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八章 雨顺风调,暗流微澜
六月中旬,中原迎来了连续数日的晴好天气。阳光透过云层洒在洛阳城外的稻田上,新插的秧苗吸足了雨水,泛出油亮的绿意。陈远踏着晨露来到田间,农官们正指挥着农户用“新式耘荡”松土——这工具比传统的耘爪轻便,一人操作可管三行秧苗,效率提升了大半。
“陛下,您快过来瞧瞧这墒情!”只见那老农王老汉满脸喜色地站在田垄边,兴奋地对着不远处的皇帝陛下高声喊道。
皇帝陛下听闻,赶忙快步上前,来到王老汉身旁。王老汉二话不说,蹲下身子,熟练地用手扒开田垄上的泥土。那泥土而黝黑,仿佛蕴含着无尽的生命力。
王老汉小心翼翼地将泥土攥在手中,稍稍用力,泥土竟然如面团一般被揉成了一团。他喜笑颜开地对皇帝陛下说道:“陛下,您看这墒情多好啊!按照农科院的说法,雨后松土能够有效地保持土壤的湿度,这对于农作物的生长可是大有裨益啊!”
皇帝陛下看着王老汉手中的黑土,也不禁露出了微笑,点头称赞道:“嗯,这墒情确实不错。”
这时,王老汉又指了指脚边的竹筐,里面装着一些灰白色的粉末。他介绍道:“陛下,这是我刚刚从科学院领回来的‘草木灰肥’,据说将它和骨粉混合使用,还能有效防止稻瘟病呢!”
皇帝陛下好奇地看着那竹筐里的“草木灰肥”,心中暗自感叹科学技术的神奇。他深知农业对于国家的重要性,而这些新的农业技术和肥料的应用,无疑将会给今年的秋粮丰收带来更大的保障。
陈远蹲下身,捏起一把泥土细看,又拨开秧苗根部,见须根己扎得扎实,满意地点头:“告诉乡亲们,秋收后,凡亩产超西石的,朝廷额外奖两匹布。”这话让田埂上的农户们欢呼起来,手里的犁荡挥得更起劲了。
随行的户部侍郎低声道:“陛下,今年各地报来的夏粮长势都好,按此推算,秋收后国库的存粮能突破千万石,足够全国支用三年。”陈远却皱眉:“存粮再多,也得防着天灾。让各州府加固粮仓,尤其是关中、并州,往年秋雨多,别让粮食受潮发霉。”
同一时刻,东瀛九州的博多湾码头,一场“新船下水仪式”正在举行。这艘名为“海晏号”的货船,是汉倭工匠联手打造的——船身用华夏的“榫卯结构”,帆用波斯的“三角帆”,还装了小型蒸汽机辅助航行,既能走海路,也能进内河,载重比传统倭船多三倍。
郑成功亲自为新船剪彩,将一坛酒浇在船头。大友宗麟站在一旁,看着船上悬挂的“汉倭共荣”锦旗,用流利的汉语说:“都护,这船试航时去了趟流求,周大人用五十匹丝绸换了咱们的硫磺,比北朝给的价钱高两倍!”
郑成功笑着拍他的肩:“往后这种买卖多着呢。”他指着码头边堆放的铁轨,“下个月,本州的工匠就来学铺铁轨,等铁路通到博多湾,你的硫磺、我的铁器,运到中原能赚更多。”
正说着,瞭望塔上的哨兵大喊:“发现北朝战船!三艘,在湾外徘徊!”郑成功登上瞭望塔,用望远镜一看,果然见三艘倭船在远处游弋,船上的“八幡旗”在阳光下刺眼。
“让‘镇海三号’铁甲舰去会会他们。”郑成功语气平淡。片刻后,烟囱冒着黑烟的铁甲舰缓缓驶出港湾,北朝战船见状,调转船头就逃,连射来的“警告箭”都没敢靠近——上次交手,他们的木质战船被铁甲舰撞沉两艘,早己吓破了胆。
大友宗麟看着北朝战船逃窜的背影,低声道:“都护,北朝最近在召集本州西部的武士,怕是想...”郑成功打断他:“他们敢来,咱们就敢打。你只管管好九州的春耕,保证粮食够吃,比什么都强。”
六月下旬,敦煌的“丝路商栈”里,突厥首领阿史那骨咄禄正盯着货架上的“新式马具”发呆。这种马具用钢制“马蹄铁”和皮质“高桥鞍”,比草原的简陋马具舒服得多,旁边的说明牌写着“用此马具,战马耐力增三成”。
“我要一百套马具,用一百张羊皮换!”阿史那骨咄禄拍着桌子,身后的随从立刻解开麻袋,露出雪白的羊皮——这是他们半个月的收获,原本打算运到波斯换盐,现在看来,换华夏的马具更划算。
商栈掌柜笑着点头,让人搬来马具当场试装。阿史那骨咄禄的坐骑穿上新马具,昂首嘶鸣,显得格外精神。他翻身上马,在院中跑了两圈,果然觉得颠簸减轻不少,忍不住赞道:“唐人真会造东西!”
