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一章 秋收时节,西方丰登
开元三年九月上旬,中原大地迎来了秋收的序幕。洛阳城外的稻田里,金黄的稻穗压弯了稻秆,农妇们挎着竹篮捡拾掉落的谷粒,男人们则忙着调试“蒸汽脱粒机”——这台新机器将是今年秋收的主力,农科院的博士们特意在田边搭了棚子,现场指导操作。
陈远踏着晨露来到田间时,脱粒机己开始工作。稻谷从进料口涌入,机器轰鸣着运转,金黄的谷粒从一侧涌出,秸秆则被压实成捆从另一侧排出,不到半个时辰就脱完了一亩地的稻子。围观的农户们啧啧称奇,王老汉摸着刚脱好的谷粒,干燥,比人工打谷干净得多。
“这机器一天能脱多少?”有农户忍不住问。农博士笑着答:“只要煤够,一天能脱五十亩,抵得上百十个壮劳力。”这话让农户们更兴奋了,纷纷围着博士请教如何操作,连最守旧的老农用手比划着,也想试试这“铁家伙”。
陈远怀着满心期待,缓缓地走到自家那片试验田前。这片试验田承载着他的心血和希望,因为这里种植的是一种名为“海岛棉”的特殊棉花品种。
今天,这片试验田迎来了首次秋收。尽管产量并不高,亩产仅有区区百斤,但这并没有让陈远感到沮丧。相反,他的目光被那些洁白如雪的棉桃所吸引,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喜悦。
这些棉桃虽然数量有限,但它们的纤维质量却远超陈远的预期。他轻轻抚摸着棉桃,感受着那柔软而坚韧的纤维,仿佛触摸到了成功的曙光。
就在这时,农博士走了过来。他手中拿着一台小型的“纺纱机”,正准备对这些棉花进行试纺。陈远看着农博士熟练地操作着纺纱机,心中充满了期待。
随着纺纱机的转动,一根根细细的棉纱从机器中吐出。这些棉纱细如发丝,却又韧性十足,让人惊叹不己。陈远不禁赞叹道:“这真是太棒了!”
农博士微笑着点点头,对陈远说:“这种海岛棉的纤维质量确实非常出色,如果能够大规模种植,一定会给纺织业带来巨大的变革。”
陈远的眼中闪过一丝兴奋,他指着眼前的棉田,对农博士叮嘱道:“明年,我们要在黄河两岸推广‘棉麦轮作’的种植模式。这样一来,麦子收割后可以接着种棉花,棉花收割后再种麦子,土地不会闲置,百姓的收入也能翻倍。”
农博士表示赞同,他深知这种轮作模式不仅可以提高土地利用率,还能增加农民的收入。两人相视一笑,对未来充满了信心。
午后,洛阳的“粮食交易市场”热闹起来。各地的粮商赶着马车、坐着火车来交粮,蒸汽起重机将粮袋吊上仓库,记账先生用算盘噼里啪啦地算着账,不时响起“某地新麦亩产西石五”“某地土豆亩产六石”的惊叹声。陈远看着账簿上的数字,今年的粮食总产量预计比去年增长两成,足够全国百姓吃上两年,心中一块大石落了地。
开元三年九月中旬,东瀛九州的秋收比中原晚了半月,却同样丰收。大友宗麟的领地里,汉农师教的“堆肥法”让水稻亩产达到三石,比北朝领地高出近一倍。田埂上,汉倭农户们一起用“脚踏脱粒机”(蒸汽脱粒机的简化版,适合小面积使用)脱粒,笑语声此起彼伏。
“都护,这是今年的新米,您尝尝!”大友宗麟捧着一碗刚煮好的米饭,颗粒分明,香气扑鼻。郑成功接过碗,刚吃一口,就听瞭望塔传来警报:“北朝船队在湾外集结,看样子要动手!”
郑成功放下碗,登上战船。望远镜里,北朝的五十艘战船排成“鹤翼阵”,船头插着“八幡旗”,显然是来抢粮的。他冷笑一声,下令:“铁甲舰出击,‘五眼铳’营准备,打他们个措手不及!”
三艘铁甲舰冒着黑烟驶出港湾,北朝战船射出火箭,却被铁甲舰的铁皮弹开。铁甲舰上的后装炮轰鸣,炮弹落在北朝船队中,木屑飞溅。阪吉改良的“燧发五眼铳”营在甲板上列队,扣动扳机,铅弹如雨点般落在靠近的北朝战船上,士兵成片倒下。
不到一个时辰,北朝船队溃败,十五艘战船被击沉,其余的仓皇逃窜。郑成功没有追击,只是让人将俘获的北朝士兵带到九州的稻田里:“看看这里的收成,学学怎么种地,想通了就留下当农户,想不通就饿死。”
被俘的北朝士兵看着金黄的稻田、整齐的农舍,再想起自己领地里的贫瘠,不少人当场跪地求饶:“我们愿留下种地,再也不打仗了!”大友宗麟看着这一幕,对郑成功说:“都护这招比打仗管用,人心都是肉长的,谁不想过好日子?”
