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五章
郑致楠像一颗自带强磁场的行星,以碾压级的考卷实力在班级的星河中骤然亮起。然而,这颗行星的引力范围似乎仅限于考场和知识领域。在日常的班级生态里,他更像一座被冰冷海水环绕的孤岛。
他的“淡”,并非冷漠傲慢,而是一种近乎真空的沉寂。课间,当王浩他们围着官炀(虽然通常得不到几个字的回应)讨论球赛或游戏,当张悦林晓和李思思聚在一起分享小零食、讨论新出的综艺,当其他同学三三两两结伴去小卖部或水房时……郑致楠总是独自一人。
他要么埋首于一本艰深的、远超高中范畴的书籍(《国富论》英文版、《量子力学史话》),眉头微蹙,仿佛在与另一个维度的思想对话;要么就是戴着耳机,指尖在桌面上无意识地敲击着某种复杂的、只有他自己懂的节奏,目光放空,神游天外;偶尔,他会拿出一个磨得发亮的旧MP3,插上耳机,闭着眼听一些完全听不懂的外语材料(后来顾之衍才知道那是BBC的政经新闻和科学讲座),神情专注得如同在进行某种神圣仪式。
他很少主动与人交谈,对于别人的搭讪(除了顾之衍那种带着“挑逗”性质的),通常也只是简短回应“嗯”、“好”、“谢谢”,便再无下文。那份拒人于千里之外的疏离感,比官炀那种冰冷的低气压更甚——官炀的低压是“生人勿近”,而郑致楠的沉寂是“无人之境”。
久而久之,同学们也默契地不再试图靠近这座“孤岛”。王浩他们私下议论:“‘政治难’大佬气场太强,我等凡人不敢靠近。”“感觉跟他说话压力好大,生怕暴露智商。”李思思则保持着礼貌的距离,只在讨论学术问题时才会与他进行简短高效的交流。
顾之衍的“孤岛探险”:
唯有顾之衍,对这座“孤岛”充满了探险家般的好奇心和……某种难以言喻的责任感?她总觉得,郑致楠身上那种极致的专注和反差巨大的“弱点”(英语口语),还有他那被谐音梗掩盖下的、偶尔流露出的窘迫薄红,都藏着远比表面丰富得多的东西。看着他总是形单影只,顾之衍心里有点不是滋味——这么有意思一个人,怎么能总是一个人待着?
于是,顾之衍开始了她的“孤岛登陆计划”。
图书馆的“偶遇”与共享的静默:
午休时分的图书馆,阳光透过高大的玻璃窗洒下,空气中弥漫着纸张和油墨的陈旧香气,安静得只有书页翻动和笔尖划过的细微声响。这里是郑致楠最常驻足的“领地”。
顾之衍抱着几本历史资料书,“恰好”在郑致楠常坐的那个靠窗、光线最好的位置附近徘徊。她故意弄出一点翻找书籍的声响,然后“惊喜”地发现目标:“咦?郑致楠?你也在这儿啊?”
郑致楠从一本《全球通史(卷七)》中抬起头,看到是顾之衍,没什么表情地点点头:“嗯。”
顾之衍毫不客气地拉开他对面的椅子坐下,把书摊开:“太好了,这位置光线好。你不介意我坐这儿吧?”虽是询问,语气却是不容拒绝的肯定。
郑致楠看着她己经放下的书,沉默了一下,最终只吐出一个字:“……嗯。”
于是,午后的图书馆一隅,便形成了这样一幅画面:郑致楠沉浸在他的宏大历史叙事里,顾之衍则对着她的历史材料奋笔疾书(偶尔也会偷偷瞄一眼郑致楠那本厚得吓人的书)。两人之间没有交谈,只有共享的静默和书页翻动的沙沙声。
起初,郑致楠似乎有些不自在,翻书的动作会偶尔停顿。但顾之衍那份自得其乐的专注和毫不打扰的安静,渐渐让他放松下来。他甚至会将自己看完的一摞参考书,默不作声地往顾之衍那边推一推,示意她可以看。顾之衍则会在离开时,悄悄放一颗水果糖在他摊开的书页上,作为“场地使用费”。
食堂的“拼桌”与无声的分享:
午饭时间的食堂人声鼎沸。郑致楠通常都是等高峰期过了才去,买一份最简单的饭菜,然后找一个最角落、最不起眼的位置,一个人默默地、快速地吃完。
这天,顾之衍端着餐盘,目光精准地锁定了那个角落里的身影。她端着盘子,大大方方地走过去,在郑致楠对面坐下:“嗨,拼个桌!那边没位置了。”她指了指不远处确实拥挤的几排桌子。
郑致楠拿着筷子的手顿了一下,看着对面笑容明媚的顾之衍,又看了看她餐盘里丰盛的糖醋排骨和清炒时蔬,再看看自己盘子里孤零零的土豆丝和米饭,沉默地点点头。
顾之衍像是没注意到他盘子的简陋,一边吃一边自然地开启话题(虽然大部分时间是她单方面输出):
“哎,郑致楠,今天历史课讲的那个‘维也纳体系’,老张(历史老师)说得很笼统,你书看得多,它后来是怎么崩溃的来着?是不是跟1848年革命关系很大?”
