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048 汉哀帝–刘欣(一)

小说: 汉朝秘史   作者:我有钱我有颜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汉朝秘史 http://www.220book.com/book/R557/ 章节无错乱精修!
 

绥和二年的未央宫弥漫着压抑的气息,汉成帝暴崩的消息如惊雷炸响。

年仅十九岁的刘欣跪在灵前,望着太皇太后王政君鬓角的白发,指尖攥紧孝袍。"哀家亲自择你为嗣,莫负先帝遗愿。”

在昏暗的角落里,王莽凝视着自己那身玄色的广袖长袍,仿佛在沉思着什么。他的声音低沉却又透露出一种不寒而栗的威严:“此子如今羽翼尚未,就让我们暂且看看他究竟能够掀起多大的风浪吧。”

站在王莽身旁的王商,轻轻抚摸着自己的胡须,嘴角泛起一抹冷笑。他的话语中充满了嘲讽和不屑:“定陶王府那帮人,还真以为自己攀上了高枝呢!却不知道这未央宫的每一块砖头,都浸透了我们王氏家族的鲜血啊。”

御史台中丞躲在廊柱后奋笔疾书,火漆印尚未冷却,灞桥驿站的快马己扬起尘土。傅太后的密探正将王氏谋逆之词送往定陶旧部。

长安西市酒肆里,掌柜擦拭着酒坛,压低声音对熟客道:"听说王氏在河东私铸五铢钱,这可是要改朝换代的架势呀!”

长安城外,老农们望着突然翻倍的田赋单,对着土地庙神像哭诉:"老天爷,这日子没法过了!"

城西的寡妇王婆抱着饿死的孙子,在县衙门前哭嚎,却被衙役用棍棒驱赶,"新帝登基,休得在此闹事!"

三月后的椒房殿,傅太后将鎏金铜镜砸得粉碎:"王政君居然想把王氏女塞给哀家儿子当皇后?做梦!”

她猩红的指甲划过侍女捧来的婚帖,"去传旨,召孔乡侯傅晏之女入宫!”

而此刻的长乐宫,王政君把玩着传国玉玺,对王莽冷笑道:"傅老太婆要立自己的孙女?告诉光禄大夫刘歆,让他明日早朝引《春秋》之礼,弹劾傅氏以私乱公。”

大婚当日,未央宫张灯结彩,长安百姓挤在宫墙外围观,孩童们模仿着侍卫的盔甲动作嬉闹。

卖炊饼的老汉却摇头叹息:"宫里头闹得欢,咱们的粮袋子可越来越瘪了。”

夜间,醉汉在街头叫嚷:"听说傅家小姐入门要踏碎三担金箔铺路,够咱们吃十年饭了!”

次日早朝,尚书省值事官捧着加急奏疏候在丹墀下,听见殿内传来激烈争吵。太仆寺丞对谒者令耳语:"昨夜御史台突然查抄了三个郎官的宅邸,说是私通傅氏,可谁不知那三人都是王氏安插的钉子?”

谒者令苦笑:"新帝想洗牌,王氏怎会坐以待毙?听说光禄勋府正连夜誊抄百官往来书信。”

此时,尚书台侍郎正将傅太后的日常开销账单替换成十倍虚数,每改一处数字,便往袖中塞入一枚王氏暗桩递来的玉珏。

与此同时,长安东市的肉铺前,屠夫一边剁肉一边对顾客说:"今早进货,税钱又涨了三成,八成是宫里那帮贵人斗法闹的!”

街角布庄,老板娘偷偷将织有王氏标记的绸缎染成素色,"傅家的人说了,见到王家的货就烧,咱们小生意人……得罪不起啊。”

初登大宝的汉哀帝在宣室殿摔碎竹简,惊飞檐下寒鸦。"王氏把持朝政十余年,朕若再不出手,这江山还是刘氏的吗?”

大司马师丹抚须长叹:"陛下可知,王凤当年毒杀王章时,连京兆尹夫人都被剜去双目?那尚书台的铜壶滴漏,至今还渗着冤魂的血。”

傅太后突然拄着镶玉手杖撞开殿门,三十死士甲胄寒光映着烛火:"王政君的老狗们,也敢在哀家儿子面前吠叫?”

师丹伏地叩首,白发扫过青砖:"老臣恳请太后三思,王氏经营数十载,树倒猢狲未必散!”

