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102章 仓廪实后,教化先行

小说: 东汉异世录   作者:地图好陌生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东汉异世录 http://www.220book.com/book/R8IT/ 章节无错乱精修!
 

第一百零二章 仓廪实后,教化先行

开元三年十月上旬,洛阳的“惠民仓”外排起了长队。孤寡老人、残疾士兵、贫困农户们捧着粮本,依次领取朝廷发放的“秋收救济粮”——每人两斗新米、一斗土豆,足够吃上一个月。负责发粮的官吏用“标准斗”称量,斗口刮得平平的,绝不多给,也绝不少给,百姓们看着公平的分发,脸上满是感激。

陈远微服来到惠民仓,看着一位瞎眼的老妇人用手摸着新米,浑浊的眼睛里泛起泪光:“活了六十年,还是头回见官府发粮这么实在,不掺沙子,不少分量。”旁边的老汉接话:“这都是托陛下的福,农科院的新粮种、新机器,让粮食多了,官府才有得发啊。”

负责惠民仓的官员正全神贯注地登记着领粮名册,他使用的是一种独特的“活字印刷”表格,这种表格设计得十分巧妙,姓名、住址、领粮数量等信息都清晰地列在上面,让人一目了然。

陈远好奇地拿起一本名册,随意翻阅着。他惊讶地发现,这些名册上不仅有汉人的名字,还有许多鲜卑人、东瀛人以及从西域来的粟特商人的名字。原来,只要在洛阳定居满一年,并且符合一定的条件,无论是哪个民族的人,都可以前来领取粮食。

陈远不禁对这种包容和开放的政策感到钦佩。在这个时代,不同民族的人们能够和谐共处,共同享受惠民政策带来的福利,这无疑是一种进步和文明的体现。

“救济并非长久之策啊!”陈远一脸严肃地对官员说道,“这样一首发放粮食,不仅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还会让百姓们产生依赖心理。”

他稍稍停顿了一下,接着说道:“我们应该采取一些更积极的措施,帮助这些百姓重新站起来。比如说,把这些前来领取粮食的百姓都登记造册,详细了解他们的情况。对于那些有一技之长的人,可以介绍他们去工坊工作;而那些身强体壮、有力气的人,则可以安排他们去修建铁路。”

陈远的建议让官员们眼前一亮,他们纷纷表示赞同。官员们立刻行动起来,安排人手在粮仓外张贴“招工告示”。

告示上清楚地写明了工坊和铁路的招工条件以及相应的工钱待遇。不少前来领粮的百姓看到告示后,都停下了脚步,仔细阅读起来。

“哇,工坊招人呢!我会木工,正好可以去试试!”一个年轻的男子兴奋地说道。

“铁路那边工钱也不错啊,我有力气,去修铁路应该没问题!”另一个壮实的汉子也跃跃欲试。

一时间,粮仓外热闹非凡,许多百姓都当场报名,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一份稳定的收入。

开元三年十月中旬,东瀛九州的“汉学馆”里,一场特殊的“科举初试”正在进行。三十名东瀛学子与五十名汉家子弟同场考试,考的是《论语》默写和算术题。大友贞明坐在考场角落,握着毛笔的手微微发抖——这是东瀛学子首次参加中原的科举考试,父亲告诉他,“考中了,才能让北朝的人知道,倭人也能学好汉学”。

这位监考的博士来自洛阳,他静静地站在考场里,目光扫视着正在奋笔疾书的东瀛学子们。看着他们专注而认真的样子,博士的思绪不禁飘回到了三年前。

那时,这些东瀛学子们甚至连汉字都认不全,更别提理解其中的深意了。然而,经过这几年的学习,他们的进步令人瞩目。博士心中涌起一股感慨,他为这些学子们的努力和成长感到欣慰。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考试终于结束了。博士收齐试卷后,将它们交给了阅卷官。阅卷官们仔细地审阅着每一份试卷,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

当阅卷官看到大友贞明的试卷时,不禁眼前一亮。大友贞明的《论语》默写竟然全对!不仅如此,他的算术题也只错了一道。这样的成绩,在众多东瀛学子中无疑是非常突出的,甚至可以说是排在中上水平。

这个结果远超了所有人的预期。博士和阅卷官们都对大友贞明的表现给予了高度评价,他们相信,只要继续努力,大友贞明将来一定会有更大的成就。

“都护,贞明考得不错!”博士拿着试卷去找郑成功,语气里满是赞赏。郑成功正在批阅北朝的“降书”——秋收战败后,本州南部的三个领主主动献降,愿接受汉化,还送来子弟求入学馆。他看着试卷,又看了看北朝的降书,笑道:“把贞明的试卷抄一份,送到本州各领主手里,告诉他们:学好汉学,有出路;顽抗到底,没活路。”

