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三十二章 工分流转:货币雏形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黑石纪元:我的科技种田日志 http://www.220book.com/book/R64S/ 章节无错乱精修!
 

随着黑石镇规模的急剧膨胀、产业的多元化(农业、工坊、建设)以及人口的激增,原始的“以物易物”交易模式,终于走到了崩溃的边缘。矛盾在新建成的、由孙巧娘负责管理的“综合供销社”里集中爆发了。

供销社设在原仓库旁新建的一排砖房里,是林默推行“计划分配”向“有限市场”过渡的试点。这里集中出售镇内生产的各种物资:粮食(土豆、粟米)、布匹(粗麻布、新出的“黑石布”)、铁器(农具、工具)、肥皂、盐(用兽皮和布匹从行商处换购)等。初衷是方便镇民,用劳动所得工分兑换所需。

然而,混乱几乎从开业第一天就开始了。

“我要换三斤粟米!这是我的工分牌!” 一个木匠举着自己的小木牌(刻着姓名和累积工分数)。

“我要换把新锄头!工分牌在这!” 一个农民挤上前。

“等等!我先来的!我要扯三尺布给娃做衣裳!” 一个妇女焦急地喊着。

柜台后,负责兑换的吴明远手下几个年轻办事员满头大汗,手忙脚乱。他们要核对工分牌上的记录(与吴明远掌管的工分总账核对需要时间),要评估不同物品的价值(锄头和布匹如何换算?),还要应对不断插队和催促的人群。效率极其低下,队伍排成了长龙,抱怨声西起。

更麻烦的是价值争议。

“什么?!一把锄头要五十工分?我辛辛苦苦干十天活才攒了六十工分!” 一个刚领到新农具定价的农民跳了起来,“这锄头是铁打的又不是金子打的!”

“就是!这黑石布一尺要十五工分?我纺三天线才挣三十工分!” 一个纺织女工也不满。

“粮食呢?土豆怎么算?粟米怎么算?不同地块收的粮都一样价吗?” 有人提出更复杂的疑问。

负责定价的孙巧娘和几个工坊管事也被拉来,吵得面红耳赤。不同工种、不同项目的工分获取难度不同,不同物品的生产成本、稀缺程度也不同,如何建立一个相对公平的兑换体系?吴明远捧着厚厚的工分账册,看着眼前混乱的局面,感觉头都要炸了。

林默的决断

混乱持续了几天,严重影响了生产效率和镇民情绪。林默意识到,必须进行货币改革了!他召集核心成员紧急议事。

“不能再这样下去了!” 林默斩钉截铁,“工分记录劳动价值,是根本!但首接用它兑换千差万别的物资,效率太低,矛盾太多!必须引入一种‘中间物’——工分票!”

他拿出早己准备好的方案:由吴明远主管的“镇务司”统一印制、发行纸质“工分票”。票面设计简单防伪(复杂花纹、特殊印章),标注固定面额(如1分、5分、10分、50分)。工分票本身没有价值,它代表的是持有者在镇务司账册上对应的、尚未兑换的工分额度。

“具体操作:”

兑换: 镇民凭工分牌,随时可到镇务司将账面上的工分,按1:1比例兑换成等额的工分票。

交易: 在供销社(未来扩展到所有镇内交易),买卖双方只需使用工分票支付即可,无需再核对总账。供销社明码标价(如:粟米1斤=2分工分票,新锄头1把=50分工分票)。

回收: 供销社收到的工分票,定期交回镇务司核销,同时获得相应的物资调拨额度。

定价权: 成立由林默、吴明远、孙巧娘(代表轻工)、沈墨竹(代表重工)、赵大山(代表农业)、陈老蔫(代表建设)、王石头(代表军需)组成的“物价评议会”。定期根据生产成本、供需关系、战略重要性,共同议定主要物资的工分票价格,并在供销社挂牌公示。

“好处显而易见!” 林默解释,“交易速度大大加快!价值衡量有了统一标准(工分票)!镇务司通过回收工分票,也能更清晰掌握物资流动情况!更重要的是,” 他目光扫过众人,“这为将来可能的外部贸易,奠定了基础!”

初试啼声与暗流

方案迅速推行。吴明远带着人日夜赶工,用相对厚实的麻纸、复杂的雕版花纹(陈老蔫雕刻)和特制的朱砂印泥(柱子用矿物调配),印制出了第一批工分票。镇务司开设专门窗口,为镇民办理工分兑换工分票的业务。

供销社焕然一新。所有物品下方都挂上了醒目的木牌,标明“工分票”价格。混乱的长队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相对有序的选购和支付。

“三斤粟米,六分工分票,给您!”

“这把锄头,五十工分票!拿好!”

交易变得清晰、快捷。镇民们新奇地使用着花花绿绿的纸片,虽然还有些不习惯,但效率的提升是实实在在感受到的。孙巧娘看着供销社内顺畅的交易场景,终于松了口气。

然而,新的问题也随之浮现。

信任危机: 一些思想保守的老农,拿着工分票左看右看,嘀咕着:“这纸片片…真能当粮食用?万一…万一镇务司不认了咋办?” 他们更倾向于把工分票立刻换成粮食或铁器囤在家里。

伪造风险: 工分票的防伪主要靠花纹和印章,技术含量不高。吴明远己经听说有手巧的混混在私下研究仿制。

黑市萌芽: 由于不同工种的工分获取难易度在票面上无法体现(都是1:1兑换),一些在危险或繁重岗位(如矿工、烧炭工)的镇民,开始私下将自己“挣工分容易”的工分票,以略低于官价的比例兑换给那些“挣工分难”但急需粮食的人(如新来的流民)。原始的“黑市汇率”悄然出现。

吴明远深知这些问题的严重性。他一方面加强宣传,强调工分票的信用由整个黑石镇背书;一方面着手研究更复杂的防伪措施(如添加特殊纤维、水印);同时开始考虑,未来是否要根据工种、项目对工分获取效率进行更精细的区分,以平衡内部价值。

工分票的流转,如同给黑石镇的经济血液注入了新的活力,但也带来了更复杂的金融管理挑战。吴明远坐在堆积如山的账册和成捆的工分票前,推了推鼻梁上并不存在的眼镜(习惯动作),感到自己这个昔日的落魄秀才,正被卷入一场前所未有的、关乎整个镇子经济运行的风暴中心。



    (http://www.220book.com/book/R64S/)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黑石纪元:我的科技种田日志 http://www.220book.com/book/R64S/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