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103章 冬藏蓄力,万象更新

小说: 东汉异世录   作者:地图好陌生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东汉异世录 http://www.220book.com/book/R8IT/ 章节无错乱精修!
 在“人人书库”APP上可阅读《东汉异世录》无广告的最新更新章节,超一百万书籍全部免费阅读。renrenshuku.com人人书库的全拼.com即可访问APP官网

第一百零三章 冬藏蓄力,万象更新

开元三年十一月上旬,中原大地迎来了入冬后的第一场轻霜。洛阳城外的农田里,农户们正忙着给冬小麦盖“草木灰防寒层”——这是农科院新推广的技术,用草木灰混合秸秆铺在麦苗上,既能保温,又能肥田。陈远踩着薄霜来到田间,看着王老汉指挥家人干活,动作比去年熟练了不少。

“陛下,按农博士说的,这防寒层盖厚点,来年开春麦苗准能长得壮。”王老汉拍着手上的灰,指着远处的“新式水车”,“那水车也检修好了,加了保暖的棉套,开春化冻就能用,比去年省了不少修修补补的功夫。”

陈远蹲下身,拨开草木灰查看麦苗,见幼苗根系扎实,叶片虽沾了霜却没冻伤,满意地点头:“告诉乡亲们,冬藏不仅是藏粮食,更是藏力气、藏技术。把农具保养好,把种子选好,开春才能抢农时。”他让人把农科院培育的“抗寒麦种”分发给农户,“这种子能多扛两度低温,明年试试,收成肯定更好。”

午后的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在洛阳的“农具修缮工坊”里,照得工坊内一片明亮。工坊里,铁匠们挥舞着铁锤,叮叮当当地敲打着犁铧,火星西溅;木匠们则细心地给水车轴上涂抹着桐油,让它们变得光滑耐用;石匠们则专注地打磨着碾盘,使其表面更加平整。

不仅大人们在忙碌,就连孩子们也跑来帮忙。他们欢快地穿梭在工坊里,帮忙递工具、搬运材料,为大人们分担一些工作。工坊里充满了欢声笑语,大家都齐心协力,为了修好这些农具而努力。

工坊掌柜站在一旁,手中拿着一本厚厚的“农具登记簿”。这本登记簿详细记录了各村送来的农具数量和损坏情况。掌柜根据这些信息,按照“先急后缓”的原则安排修缮工作,确保那些急需使用的农具能够优先得到修理。

当一件农具修缮完成后,掌柜会在登记簿上做好标记,并安排蒸汽马车将其免费送回所属的村庄。这样一来,村民们就能及时收到修好的农具,继续进行农业生产。

“陛下,这是今年新做的‘深耕犁’,犁头能入土三寸,比旧犁深一倍。”掌柜指着墙角的新犁,犁架用硬木制成,犁头是熟铁打造,闪着寒光。陈远试着抬了抬,比传统犁轻便不少,点头道:“多做些,开春前发到各县,让农师教百姓怎么用——深耕能把土里的虫卵翻出来冻死,来年虫害能少一半。”

十一月中旬,东瀛九州的“汉倭工坊”里,暖意融融。工匠们围着“蒸汽取暖炉”(用蒸汽管道供暖的设备)干活,王二锤正教阪吉锻造“铁路道钉”——这种道钉要求硬度高、不易生锈,是连接铁轨的关键零件。

“淬火时水温得控制在‘百沸’(100℃),高了会脆,低了会软。”王二锤用温度计测量水温,这是科学院新制的“水银温度计”,刻度精确到“半度”。阪吉盯着温度计,等水银柱升到红线,立刻将烧红的道钉浸入水中,“滋啦”一声,道钉表面形成一层蓝黑色的氧化膜,坚硬无比。

“都护说,开春就要修九州到本州的铁路,道钉得备够十万个。”阪吉擦着汗,语气里满是干劲。他现在己是工坊的“技术骨干”,改良的燧发铳得到洛阳的嘉奖,还娶了汉女为妻,按汉俗过了“新婚年”,日子过得踏实。

傍晚,郑成功来到工坊,带来了本州的新消息:“伊达氏派使者来了,说愿献出一半领地,换咱们的铁路修到仙台港,还送来了五百名武士当人质,求归顺。”他把使者带来的“贡品”——五十匹骏马、二十张熊皮——摆在桌上,“看来是真怕了,也想通了。”

王二锤放下锤子:“都护打算答应?”郑成功点头:“先让他们把北朝的残余势力清了,再派汉倭工匠去勘察铁路路线。归顺可以,但铁轨得用咱们的标准,道钉得用阪吉他们打的,不能含糊。”这话让阪吉挺首了腰板,觉得自己的手艺也成了“归顺的条件”,格外自豪。

十一月下旬,天气己经转凉,敦煌的“商栈仓库”里却异常热闹。仓库里堆满了各种各样过冬的物资,琳琅满目,让人眼花缭乱。

波斯的地毯色彩斑斓,质地柔软,仿佛能感受到那遥远国度的异域风情;大食的毛毯则厚实而温暖,给人一种冬日里的温馨;中原的棉衣则是实用性与美观性兼具,既保暖又不失时尚。

这些物资被分类码放得整整齐齐,粟特商人站在一旁,仔细地检查着每一件货物,确保它们都能安全地度过这个寒冷的冬天。

就在这时,粟特商人注意到角落里有一堆受潮的香料。他立刻皱起了眉头,这些香料如果不及时处理,不仅会失去原有的香气,还可能会发霉变质。

不过,粟特商人并没有慌张,他转身对伙计们喊道:“快把‘蒸汽烘干机’搬过来!”

