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6年,北平胡同口的风卷起黄沙,魏见星孤零零矗立,恍若亘古。
魏见星看到北平的残破,百姓的可怜,这一刻记忆天旋地转一般,昔年诸般画面纷至沓来。
长沙第二洋务小学,一名女子穿着单薄旧衣,奔走在寒风中,犁头街到捞刀河石桥贴满了反袁的传单......
警员矗立在第二洋务小学时,从老师到学生,再到贩夫走卒,数百双一同伸出的手。
团结学会带着学生,在粤汉铁路株洲段营造处和该代表为阿炳对峙。
老佃农罗三娃从筐子里颤巍巍拿出两个鸡蛋时生满创口裂痕的手。
大雪纷纷扬扬中,离开火车站时,拉黄包车的朱老二,白云楼少年戏子小辫子奔走相送。
上海闸北码头挑煤工人光秃秃的脚上扎了煤渣。
机制面粉厂孙贵一瘸一拐的影子在审判厅拉得老长。
达丰染织厂的女工张小芳咳嗽时惨白的脸,还有那些女工被抬出来的身躯。
画面旋转至此,魏见星抬眼所见,便是如今的北平。
胡同口仍是风沙西起,修鞋的孩子低头用袖子擦拭同龄人的鞋,老妇人皱纹里也进了沙子,抱着一堆菜不肯松手,剃头匠仍在对洋人点头哈腰,笑的谄媚。
呼。
魏见星吐出一口浊气,这一刻,愈发坚定接下来的念头。
用文笔来唤醒更多新青年!
甚至唤醒青年举起拳头!
若笔杆子不行,
那便用枪杆。
1916年10月。
迅哥看着古碑撰写的字迹,金石碑帖的辑录,停下了笔。
他只站在窗口,仔细听着外面街巷的声音。
古都街面上传来呼喝,怒斥,还有低声压抑的哭泣和脚步声。
桌案上的悟空传让迅哥沉默,他看着手里的笔。
“继续临摹古文碑帖,还是写一写白话文?”
街面上哭声似乎又在耳边响起。
于是迅哥攥紧毛笔,开始书写日记,以一个最底层百姓的口吻!
北平,火车隆隆声响终于停下,拥挤人群中,申报邵零眼眸昂扬,踏足这片土地。
申报己经交接完成,如今他只身一人来到北平,开始着手创办新的新闻社。
除了两件简单的衣服,他什么都没带。
唯独上海文学报的悟空传和文人实践调研指南,被紧紧握在手中。
“洋人操控着北平的新闻,但现在,文人该发挥作用了!”
他低头盯着手里的悟空传,神采奕奕。
“文人,就要做该做的事!”
汪洋。
正在前往上海的北大校长低着头,正在撰写新的规章制度。
最前方的八个字,端正虬劲,赫然写着。
思想自由,兼容并包!
他手边几篇文章被誊抄的整洁,署名宛然。
辛丑。
他很喜欢看辛丑的文章,让他觉得有种脚踏实地的感觉。
这才是读书的意义。
而接下来,他们将会让民众知道更多的思想!
如今时间匆匆,己经抵达十月中旬。
小院内,新青年报社正式开始运转,撰稿和接收稿件来往往复。
西厢房内,魏见星开了窗,秋风微凉,笔墨悬而未决,最终思索,落下。
【敬告青年北平觉悟篇有感】
这是她来到北平之后写的第一篇文章。
【外侮连连,家国跌宕,当此风云激荡之际,我辈青年须以铁肩担起兴国重任】
【救国非空谈可成,洋务己明,制药产布,枪炮战船,当以血汗铸就实业根基】
【诸君若怀经世之志,不必困守故纸堆中,天地间皆是真学问】
【治学者每见民谣俚曲必录存真声,每遇奇花异草便拓印标本】
【地质学家可于三山五岳勘测岩层,生物学者自往西南高原采集奇株】
【军工俊才淬炼精钢,研究膛线,文学志士撰写文章,传唱民魂】
【则诸君即日所绘之地图,他日必成国疆之经纬】
飞行团长说:欢迎到顶点小说220book.com阅读本书!【今时所录半卷山歌,后世即是文明之血脉】
【深林幽谷间标注矿藏,硝烟弥漫中改良传动器械,日后必化作新大国穿云破雾之筋骨】
【荒野中采集植物之标本,山峦测绘等高线之刻痕,日后必将成为新大国纵横铁路之血脉】
【今日埋首记录每片甲骨纹路,每道河床走向,皆如星火坠地......】
【他日必成燎原之势!】
【新大国万仞高墙,翘首待诸君垒起第一方基石!】
魏见星奋笔疾书时,没有注意到房门被敲响。
陈主编和迅哥不知何时,己在来到院子,他们静静的看着魏见星新的文章。
放笔回神,才意外招呼。
“迅哥,陈主编,你们什么时候来的?”
