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章:暴雨
老周蹲在城西小学工地角落,手里的取样铲猛地插进砂堆。砂粒在指缝间簌簌滑落,他舔了舔发咸的指尖,后颈瞬间绷紧——这是海砂特有的咸涩。手电筒光柱扫过堆料场,三十吨砂石在月光下泛着诡异的青灰色。
“老周,冯总让你去办公室。”保安叼着烟晃过来,腰间钥匙串叮当作响。老周攥紧取样袋,塑料袋上的“冯氏建筑”logo被汗浸得发皱。他知道女儿小娟在夜总会的照片就锁在冯权的抽屉里,那张穿着亮片裙的背影照,像根刺扎在他喉咙里。
冯权办公室的吊扇吱呀转着,扇叶上粘着蚊尸。老周盯着桌上那摞检测报告,275号水泥的检测数据被圆珠笔粗暴地改成425号,墨迹还没干透。
“这砂子…是海砂。”老周嗓子发干。
冯权冷笑一声拉开抽屉,金项链在红色丝绒盒里闪着光:“你闺女在‘金孔雀’一晚上能挣三百,不比你强?”他甩出张照片,小娟正给客人点烟,手指上的创可贴刺得老周眼疼。
窗外雷声炸响,冯权把项链盒推过去:“混凝土垫层再减五公分,够你闺女赎身。”
赵铁柱的军靴碾过旧改工地的泥坑,手电筒光照出排水渠里诡异的灰白色渣土。翠花用铁锨挑起一坨粉煤灰:“冯权的人趁夜倒的,说是‘免费填料’。”
气压计在裤兜里剧烈震动,赵铁柱抬头望天——积雨云低得压人。远处江边,水文员小王正冒雨测流速,军用雨衣被风吹得鼓成帆。
“赵哥!上游水库水位超警戒线1.2米了!”小王扯着嗓子喊,声音淹没在雷声里。他手里1985年产的流速仪指针疯狂摆动,像匹脱缰的马。
旧改工地的探照灯突然全亮,二十个退伍兵从棚户区各个角落钻出来。老班长王大庆抱着1982年抗洪用的铜哨,脖子上的伤疤在闪电下泛红:“铁柱,要扒房梁加固堤坝不?”
赵铁柱的跛脚踩上砂袋,缺指的左手展开泛黄的《长江支流防洪图》:“二排去钢厂搬废钢轨,三排带麻袋装砂!翠花,把咱的425号水泥全启封!”
暴雨砸在彩钢板上,盖住了冯权工地的混凝土搅拌声。新城小学的旗杆在风中弯成弓,国旗早被撕成碎条,却没人敢去降旗。
暴雨在子夜时分突破400毫米日降水量,冯权搂着姘头在卡拉OK唱《心太软》,包间电视里正播《抗洪特别报道》。赵铁柱的民兵连在探照灯下垒起最后一道防浪墙,425号水泥在雨中急速凝固,像块砸进时代的铁砧。
冯权捏着两份截然不同的检测报告,嘴角勾起冷笑。办公室的吊扇把油墨味搅得满屋都是,窗台上摆着三组水泥试块——左边是送检的真货,右边是工地的假货,中间那组涂了早强剂的"魔术块"正泛着不自然的青光。
"李站长,您看这28天强度..."冯权用金表链敲了敲"合格"印章。李有财扶了扶滑到鼻尖的老花镜,镜片后的目光躲闪:"42.5兆帕,符合425号标准。"——其实试块在压力机下撑到32兆帕就碎了,但冯权的姘头早把压力表调慢了15%。
窗外,冯权的司机正把真试块扔进碎砖机。破碎声混着雷声,像有把钝刀在刮铁皮。
老周蹲在钢筋堆旁,游标卡尺的尖头刺破黎明。设计图纸上明晃晃的Φ12螺纹钢,实际测量只有Φ9.7mm。他蘸着机油在钢筋上画记号,却发现冯权的人连夜用砂轮打磨了螺纹——原本1.5mm的肋高被磨成0.8mm,像被剃秃的刺猬。
"老周师傅,这批钢筋合格吧?"冯权的马仔递过红包,信封里露出女儿夜总会的工牌。老周的手抖得握不住卡尺,水泥地上洇开一滩水渍——不知是汗还是雨。
翠花在旧改工地支起简易化验台。搪瓷缸里泡着从冯权工地偷来的砂样,1983年产的比重计在盐水里浮沉。"氯离子0.13%!"她对着《施工规范》惊呼。赵铁柱抓起海砂对着太阳,晶亮的盐粒折射出七彩光:"这是要拿娃娃们的命换钱!"
王大庆带人截住冯权的运砂船,船舱底还粘着没冲净的海蛎壳。船老大跪在甲板上求饶:"冯总说掺三成海砂看不出来..."
质监站的吉普车刚进冯权工地,喇叭就放起《好日子》。李有财的皮鞋刻意踩在预制好的"合格区",手里的回弹仪在梁柱上弹出悦耳的"哒哒"声——其实探头早被换成橡胶头,数值显示器连着冯权口袋里的遥控器。
与此同时,赵铁柱正带着真正的回弹仪突击自检。军用工具箱里摆着:
1. 1979年配发的碳化深度测定仪,针头磨得发亮
2. 自制的钢筋扫描仪(用探雷器改造)
3. 《GB175-92硅酸盐水泥标准》手抄本,边角卷着毛边
当赵铁柱的探雷器在城西小学墙体发出刺耳鸣叫时,冯权正举着香槟庆祝"优质工程"授牌。探雷器显示屏上,钢筋间距从设计的15cm变成28cm,像张咧开的血盆大口。
暴雨在混凝土初凝时倾盆而至,425号水泥在旧改工地筑起铜墙铁壁,冯权的"优质工程"却在第一道闪电中露出骨子里的败絮。当李有财看着洪水冲垮自己签字的验收报告时,那些晕开的"合格"二字,终于成了浸血的墓志铭。
(http://www.220book.com/book/PILV/)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