九月下旬,敦煌的“丝路粮仓”堆满了新收的粮食。粟特商人用骆驼运来西域的“青稞”,突厥部落送来草原的“燕麦”,与华夏的小麦、玉米堆在一起,形成一座五谷丰登的小山。张骞让人将粮食分类储存,用“通风仓”(带透气孔的粮仓)防潮,又用“蒸汽烘干机”处理受潮的谷物,确保一粒粮食都不浪费。
阿史那骨咄禄带着部落首领来参观,看着粮仓里的粮食,又闻着远处“面粉工坊”飘来的麦香(用蒸汽磨粉机磨出的面粉),忍不住咽了咽口水。“这些粮食能换多少钢刀?”他指着仓库里的燕麦,这是草原的主要作物,往年只能用来喂马,没想到在华夏能换如此精美的钢刀。
张骞笑着带他去面粉工坊,看着麦粒被磨成雪白的面粉,又看着工匠用面粉烤出“胡饼”(改良版面包),外酥里嫩。阿史那骨咄禄咬了一口胡饼,比草原的“硬面疙瘩”好吃百倍,当即决定:“明年我部落全种燕麦,用它换面粉、换钢刀,再也不去波斯绕远路了!”
工坊里,伊本·西那正带着学徒们用“蒸馏法”提炼“食用酒精”,用来制作“消毒水”(用于伤口消毒)。他看着华夏的秋收,对张骞感叹:“我走过很多国家,从未见过如此富足的景象——你们不仅会种地,更会用机器让土地长出更多粮食,这才是真正的智慧。”
九月末,琉球的琅峤港迎来了特殊的“丰收礼”。苏禄国的使者带着胡椒、象牙,换回了蒸汽抽水机和纺织机,临走前留下十名“学徒”,想学流求的“水稻种植术”。周明在港边的“农技学堂”里,教他们如何育秧、如何施肥,黑板上画着水稻生长的各个阶段,用流求土语和汉语双语标注。
“这是‘堆肥’,用粪便、草木灰混合,比你们烧荒种地更肥田。”周明指着学堂外的粪堆,虽然气味难闻,却是最好的肥料。苏禄学徒们起初捂着鼻子,看到用堆肥种出的水稻比自家的高出一半,终于放下了偏见,认真学了起来。
流求本地的部落也迎来丰收,土豆亩产达到五石,玉米亩产西石,足够部落吃到来年。周明让人用新收的土豆、玉米做了“杂烩粥”,请部落首领们品尝。阿勇的父亲(琅峤部落首领)喝着粥,看着孩子们穿着用汉布做的新衣,对周明说:“明年我们也种棉花,像唐人一样织布,再也不用换别人的布了。”
周明笑着点头,让人拿出“棉花种子”:“这些种子送给你们,我请汉农师教你们种,等棉花收了,就用苏禄国换来的纺织机织布,流求的布将来也能卖到吕宋、苏禄去。”首领们看着种子,仿佛看到了来年雪白的棉花,脸上露出了憧憬的笑容。
开元三年十月初,洛阳的“秋收总结大会”上,各州府的农官纷纷报喜:
- 兖州:黄河决口后的补种晚秋作物(荞麦、油菜)丰收,亩产达两石,灾民口粮无忧;
- 并州:煤矿工人推行“轮作制”,一半人挖矿,一半人种地,粮食自给自足,还能支援中原;
- 东瀛省:九州、西国秋收粮食够本地食用,还能向中原运送一万石新米;
- 西域都护府:敦煌粮仓储粮超五十万石,足够西域军民食用一年,无需从中原调粮。
陈远听着奏报,看着地图上标注的“丰收区”,从中原到东瀛,从西域到流求,连成一片金黄的区域。他想起穿越之初,在东武阳饿肚子的日子,那时的他从未想过,有一天能让这么多土地长出足够的粮食,让这么多人远离饥饿。
“传旨,”陈远的声音沉稳而有力,“各州府开‘惠民仓’,对孤寡老人、贫困农户发放‘秋收救济粮’;科学院加快研发‘粮食储存技术’,让粮食能存三年不坏;农科院编写《五谷种植大全》,将中原、东瀛、西域的种植技术汇总,刊印后发到各地,让天下百姓都能学会高产之法。”
散朝后,陈远走到皇城的角楼,望着城外的田野。秋收的忙碌仍在继续,蒸汽脱粒机的轰鸣声、农户们的欢笑声、火车的汽笛声交织在一起,汇成一首丰收的乐章。他知道,粮食是天下的根基,只有仓廪实,才能民心安;只有民心安,才能谈得上教化、谈得上开拓、谈得上让华夏文明走得更远。
夕阳西下,金色的余晖洒在洛阳城上,也洒在远方的铁轨上,仿佛为这丰收的季节镀上了一层温暖的光晕。属于华夏的这个秋天,不仅收获了粮食,更收获了民心与希望——而这,才是最宝贵的收成。
作者“地图好陌生”推荐阅读《东汉异世录》使用“人人书库”APP,访问www.renrenshuku.com下载安装。(http://www.220book.com/book/R8IT/)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