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99章 伏天诸事,细处安邦

小说: 东汉异世录   作者:地图好陌生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东汉异世录 http://www.220book.com/book/R8IT/ 章节无错乱精修!
 

第九十九章 伏天诸事,细处安邦

七月中旬,中原进入伏天,热浪像蒸笼一样笼罩着洛阳城。陈远却比往常更忙碌,清晨天刚亮就带着农科院的博士们钻进了试验田——这里种着从西域引入的“海岛棉”,今天是首次试收,关系到能否在中原推广种植。

棉田里,农博士正指挥着农户用“轧花机”脱棉籽。这台由水力驱动的机器,滚筒上带着细密的铁齿,将棉花塞进机器,出来时棉籽与棉絮自动分离,效率比人工剥籽快十倍。陈远拿起一把刚脱好的棉絮,纤维洁白细长,比中原的“草棉”更有韧性。

“这海岛棉的纤维长度能到三寸,纺出的棉纱能织更细密的布。”农博士递过一小块样品布,轻薄如蝉翼,却比丝绸耐磨,“就是怕过不了冬,得在温室里育苗,明年才能知道能不能在露天种植。”

陈远的手指轻轻着样品布,感受着那柔软的质感,思绪渐渐飘远。他仿佛看到了一个与现在完全不同的时代——“棉布时代”。

在那个时代,棉布成为了人们日常穿着的主要面料。它既不像丝绸那样昂贵,只有达官贵人才能享用;也不像麻布那样粗糙,穿着让人浑身不舒服。棉布柔软舒适,价格亲民,无论是穷人还是富人,都能穿上它。

陈远心中涌起一股冲动,他要让这个美好的“棉布时代”提前到来!他知道,要实现这个目标并不容易,但是他有信心和决心去克服一切困难。

海岛棉,这种来自遥远海岛的棉花,具有优良的品质和适应性。如果能够在中原地区广泛种植,那么寻常百姓也能穿上柔软的棉布了。

想到这里,陈远毫不犹豫地做出了决定。他当即下令:“在洛阳和长安这两座重要的城市,各建造一座‘棉花温室’。这些温室将采用先进的蒸汽管道供暖技术,即使在寒冷的冬天,也能保证棉花幼苗的正常生长。”

他的声音坚定而有力,仿佛己经看到了未来的景象:无数的棉花在中原大地上茁壮成长,百姓们都能穿上温暖舒适的棉布衣服。

为了确保这个计划的顺利实施,陈远还特别强调:“务必在三年内,让各州都种上这种优质的海岛棉!”他相信,只要大家齐心协力,这个目标一定能够实现。

旁边的农户们看着轧花机,七嘴八舌地议论:“这机器要是能用到自家地里,剥棉籽就不用熬瞎眼了!”陈远笑着对县尉说:“把轧花机的图纸抄给各村,让木匠仿造,朝廷给每台机器补贴五十文,让家家户户都能用得起。”

同一日午后,东瀛九州的“汉倭工坊”里,热浪比中原更甚。铁匠铺的炉火熊熊燃烧,王二锤正带着阪吉等徒弟锻打“铁轨连接板”——九州到博多湾的铁路需要大量这种零件,要求误差不能超过半分,否则铁轨衔接会不平整。

“这活儿得用‘卡尺’量,差一丝都不行。”王二锤将卡尺卡在钢板上,刻度清晰地显示“五寸整”,“看见没?科学院的这物件,比咱们老眼瞅着准十倍。”阪吉小心翼翼地接过卡尺,反复比对,额头上的汗珠滴在红热的钢板上,瞬间蒸发。

突然,工坊外传来喧哗。郑成功带着几名亲卫匆匆进来,手里拿着一封密信:“北朝派人去本州东部的‘伊达氏’领地,说要借兵三万,秋收后偷袭九州。”他将信拍在案上,“伊达氏是本州最能打的大名,手里有五千‘铁炮足轻’(用火绳枪的士兵),不能大意。”

王二锤停下手中的活:“都护,要不咱们先动手?铁甲舰开到仙台港,一炮轰了他们的城!”郑成功摇头:“硬打会伤了九州的元气,秋收要紧。”他看向阪吉,“你父亲在伊达氏领地有旧识,能不能想办法把他们的‘铁炮’(火绳枪)图纸弄来?”

