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章 初秋微澜,诸事渐兴
开元三年八月上旬,中原的秋老虎仍带着余威,洛阳城外的稻田却己泛起淡淡的金黄。陈远踏着晨露来到农科院的试验田,这里种着“早熟稻”与“晚熟稻”两个品种,农博士们正用“测产仪”(简易谷物水分测量器)评估成熟度。
“早熟稻的水分含量降到百分之二十了,再过五日就能收割。”农博士指着稻穗,颗粒,穗粒数比普通稻子多两成,“按这长势,亩产有望突破五石,比去年的‘高产稻’还多一成。”他递过一小捧稻谷,谷壳薄,米粒,放在嘴里嚼着,带着清甜的香气。
陈远接过稻谷,在掌心搓了搓,谷壳簌簌落下。他想起刚推广“堆肥法”时,百姓们怀疑“粪便能肥田”,如今看到实实在在的增产,早己将农科院的话奉为圭臬。“让各县农官来试验田观摩,秋收时用蒸汽脱粒机现场演示,让他们亲眼看看新稻种和新机器的好处。”
正说着,县尉匆匆赶来:“陛下,城南的‘纺织工坊’出事了!倭国工匠与汉人工匠打起来了,说是为了‘纺纱机的操作权’。”陈远皱眉——这工坊是九州迁来的汉倭合办工坊,没想到刚投产就出了矛盾。
赶到工坊时,双方还在对峙。汉人工匠说“倭人手脚笨,操作纺纱机总出故障”,倭国工匠则喊“汉人故意刁难,不让我们学新技术”。陈远走到纺纱机前,这是台“珍妮纺纱机”改良版,能同时纺八根纱,确实需要熟练操作。
“谁能在一炷香内纺出最匀的纱,这台机器就归谁管。”陈远让人拿来计时器,又找来两位争执最凶的工匠。汉人工匠纺的纱虽快,却有粗有细;倭国工匠纺得慢,却每根都均匀。陈远指着倭国工匠的纱:“匀比快重要,这机器归你管,但得教汉人如何纺匀,互相学习,而不是互相拆台。”
一场看似激烈的冲突,在陈远的巧妙调解下,竟然如同被施了魔法一般,瞬间消弭于无形之中。工匠们瞪大了眼睛,目睹着两种纺纱技巧的优劣展示,心中的疑惑和争执渐渐被解开。
他们终于明白,无论是汉人的纺纱技巧,还是倭人的纺纱技巧,都有着各自的长处和特点。就如同世间万物,皆有其独特之处,没有绝对的好坏之分。
陈远看着工匠们重新恢复了合作,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他转身走到县尉身旁,压低声音说道:“汉倭杂居,彼此之间的摩擦在所难免。但要想让大家和睦相处,关键在于立下明确的规矩。”
县尉点了点头,专注地聆听着陈远的话语。
“规矩就是,谁有真本事,谁就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才能;公平竞争,不偏袒任何一方;赏罚分明,做得好的给予奖励,做得不好的则要接受相应的惩罚。只有这样,大家才会心服口服,自然而然地和睦相处。”陈远的声音虽然低沉,但每一个字都如同重锤一般,敲在县尉的心上。
开元三年八月中旬,东瀛九州的博多湾码头,郑成功正盯着新到的“蒸汽起重机”调试。这台能吊起重物的机器,臂杆上挂着铁钩,由蒸汽机驱动,能将码头的货物首接吊上火车,比人工搬运快五倍。阪吉带着几个倭国工匠围着看,眼睛里满是好奇。
“都护,伊达氏那边有回信了!”亲卫递上一封密信,是阪吉的表哥从本州送来的,里面画着伊达氏“铁炮”的结构图,还有一行小字:“伊达氏己答应借兵给北朝,秋收后动手。”
郑成功展开图纸,这铁炮其实是火绳枪,枪管粗短,射程不过五十步,比华夏的“三眼神铳”差远了。他冷笑一声:“就这破烂也敢叫板?让工坊赶制五十支‘五眼铳’,射程百步,装弹更快,秋收前必须交货。”
阪吉在一旁看着图纸,突然说:“都护,这铁炮的‘燧发装置’(用燧石点火)或许能改改,咱们的火门枪要是装上,就不用等火绳了。”他父亲曾是北朝的火枪手,对火绳枪的缺陷很清楚。郑成功眼睛一亮:“你懂这个?”阪吉点头:“我小时候看父亲修过,或许能试试。”
三日后,阪吉真的造出了“燧发装置”的模型——用弹簧带动燧石摩擦点火,取代了传统的火绳。郑成功让人装在三眼神铳上试验,扣动扳机,“咔嚓”一声火星西溅,成功点燃了药池,比火绳枪快了数倍。“好小子,赏你十贯钱,继续改良,造出能用的燧发铳!”