三日后,试卷的抄本送到本州,伊达氏的武士们看着东瀛学子能考出如此成绩,又听说九州的百姓因为丰收过得安稳,不少人开始动摇。阪吉的表哥偷偷送信来:“伊达氏的家臣们私下议论,说与其跟着北朝挨饿,不如学九州归顺,至少能让子弟读书、百姓吃饱。”

开元三年十月下旬,敦煌的“西域学堂”迎来了首批毕业生。二十名学生里,有波斯商人的儿子,有突厥部落的贵族子弟,还有大食的叛逃学者后代,他们都通过了“汉语读写”“算术”“华夏礼仪”三科考试,拿到了由朝廷颁发的“结业证书”。

毕业典礼上,张骞亲自为毕业生颁发证书。波斯商人的儿子用流利的汉语背诵《诗经》:“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引得满堂喝彩;突厥部落的子弟则演示了“九章算术”的解题方法,连中原的算学博士都点头称赞。

“拿到这证书,你们可以去中原的学堂继续深造,也可以在敦煌的商栈、工坊任职。”张骞看着这些肤色、发色各异的年轻人,他们穿着汉式衣冠,行着汉式礼仪,却不失本民族的特色,“记住,学习华夏文化不是要你们忘记自己的根,而是要让你们成为连接各族的桥梁。”

毕业生里,伊本·西那的弟子穆罕默德最引人注目。他不仅学好了汉语,还将《医典》的外科部分翻译成汉语,与华夏的《外科正宗》合编,得到了洛阳科学院的嘉奖。“我要去中原学医,将来回敦煌开医馆,用汉、大食两种医术治病。”穆罕默德捧着证书,眼神坚定。

开元三年十月末,流求的“启蒙学堂”里,周明正在给孩子们上“历史课”。黑板上画着华夏的地图,从“三皇五帝”讲到“开元新政”,用的是白话讲解,连流求的部落子弟都听得津津有味。阿勇坐在第一排,手里的课本被翻得卷了边,上面用流求土语标注着汉字的读音。

“今天我们学‘大禹治水’。”周明指着地图上的黄河,“大禹为了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最终疏通河道,让百姓不再受洪水之苦。咱们流求也有河流,也会闹水灾,你们说该怎么办?”

“修河堤!像中原一样用水泥修!”阿勇抢先回答,他去过宣抚司的“水利模型室”,见过水泥河堤的坚固。其他孩子也纷纷举手,有的说“要学算术,算好河堤的高度”,有的说“要学医术,治水时救受伤的人”,课堂上一片热闹。

课后,周明看着孩子们在操场上玩“投壶”“蹴鞠”,这些都是中原的游戏,如今己成了流求孩子最爱的活动。部落首领们站在学堂外,听着孩子们用汉语背诵“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他们或许不懂汉学的深意,却知道孩子学好了,将来就能过上中原百姓那样的好日子。

十一月初,洛阳的“科学院图书馆”里,陈远正在翻阅新到的书籍。有东瀛学子编写的《汉倭词典补编》,收录了近千条新词汇;有敦煌送来的《西域药草图谱》,标注着波斯、大食的草药与华夏草药的对应关系;还有流求学子画的《流求地理图》,上面详细标注了山脉、河流、港口,比朝廷原来的地图精确得多。

“知识就像水流,只有不断汇入新的支流,才能汇成大江大河。”陈远对身边的院士们说,“把这些书分类整理,刻印发行,让中原的学子能看到西域的学问,让西域的学子能读到中原的经典,互相学习,才能共同进步。”

院士们纷纷领命,有的去整理词典,有的去校订药草图谱,有的去完善地理图,图书馆里一派忙碌。窗外,洛阳城的街道上,蒸汽马车来来往往,载着货物和行人;工坊里传来机器的轰鸣,那是工匠们在赶制过冬的农具;学堂里传出朗朗的读书声,汉、胡、倭、流求的孩子们一起朗读着“西海之内皆兄弟”。

陈远站在窗前,看着这繁华而有序的景象,心中一片宁静。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他用新粮种、新机器让百姓吃饱穿暖,又用学堂、科举让各族子弟有书可读,这条路或许走得慢,却走得稳。

远处的铁轨上,一列火车鸣着汽笛驶向远方,烟囱里的黑烟在秋日的天空中划出一道轨迹,像一条连接过去与未来的线。陈远知道,只要这条线不断延伸,只要知识的水流不断汇聚,这个他亲手塑造的时代,定会走向更加光明的未来。

在“人人书库”APP上可阅读《东汉异世录》无广告的最新更新章节,超一百万书籍全部免费阅读。renrenshuku.com人人书库的全拼.com即可访问APP官网

    (http://www.220book.com/book/R8IT/)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东汉异世录 http://www.220book.com/book/R8IT/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