阪吉愣了一下,随即点头:“我表哥在伊达氏的铁匠铺当学徒,或许能弄到。只是...这算不算‘通敌’?”郑成功拍着他的肩:“你现在是华夏工匠,帮朝廷做事,是大功一件。办成了,赏你十亩地,让你师傅给你当证婚人。”这话让阪吉红了脸,攥紧了手中的锤柄。

七月下旬,敦煌的商栈里来了位特殊的客人——大食的“叛逃学者”伊本·西那。他曾是白衣大食的御医,因拒绝为黑衣大食的哈里发效力,被悬赏通缉,一路向东逃到敦煌,怀里揣着一部《医典》手稿,想用它换一张去中原的通行证。

张骞在都护府接见了他。伊本·西那虽然衣衫褴褛,眼神却很坚定,用生硬的汉语说:“我懂‘炼金术’(早期化学)、‘占星术’(早期天文学),更懂治病,能为华夏效力。”他翻开《医典》,里面记载着数百种疾病的诊治方法,还有解剖图,虽不如华夏的“经络学说”系统,却在外科方面有独到之处。

张骞听闻伊本·西那在医学方面颇有造诣,便派人去敦煌请来了当地最有名望的医者,与伊本·西那进行交流。

当伊本·西那展示出他所绘制的“人体骨骼图”时,在场的华夏医者们都惊叹不己。他们仔细端详着这幅图,发现其中对人体骨骼的描绘比《黄帝内经》中的“骨度篇”还要细致入微。

伊本·西那解释道,他通过对尸体的解剖研究,才得以如此精准地绘制出人体骨骼的结构。他还分享了一些关于人体骨骼的知识,让华夏医者们受益匪浅。

而当华夏医者们向伊本·西那讲解中医的“望闻问切”时,尤其是提到“脉诊”可以通过触摸脉搏来判断内脏疾病时,伊本·西那也露出了敬佩之色。他表示,这种通过观察和触摸来诊断疾病的方法,在他所了解的医学领域中是非常独特和先进的。

在交流过程中,双方都对彼此的医学知识和技能表示出了浓厚的兴趣和尊重。他们互相学习、交流心得,共同探讨医学的奥秘。这场交流不仅促进了东西方医学的相互了解,也为日后的医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我奏请陛下,让你去洛阳科学院任职。”张骞最终决定,“你的《医典》由朝廷组织翻译,与华夏医书合编,你则在科学院传授‘外科术’,如何?”伊本·西那没想到能得到如此礼遇,当即跪下磕头:“愿为华夏效力,永不反悔!”

七月末,流求的宣抚司里,暑气被海风冲淡了些。周明正与苏禄国的使者谈判,对方想用胡椒换“蒸汽抽水机”,却只愿出“每斤胡椒换一两铁”的价钱,比市场价低了一半。

“使者请看,这抽水机一天能灌百亩地,抵得上你们部落百人劳作。”周明让人演示抽水机,水流哗哗地注入稻田,“按流求的收成,用它灌溉,一年能多收千石粮食,换算成胡椒,至少值十斤换一两铁,这才是公道价。”

苏禄使者看着抽水机的威力,又听说中原的丝绸、瓷器用胡椒能卖出高价,终于松了口:“五斤换一两铁,再加五十斤胡椒当‘见面礼’,如何?”周明笑着答应,当即签下契约——这是流求与南洋国家的第一笔“技术贸易”,意义远超交易本身。

送走使者,周明让人把胡椒分装,准备通过登州水师运到中原。亲卫不解:“大人,咱们留着自己用多好,换那些机器回来,流求也用不上啊。”周明指着远处正在修建的码头:“现在用不上,不代表将来用不上。等码头修好了,蒸汽渡船能通流求,这些机器就能帮咱们开垦更多土地,到时候,咱们也能种棉花、织布,不用再从中原运了。”

八月初,洛阳的科学院里,工匠们正在调试“蒸汽脱粒机”。这台机器能将稻穗放入后,通过高速旋转的铁齿分离稻谷与秸秆,效率是人工打谷的二十倍。陈远站在机器旁,看着金黄的稻谷从出口涌出,秸秆被自动压实成捆,满意地点头:“就等秋收了,让这机器给百姓们省点力。”

突然,内侍匆匆进来:“陛下,兖州报来急信,说是‘黄河决口’,淹没了三县,幸好早有防备,百姓己转移到高地,但庄稼淹了不少。”陈远接过信,眉头紧锁——伏天的黄河水最猛,虽然早让各州加固河堤,还是出了意外。

“传旨,让工部尚书带着‘水泥’和工匠立刻去兖州,用水泥修补河堤,务必在汛期结束前完工。”陈远的声音沉稳有力,“再从洛阳调粮五万石,救济灾民,告诉他们:‘朝廷不会让任何人挨饿,水退之后,咱们用新机器抢种晚秋作物,损失能补回来。’”

夕阳西下,科学院的蒸汽脱粒机仍在轰鸣。陈远望着窗外的晚霞,知道治理天下就像应对这伏天,既有烈日下的忙碌,也有突如其来的风雨,唯有提前准备、细致应对,才能让这片土地上的百姓,始终有饭吃、有衣穿,有安稳日子过。

远处的农田里,晚归的农户扛着犁荡,哼着新编的歌谣:“皇帝圣明造奇器,机器省力粮满仓,汉倭一家亲,丝路通远方...”歌声随风飘远,落在每一片忙碌的土地上,也落在每一个期盼丰收的人心里。

在“人人书库”APP上可阅读《东汉异世录》无广告的最新更新章节,超一百万书籍全部免费阅读。renrenshuku.com人人书库的全拼.com即可访问APP官网

    (http://www.220book.com/book/R8IT/)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东汉异世录 http://www.220book.com/book/R8IT/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