汉哀帝望着傅太后带来的死士,心中一凛,却强自镇定。“祖母,此事还需从长计议。”他看向师丹,“卿所言极是,王氏势力盘根错节,不可贸然行事。”

傅太后冷哼一声,“哀家等不了,若再犹豫,这皇位迟早被王氏夺走。”

退朝后,未央宫南阙下,谒者传旨召见京兆尹。后者上车前,悄悄将一袋金饼塞进谒者袖中:"傅大司马交待的事……今晚必定办妥。”

而在御史台,中丞正将收集来的密报分类归档,其中一份标着"王氏私兵布防图"的竹简,被他偷偷换成了空白简牍,那是收受傅氏千金后的投名状。

丞相府西阁内,朱博与九卿传阅密报。廷尉展开洛阳令的密函:"王氏坞堡暗藏三万甲胄,还有……傅氏在函谷关私设关卡,截留商税。”

大司农捶案怒吼:"这两家倒好,一个囤兵器,一个吞财赋!”

朱博将竹简狠狠拍在案上:"明日早朝,让孔光弹劾傅喜时,把私通南匈奴的伪证呈上。王氏那边,就说他们与游侠豪强勾结谋反。”

当夜,王氏暗桩混入傅氏家仆队伍,将写有"谋反计划"的帛书塞进傅喜书房暗格,同时在南匈奴使者驻地附近故意遗落刻有傅氏徽记的箭矢。

御史大夫府书房,丁明对着烛火反复查看弹劾奏章,将"证据确凿"西字改为"事出有因"。他的书房暗格里,还藏着王氏送来的西域明珠。但王氏早通过眼线得知此事,故意让另一批密探散播"丁明收受傅氏贿赂篡改奏章"的谣言,激化傅、丁两家矛盾。

汉哀帝决意打破王氏垄断,下诏明言"外戚不得典机枢",却见傅太后堂弟傅喜、丁太后兄长丁明转眼就占据大司马、卫尉要职。

早朝时,尚书令手捧文书,面色凝重地走上前来,将文书呈递给皇帝:“启禀陛下,据微臣调查,三辅地区的赋税竟然有七成流入了傅氏和丁氏的私库之中。”

汉哀帝闻言,脸色瞬间变得阴沉至极,厉声道:“朕命你整顿财政,为何至今毫无成效?”

傅喜心中一惊,辩解道:“陛下,汉朝秘史来自“人人书库”免费看书APP,百度搜索“人人书库”下载安装安卓APP,汉朝秘史最新章节随便看!此事并非微臣不力。实在是王氏旧部在暗中百般阻挠,致使微臣难以施展拳脚啊。”

长安的私塾里,先生摇头对学生道:"新令虽好,可惜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啊。”

城郊,百姓们发现新修的水渠突然断了水,原来负责水利的官员是傅氏亲信,将水源引去了自家农庄。

而在尚书台,尚书仆射正将各地奏报中关于傅氏的贪腐内容一一删改,每删去一处,便在王氏的密账上画下一道红痕。

此时,傅氏买通宫中乐师,在未央宫宴会上演奏暗含讽刺王氏专权的古曲,王氏则立即安排门客上书弹劾乐师"意图惑乱圣听",借此打压傅氏在宫廷的话语权。

为重塑朝纲,汉哀帝推行官制改革。他在白虎观召集儒生,展开激烈辩论:"朕欲明确三公职责,丞相主政、大司马掌兵、御史大夫纠察,诸位以为如何?”

博士弟子鲍宣高声进谏:"若不根治贪腐,再精妙的制度也是虚设!”

散会后,太学博士们围聚议论。年轻的五经博士说道:"听说新任命的司寇张敞,正被人用美人计拉拢,王氏和傅氏都想把他变成自己的刀。”

长安街头,卖草鞋的老汉听了这话首叹气:"当官的争来斗去,苦的还不是咱们平头百姓。"

在洛阳,新任司隶校尉刚要彻查当地豪强,便收到恐吓信,信里夹着他妻儿的头发。

而在朝堂之上,每次议事时,傅氏党羽总会在王氏发言时故意咳嗽、跺脚,打断对方陈述;王氏则安排言官在傅氏提出新政时,引经据典逐条反驳,双方你来我往,将朝堂变成了攻讦的战场。

王氏更暗中指使商人囤积粮食,待傅氏主持救灾时,再突然抛售引发粮价暴跌,让傅氏因救灾不力遭百姓怨怼,同时伪造傅氏与粮商勾结的账本,坐实其贪腐罪名。

废除任子令的诏书引发轩然大波。太学门前,寒门学子欢呼雀跃,却见廷尉府衙役抬出十余具尸体:"这些人伪造举荐文书,妄图蒙混过关。”实则这些皆是真正的寒门俊杰,被王氏党羽暗中杀害。

更讽刺的是,诽谤诋欺法虽废,谏议大夫鲍宣上书弹劾傅、丁时,却被冠以"妖言惑众"之罪下狱。

狱卒往他口中塞布条时冷笑:"皇上说了,有些话……听了会脏耳朵。”

长安的市井间,百姓们私下议论:"鲍大人敢说话,却被关了进去,这世道还有说理的地方吗?”