伙计们迅速行动起来,不一会儿,一台巨大的“蒸汽烘干机”就被搬到了香料旁边。这台机器看起来有些笨重,但它的功能却非常强大。

粟特商人亲自操作着“蒸汽烘干机”,将受潮的香料小心翼翼地放进去。随着机器的启动,一股温暖的蒸汽缓缓升起,将香料包裹其中。

没过多久,原本潮湿的香料就变得干燥起来,而且它们的香气也被完整地保留了下来。粟特商人满意地点了点头,这台“蒸汽烘干机”的效率可比传统的“阴干”方法高多了,足足快了十倍呢!

“张都护,今年的冬储比去年多三成!”商栈掌柜指着账簿,“光棉花就存了五千担,足够敦煌百姓和往来商客做棉衣了。”张骞正在检查“防雪棚”——仓库顶上加装了斜坡顶棚,能防止积雪压塌,西周还挖了排水沟,避免融雪积水。

阿史那骨咄禄裹着新做的“棉甲”(用棉花填充的铠甲,轻便保暖),带着部落首领来买过冬的盐和铁。“这棉甲比皮甲暖和,还不重,打仗都能穿!”他拍着身上的棉甲,对张骞赞不绝口,“我用一百张羊皮换五十套棉甲,再换十车精盐,够部落过冬了。”

交易时,阿史那骨咄禄的儿子突然指着仓库里的“天文仪器”(浑天仪模型)问:“这是什么?能比草原的‘星象图’准吗?”张骞笑着带他去“西域学堂”,用浑天仪演示日月运行,孩子看得入迷,当场求父亲让他留在学堂学“观星术”。阿史那骨咄禄看着儿子认真的样子,点头答应:“学好了,将来给部落测天气、定历法,比老萨满靠谱。”

琉球的琅峤港迎来了入冬后的第一场台风。虽然风力不大,却掀翻了几艘简陋的渔船。周明让人将受损的渔船拖进新修的“避风港”——这是用水泥和石块砌成的码头,能抵御台风,还建了“修船工坊”,随时能修补渔船。

“周大人,要是早有这避风港,去年的台风就不会损失那么多船了。”琅峤部落首领看着坚固的码头,语气里满是感激。他身后的渔民们正在工坊里学修船,汉工匠教他们用“榫卯结构”加固船身,用“桐油防水法”处理木板,不少人学得比汉人还认真。

苏禄国的越冬商队也住进了港边的“客馆”。客馆里有“蒸汽取暖炉”,比他们带来的“火塘”干净暖和,还提供用流求新米煮的粥。使者喝着粥,对周明说:“明年我要带更多人来,不仅换机器,还要学你们的‘建港术’,苏禄也需要这样的避风港。”

周明笑着带他去看“流求冬校”——这是专为渔民开设的冬季学堂,教他们识字、算账、看海图。课堂上,阿勇正用“阿拉伯数字”给渔民们讲“潮汐计算法”,黑板上画着月亮、太阳与潮汐的关系图,连最年长的渔民都听得聚精会神。

十二月初,洛阳的科学院里,工匠们正在调试“蒸汽动力织布机”。这台机器由蒸汽机驱动,能自动织布,效率是手工织布的五十倍,织出的棉布平整细密,比传统织布机的产品好卖得多。陈远站在机器旁,看着雪白的棉布从织机上涌出,想起刚穿越时百姓穿的粗麻布,恍如隔世。

“陛下,这机器要是推广开,中原的棉布价格能降一半,寻常百姓都能穿得起。”科学院院士递上“成本核算表”,上面显示每匹棉布的成本比手工织的低七成,利润空间很大。陈远却指着表上的“工人工资”:“工钱不能降,按‘计件付酬’,织得越多挣得越多,让工匠们有干劲。”

傍晚,陈远来到“万国商栈”,这里正在举办“冬季物资交流会”。中原的棉布、西域的毛毯、东瀛的漆器、流求的珍珠摆在一起,琳琅满目。波斯商人用“两河数学”计算利润,东瀛商人用汉语讨价还价,连大食的学者都在记录各种商品的“性价比”,一派热闹景象。

站在商栈的顶楼,陈远望着洛阳城的万家灯火。蒸汽机车的汽笛声从远处传来,与工坊的机器声、学堂的读书声交织在一起,汇成一首属于这个时代的“冬藏序曲”。他知道,冬天的积蓄是为了春天的爆发,只要稳住脚步,继续推广农技、改良工艺、融合文化,这个他亲手塑造的世界,定会在来年绽放出更耀眼的光彩。

窗外,雪花悄然飘落,落在铁轨上、农田里、学堂的屋顶上,仿佛为这蓄力的冬天,盖上了一层温柔的棉被。



    (http://www.220book.com/book/R8IT/)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东汉异世录 http://www.220book.com/book/R8IT/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