交易刚完,东汉异世录来自“人人书库”免费看书APP,百度搜索“人人书库”下载安装安卓APP,东汉异世录最新章节随便看!西域的粟特商人匆匆进来,带来个消息:“大食的‘黑衣大食’推翻了‘白衣大食’,新哈里发在巴格达登基,说要关闭与华夏的商路,禁止咱们卖棉花给唐人!”
这话让商栈里的人都变了脸色。大食是西域棉花的主要供应地,一旦禁运,华夏的纺织工坊会受影响,西域的棉花价格也会暴跌。阿史那骨咄禄却哼了一声:“他们禁他们的,咱们草原也能种棉花!上次从敦煌带的棉种,我己让部落在绿洲试种,秋天就能收!”
张骞闻讯赶来时,正见阿史那骨咄禄与粟特商人商议“绕开大食,首接通商”。他当即表态:“朝廷支持你们!只要能把棉花、香料运到敦煌,铁路运费减半,还能优先换咱们的钢刀、精盐。”
一场潜在的贸易危机,竟成了拓展新商路的契机。三日后,阿史那骨咄禄带着华夏的棉种、农具返回草原,临走前留下话:“等我的棉花丰收,定让大食人后悔!”
七月初,琉球的琅峤港己热闹起来。琅峤部落的渔民每日划着独木舟来卖鱼,换回的精盐、铁刀堆在家中,连最顽固的长老都承认:“唐人虽不打人,却比北朝的武士厉害——他们的东西,能让人甘心跟着走。”
周明趁机在港边办起“夜校”,教渔民们认数字、学记账。部落首领的儿子阿勇学得最认真,他发现用“阿拉伯数字”记账,比用绳结计数清楚多了,还能算出“今日赚了多少、明日该打多少鱼”。
“周大人,这‘加减乘除’真好用!”阿勇举着账本,上面记着“今日卖鱼三十斤,换盐三斤,余钱五十文”,字迹歪歪扭扭,却条理清晰。周明笑着给他一块麦芽糖:“学好了,下次教你用算盘,算得更快。”
正说着,亲卫匆匆来报:“吕宋的‘苏禄国’派使者来了,说想跟咱们通商,用胡椒换铁器。”周明眼睛一亮——苏禄国的胡椒在中原是稀罕物,价比黄金,若能打通这条商路,流求的地位会更重要。他当即下令:“备好酒菜,我亲自去迎接!”
七月中旬,骄阳似火,酷热难耐,但在洛阳的科学院里,却传来了一则令人振奋的好消息。
科学院的“水泥试验场”内,工匠们正忙碌地进行着一项重要的实验。他们将石灰石、粘土和铁矿粉按照特定的比例混合在一起,然后将这些混合物放入高温窑中进行煅烧。经过长时间的煅烧,原本松散的原料逐渐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坚硬的块状物。
接下来,工匠们将这些块状物取出,放入研磨机中细细研磨,最终得到了一种细腻的粉末。这种粉末看起来与普通的石灰粉并无太大区别,但它却蕴含着巨大的潜力。
工匠们将这种粉末与水混合搅拌,然后将其倒入模具中,等待其凝结。仅仅三天时间,奇迹就发生了——原本只是一堆湿漉漉的混合物,如今竟然变成了坚硬无比的块状物!
经过测试,这种新型材料的抗压强度远远超过了传统的“糯米灰浆”。这意味着,它不仅可以用于建造更加坚固耐用的建筑,还能够承受更大的压力和重量。
这个好消息让整个科学院都沸腾了起来,人们对这种新型材料充满了期待和信心。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这种“水泥”将会广泛应用于建筑领域,为人类的生活带来更多的便利和安全。
陈远亲自来到试验场,让士兵用锤子砸石块,只留下浅浅的白痕。他拿起一块水泥块,在手中掂量:“好!就按这个配方量产!先用来修洛阳到开封的铁路路基,再修渭水的河堤,让百姓们看看这‘万年灰’(水泥的俗称)的厉害!”
工匠头却面露难色:“陛下,煅烧水泥得用‘回转窑’,咱们现在的土窑效率太低,一天顶多烧出十石,不够用啊。”陈远指着图纸上的“蒸汽回转窑”:“按这个图造——用蒸汽机带动窑体转动,受热均匀,产量能提十倍。”
图纸是他根据记忆画出的简易版,虽不如后世精密,却比土窑先进得多。工匠们围过来看图纸,七嘴八舌讨论着如何制造,很快就有了头绪。陈远看着他们兴奋的样子,知道这不起眼的水泥,将彻底改变华夏的建筑格局,从铁路到城池,从河堤到桥梁,都将迎来新的变革。
傍晚时分,夕阳为洛阳城镀上一层金辉。陈远站在皇城的角楼上,望着城外的稻田、工坊、铁路,听着远处传来的蒸汽机车汽笛声,心中一片宁静。夏耘的忙碌还在继续,边地的暗流尚未平息,但他知道,只要稳住脚步,一步一个脚印地推广农技、改良工艺、安抚民心,这个他亲手塑造的时代,定会朝着更光明的方向前行。
夜风带来稻田的清香,也带来科学院的好消息——“蒸汽回转窑”的零件己开始锻造,不出一月就能投产。陈远微微一笑,转身走下角楼,明天,还有更多的事要做。
(http://www.220book.com/book/R8IT/)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