鲍宣的妻子带着幼子在宫门外跪了三天三夜,却被侍卫强行拖走,幼子的哭喊声回荡在长安街头。

而在廷尉府,典狱长将鲍宣的供词篡改后,连夜送往傅氏宅邸,回程时顺道取走了承诺的千亩田契文书。

王氏得知后,立即安排死士伪装成傅氏家奴,在鲍宣妻子归家途中将其掳走,留下带傅氏标记的凶刀,激化汉哀帝与傅氏的矛盾。

当汉哀帝宣布增加低秩官吏俸禄,长安街头的亭长们举着新俸簿苦笑:"涨了三成月钱,可太守说要统一调配,到手反而少了半石米。”

尚书台内,丞相朱博望着那堆积如山的奏报,心中不禁涌起一股无奈和哀叹。他眉头紧皱,对着身边的属官们叹息道:“看看这些奏报,各地虚报政绩,简首是泛滥成灾啊!就连那些小小的教谕、啬夫,都被吹嘘成了廉洁楷模,这吏治整顿,不过是一场闹剧罢了。”

与此同时,在各郡县的乡间,农民们正默默地承受着沉重的税赋压力。他们辛勤劳作,却发现自己的生活并没有因为官员们所谓的廉洁而有所改善。看着那依旧沉甸甸的税赋,农民们无奈地摇摇头,叹息道:“当官的俸禄涨了,可咱们的日子却更苦了。”

在南阳郡,县令为了讨好上司,强行将百姓的良田划为官田,百姓反抗,他竟下令放火烧村,二十余户人家化为灰烬。

而在朝堂上,每次讨论财政拨款时,傅氏掌管的少府与王氏把持的大司农总会为了各自势力的利益争执不下,明明是救灾款项,最终却变成了双方讨价还价的筹码。

王氏还提前在各郡安插亲信,当傅氏派人核查灾情时,这些亲信便伪造受灾数据,将本应拨给傅氏辖区的钱粮截流,同时散布"傅氏故意夸大灾情中饱私囊"的谣言。

尊号之争爆发那日,椒房殿内玉簪碎裂声刺耳。"哀家养你,如今连个太后尊号都求不得?师丹那老儿,天天拿礼制压人,当哀家不知道他收了王家千金?”

汉哀帝说道:"明日就尊父皇为恭皇!”

当夜,未央宫的角楼突然燃起大火。救火的宦官们慌乱中撞倒药柜,汉哀帝每日服用的汤药洒了满地。

太医院院正望着药渣:"这……这分明是西域的曼陀罗!”话音未落,一柄匕首刺穿他后心,黑暗中传来冷笑:"死人不会说话,但活人……可以指认傅氏投毒。”

长安城中谣言西起,有人说看到傅氏的人在宫墙外鬼鬼祟祟,也有人说王氏要趁机夺权。

在民间,有道士自称能预知未来,说"双凤相争,龙气将尽",很快被官府以妖言惑众抓走,实则他背后是王氏在推波助澜。

而在朝堂,王氏党羽连夜串联三十位列侯,联名上书弹劾傅氏意图谋反;傅氏则安排亲信在朝堂上哭诉汉哀帝被王氏蒙蔽,双方剑拔弩张,满朝文武站队选边,连掌管礼仪的太常寺官员,都在为各自靠山暗中修改祭祀规格。

王氏更买通宫中巫祝,在太皇太后耳边进谗,称傅氏祭祀时诅咒刘氏宗庙,彻底激化两派矛盾。

此时的尚书台,尚书仆射正连夜修改诏书模板,烛火下,三套继位方案的关键处都盖着半枚残缺的虎符印。他望着窗外的火光喃喃:"无论谁赢,咱们这些刀笔吏……不过是权贵手中的竹简罢了。”

而在千里之外的村落,百姓们围坐在篝火旁,听着过往商客讲述长安的乱象,有人黯然道:"管他谁当皇帝,能让咱们吃饱饭,才是真的好皇帝啊!”



    (http://www.220book.com/book/R557/)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汉朝秘史 http://www.220book.com/book/R557/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