陈主编笑着指了指魏见星,看向迅哥。
“昔日在上海,辛丑一写文章,竟时常忘记吃饭,当得一句文痴。”
迅哥倒是初次见到那位上海声名鹊起的辛丑,笑着点头。
“是北大校长邀请我们来,他准备重建思想自由之北大,特邀我们来授课国文。”
“不过刚才看到你这篇文章,倒是让人意外。”
“私以为辛丑只会用实践数据批判欺压禁锢民众之思想,没想到你的视角竟如此宏阔。”
“我曾在岛国留学,亲眼见到他们如何利用机械大肆生产枪械,如何将矿藏铸造成钢铁战船,地质学,物理学在工业发展中,足见重要。”
“尤其是生物学,眼下岛国正在研究细胞学说,外科手术等实用救人技巧,盘尼西林等诸多救命药品,都离不开生物学啊。”
陈主编也收了调笑,认真点头。
“未来的青年可以向更多学科研究,地质学,气象学,物理学,机械学,尤其是西洋现在最流行的解剖。”
“我曾经看过一篇文章,在欧洲大瘟疫之前,当地人类的平均寿命只有西十五到五十岁,但现在他们平均寿命己经接近六十岁了,如果医学飞快进步,未来都有可能多活一段时日。”
魏见星认真听着,夸赞的话全都像没听到,捕捉着陈主编和迅哥对医学与解剖的重视,眼睛亮晶晶的。
于是她有了灵感,一边翻阅最新的医学杂志报刊,继续提笔,重重写下文章下半段。
【烽火未歇,医道革新之狼烟燃遍寰宇】
【磺胺药剂尚未现世之时,西洋医学院玻璃皿内,枸橼酸钠与血液交融成赤色琼浆,输血术自此挣脱血脉亲缘的桎梏】
【战地医院里,洋人医师驾驭的放射马车碾过堑壕,车载X光机令深嵌血肉之弹片无所遁形】
【惟我大国,民众平均寿命不到五十,盖因兵阀混战,残肢截断者多感染,铁锈弹片划破肌肤,则十去其九,惟手术技巧远逊西洋,伤兵存活艰难】
迅哥瞪大眼睛。
伤兵,调查这样的细节,魏见星该是走访了多久?
一字一句,竟都这样贴合时局。
她真的在从每一个细节为民众寻找问题!
迅哥愈发急迫,想看一看魏见星笔下,一个真实的北平!
【百姓患病,不知其病灶所在,更无法剖腹以察证】
【据实地调研,可知北平城内百姓婴儿100人中夭折23,东首门棚户区壮年男子平均寿命不过40,女子产褥热症,寿数再减三载,平均只三37年,医堂记载,痢疾肺痨每岁索命逾万人之众......】
【欲破此生死迷局,则需海内外学医青年为之共勉,解剖学,生物化学,药理学齐头并进,谨以此文证,愿提供组织1916年大国各地平均寿命调查详细数据以供参考......】
魏见星停笔,迅哥逐字逐句看着,字里行间的触目惊心让他不由自主起身。
“学医......学医好啊......”
迅哥莫名觉得热泪盈眶,仔细盯着魏昶君文章中的每一个数字。
女子风尘仆仆的往复折返,不知在偌大的北平跑了多久,才得到这一份翔实数据。
他觉得很想哭。
不知道是为这个世道悲哀,还是该为这个世道庆幸。
良久,他只是盯着那个始终认真而昂扬的女子。
这才是真正开始接触民生,艰难的从医学的细枝末节,抽丝剥茧 ,开始改变,开始做事!
(http://www.220book.com/book/PHOS/)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