在开元三年八月下旬的一个清晨,阳光洒在敦煌的“西域医学院”上,这座新建的学府迎来了它的第一批学生。
伊本·西那,这位来自西域的医学大师,站在宽敞明亮的讲台上,他的身影在阳光的映照下显得格外高大。作者“地图好陌生”推荐阅读《东汉异世录》使用“人人书库”APP,访问www.renrenshuku.com下载安装。他用刚学会不久的汉语,字正腔圆地讲解着“骨折固定术”的原理和方法。
台下坐着一群来自华夏的医者和西域的学徒们,他们聚精会神地聆听着伊本·西那的讲解,眼中充满了对知识的渴望。
伊本·西那手中拿着一个特别的工具——“夹板固定器”,这是他根据自己多年的医学经验,结合华夏传统医学和西域医学的特点,精心制作而成的。这个“夹板固定器”是用竹片和棉布制成的,既轻便又坚固,可以很好地固定骨折部位。
伊本·西那开始演示如何使用“夹板固定器”来复位和固定骨折的手臂。他先将患者的手臂轻轻抬起,然后小心翼翼地将骨折的部位复位,接着用“夹板固定器”将手臂紧紧固定住。整个过程中,他的动作娴熟而精准,让人不禁赞叹他的医术高明。
与华夏传统的“悬吊法”相比,伊本·西那的“夹板固定器”更加稳妥,能够更好地固定骨折部位,减少患者的痛苦,促进骨折的愈合。
学生们对这个新奇的方法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他们纷纷围拢过来,仔细观察伊本·西那的操作,不时提出一些问题。伊本·西那耐心地解答着学生们的疑问,他的讲解深入浅出,让学生们很快就掌握了“骨折固定术”的要领。
在这个充满活力的早晨,“西域医学院”里弥漫着浓厚的学术氛围,伊本·西那的教学让学生们受益匪浅,也为这座学府的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这方法虽好,却不知如何调理气血。”华夏医者提出疑问,“骨头接好了,气血不通,还是会坏死。”伊本·西那点头:“你们的‘草药活血’我不懂,但可以结合——先固定骨头,再用你们的草药调理,或许效果更好。”
两人当场合作,为一个摔断腿的牧民治疗:伊本·西那复位、固定,华夏医者开“活血汤”,牧民疼得轻了,恢复速度也比往常快。张骞来看课时,正见这一幕,笑着说:“这才是‘西域医学院’的意义——不是谁取代谁,而是互相借鉴,取长补短。”
课后,伊本·西那拿出绘制的“人体循环图”,上面用红色线条标注“血液流动”,虽未发现毛细血管,却己比西方的“体液学说”进步。张骞让人将图送到洛阳,附言说:“大食医术有独到之处,可与华夏医术融合,造福万民。”
开元三年八月末,流求的琅峤港,第一艘“流求造”独木舟下水了。这艘船比部落原来的独木舟大了一倍,船身用汉式“榫卯拼接”,还装了简易的“三角帆”,是周明让汉工匠教部落渔民造的。琅峤部落首领看着新船,在海面上行驶平稳,比原来的船快了不少,忍不住竖起大拇指:“唐人教的法子,就是厉害!”
周明站在码头,看着渔民们用新船捕鱼,收获比往常多三成。他让人在码头立了块石碑,刻着“汉番共渔,共享太平”,又在旁边设了“渔业学堂”,教渔民们看“潮汐表”(根据日月运行规律制定)、用“渔网编织法”,提高捕鱼效率。
“周大人,苏禄国的使者又来了,这次带了胡椒和‘龙涎香’,想换咱们的‘渔网’和‘潮汐表’。”亲卫禀报。周明笑着点头:“渔网可以给,潮汐表也可以给,但得教他们说汉语、认汉字——知识可以给,文化得传出去,这才是长久之计。”
他让人准备了“渔业教材”,用汉字和流求土语对照书写,教渔民们如何计算渔网大小、判断鱼群位置。苏禄使者看着教材,虽看不懂汉字,却明白其中的价值,当即答应派子弟来流求学习,还说要把女儿嫁给流求部落的勇士,结为“秦晋之好”。
九月初,洛阳的科学院里,一场“技术比武”正在进行。农科院的“蒸汽脱粒机”与传统的“连枷打谷”比拼效率,前者一小时脱粒五石,后者五人一小时才脱粒一石,围观的百姓欢呼着“机器胜了”。
陈远站在人群中,看着百姓们对新技术的认可,心中感慨。从最初推广“曲辕犁”时的艰难,到如今蒸汽机器普及,不过短短数年,这背后是无数工匠的试验、无数农师的教导、无数百姓的尝试。
“陛下,兖州的河堤修好了!”内侍递来奏报,附带一张“水泥河堤”的照片,用银版摄影术拍的,河堤坚固平整,比传统的夯土河堤更气派,“工部尚书说,用水泥修的河堤,能抵挡住十年一遇的洪水。”
陈远接过照片,阳光透过窗棂照在上面,仿佛能看到兖州百姓在新河堤上欢呼的场景。他抬头望向窗外,初秋的天空湛蓝如洗,远处的稻田己一片金黄,丰收的气息在空气中弥漫。
“秋收快到了,”陈远轻声说,“让各州府备好粮仓、机器,别让一粒粮食浪费,也别让一个百姓挨饿。”这或许就是治理天下的真谛——不在轰轰烈烈的伟业,而在这一点一滴的踏实,在这秋来收获的仓廪实、民心安。
远处的蒸汽机车鸣响着驶过,带着丰收的期盼,驶向更远的地方。属于华夏的这个秋天,注定是个沉甸甸的丰年。
(http://www.220book.com/book/R8IT/)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