的疗效,它可以和其他的发散风寒的药广泛的配伍在一起应用。但是这个药就是它的气味比较浓烈,尤其是作为解表药,在煎煮时间不长的时候,气味非常浓烈,有的人对它这个气味不能适应,反而会引起一些胃脘的不适的症状,比如说恶心的症状。
普通的风寒感冒,香薷是一个有效的药,而且是有相当肯定的疗效,但是实际当中应用并不广泛,没有前面的药那么广泛,就是它的气味有的人不容易接受,有那么一点关系。
在临床上用得最多的是把它的第二个功效结合起来,化湿和中,就是对于湿阻中焦的一种治疗作用。湿阻中焦,我们在《中医诊断学》里面对它的基本症状己经有一个初步的印象,我们今后专门有一章化湿药,那个时候我们再来复习,再来回忆,再详细地介绍化湿这种功效,我们这里初步了解化湿和中就是对湿阻中焦的一种治疗功效。
在夏天人们常常喜欢乘凉,尤其是在古代,炎热的暑热天气,室内又没有空调,一般都喜欢在野外,比如说有的就在野外露宿,很容易在暑热的天感受风寒,很容易出现有风寒外感,加上暑热天,本身自然界的湿气偏重,再加上暑天人们又喜欢生冷,这个时候又容易造成湿阻中焦,在这个季节就外有风寒、内有湿浊中阻的情况同时发生,这个就(是)一般说的暑湿证,阴暑证。
对于这样一个暑湿证,或者阴暑证,香薷能够外散风寒,内化暑湿,或者内化湿浊,湿邪又叫做浊邪,内化湿浊,它能够表里同治,其实也是一个有明显胃肠反应的一种特殊感冒,这个是香薷最佳的主治证,就是外有风寒、内有湿浊这个时候使用。
在暑天这个药就用的非常多,李时珍就是说“香薷乃夏月解表之药,如冬月之用麻黄”。他的意思不是说香薷的发汗作用象麻黄的一样峻猛,不是这个意思,是说它用的最多的季节,冬天外感风寒表实证最多、最常见,麻黄相对的用的最普遍,到了暑天,外有风寒、在“人人书库”APP上可阅读《中药学常用中药功效介绍》无广告的最新更新章节,超一百万书籍全部免费阅读。renrenshuku.com人人书库的全拼.com即可访问APP官网内有水湿的患者,经常出现这种阴暑证,香薷相对用得多。
意思就是说,香薷在暑天应用比较广泛,好像冬天用麻黄比较广泛一样,有一定的季节适用性,应该这样来理解李时珍的这句话,这是它的最大的特征。香薷主要就用于这样一个特殊的证候,它在暑天,有的书上就把香薷认为有解暑的功效。
这个不准确,因为有解暑这个记载,有的人夏天不问寒热,因为暑证本身是热证,香薷是不适合的,而且暑邪容易伤阴,都不适合用香薷,有的人一谈到暑证就用香薷,李时珍就批评这种人,认为是暑天必用之药,无异于痴人前说梦,好象是打糊乱说,是没有正确地掌握香薷的个性特征,所以香薷最大的个性特征就是把两个功效结合起来。它的一个特殊的适应证,就是外有风寒、内有湿浊中阻,或者就叫暑湿证,或者阴暑证。
至于香薷的第二个功效,化湿和中,单独也很少使用。因为化湿和中效果很好的药很多,尤其是和它很类似的,比如说象藿香,它的化湿和中的效果优于香薷,应用更普遍,在这方面香薷就没有什么优势,单纯的湿阻中阻,香薷可以用,但实际上也是用的不多,也就是说对于香薷,第一个功效和第二个功效分开使用的时候,是少数的,不广泛,把两个功效结合起来,就成了它的一大优势,就是它成为一个显著的特征。
香薷的第三个功效,利水消肿,和麻黄的第三个功效一样,它也是用于水肿,但和麻黄有相似之处,又有不同的地方。
相似之处,香薷也可以用于风水证,香薷治疗风水证的机理和麻黄也是一样的,它可以通过发散表邪来解除风水的表证,也有利于发汗,通过肌表,通过通调水道,使水肿可以由汗经过肌肤来排泄一部分,也可以使尿量增加,由膀胱来排出一部分,所以它是一个综合的治疗效应,对于风水证,这一点和麻黄相似,而且可以配伍在一起使用。
不同的是麻黄本身的利尿作用不明显、不强,除了风水以外的水肿,麻黄基本上不用;香薷利尿作用比麻黄明显,就说除了风水以外的其他水肿也可以使用,象我们有的书上谈到的香薷配伍白术,那种薷术丸,就是普通的水肿,甚至是脾虚的水肿,用白术来补气健脾,脾虚水湿泛滥它也能用,就说它在治疗水肿方面,它范围比麻黄要广一些,这个大家也作个常识性的了解。
对于香薷这个药,在用法当中有一个特殊的地方,就是说根据前人的经验,香薷如果是用它的第一个功效,发散风寒一般用量小一点,煎煮的时间短一点,因为量大了,气味更加浓烈,或者作用也是比较强。
煎煮的时间为什么短一点呢?就是可能是为了保持它的有效成分,它作为一个解表药,不宜久煎。但是作为利水退肿,一般就相反,用量要大一点,煎煮的时间要长一点。
为什么有这样的用法要求?现在总体来讲还不清楚,但是估计可能与这种原因有关,就是说它发散风寒和利水消肿的有效成分是不同的类型,解表主要可能是用的芳香性的挥发性成分,所以它不能久煎,这一类的成分很容易溶出,用小的一点量它就能够达到治疗外感的目的,而利水消肿的成分可能是溶出比较缓慢,它不需要芳香性的挥发部分,尤其是普通的没有表证的不是风水的水肿,久煎以后,能够利尿的成分才能溶出,而且可能要量比较大,才能够达到利尿消肿的目的。
这是一种分析、一种推测,当然最后能不能找到相关的物质基础和它的那个药效学的基础,这个是《中药化学》或者《中药药理学》的一个研究任务。历代有这样的经验,在临床上可以供使用香薷的时候参考。就是作为解表药用的时候,量小一点,煎煮的时间短一点;作为利尿的时候,量大一点,煎的时间长一点,而且一般还要晾凉了以后服,因为热的时候气味更加浓烈,更容易造成恶心呕吐。这是关于香薷,就作这样的一些简单的了解。
(http://www.220book.com/book/P6US/)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