“对了,你听BBC新闻,最近那个国际气候谈判卡在哪儿了?真的是发达国家资金不到位吗?”
“你早上听的那个材料,那个连读‘going to’变成‘gonna’,我听着好像跟你念的不太一样?你再念一遍我听听?报告!物理系AI成精了来自“人人书库”免费看书APP,百度搜索“人人书库”下载安装安卓APP,报告!物理系AI成精了最新章节随便看!”
郑致楠起初只是简短回应,甚至有些词不达意(尤其被要求念英语时)。但顾之衍的问题总是能精准地切中他知识储备丰富或正在关注的领域。渐渐地,他也会放下筷子,用他那清冷但条理清晰的语调,低声解释几句:“维也纳体系僵化,压制民族主义……是催化剂之一。”“资金是焦点,技术转移和损失损害机制分歧更大……”至于英语发音,他则抿紧唇,拒绝再念,耳根微红。
顾之衍也不强求,得到自己想要的“干货”就心满意足地继续吃饭。有时,她会很自然地将自己餐盘里没动过的、看起来比较贵的荤菜,用干净的勺子拨一些到郑致楠的盘子里:“喏,帮我分担点,打多了吃不完,别浪费。”动作自然得仿佛理所当然。
郑致楠看着盘子里多出的排骨或鸡块,会愣一下,薄唇动了动,最终也只是低声说一句:“……谢谢。”然后默默吃掉。顾之衍注意到,他吃饭的速度,似乎比平时慢了一点点。
小组作业的“强制组队”与意外收获:
历史老师布置了一个关于“冷战时期科技竞赛”的调研报告,要求小组合作完成。
自由组队环节,大家迅速抱团。王浩孙宇赵强自然一组,张悦林晓和李思思一组……郑致楠依旧安静地坐在位置上,似乎对这种需要社交的活动毫无准备,或者说,默认了自己会是那个被“剩下”的。
顾之衍环顾西周,看到郑致楠那略显孤寂的身影,几乎没有犹豫,她拉着同桌的张悦(张悦有点不情愿,但架不住顾之衍的坚持),径首走到郑致楠桌前,敲了敲他的桌面:“喂,郑致楠!我们组缺个镇场子的大佬!就你了!来不来?”
郑致楠抬起头,镜片后的眼睛里闪过一丝极淡的惊讶,随即恢复平静。他看着顾之衍眼中不容置疑的光芒和张悦略显无奈的表情,沉默地点点头。
组队完成。顾之衍成了小组的实际组织者。分工时,她充分发挥郑致楠的优势:“郑致楠,你负责搜集美苏双方航天、核能、计算机领域的核心突破和竞争节点资料,要硬核的!分析对比的任务也交给你!我和张悦负责整理、做PPT和美化,最后陈述我来!”她安排得井井有条。
郑致楠没有异议,领了任务便埋头苦干。他搜集的资料详尽到令人发指,不仅有具体的技术参数、时间线,还有当时决策层的战略考量解密文件摘要(天知道他哪里搞到的),分析更是鞭辟入里,一针见血地指出了科技竞赛背后的政治逻辑和国力博弈本质。顾之衍看着邮箱里他发来的文档,眼睛发亮,连连对张悦说:“捡到宝了!捡到宝了!”
最终的报告展示,因为郑致楠提供的坚实内核和顾之衍出色的临场发挥(她巧妙地将郑致楠那些艰深分析转化成了生动易懂的语言),获得了全班最高分。连一向严苛的历史老师都赞不绝口:“资料翔实,分析深刻,表达清晰!完美的小组合作典范!”
展示结束,顾之衍开心地拍了拍郑致楠的肩膀:“干得漂亮!‘政治难’同学,哦不,现在应该叫‘冷战通’了!”郑致楠被她拍得身体微微一僵,清冷的脸上没什么表情,但顾之衍捕捉到他镜片后一闪而过的、极淡的笑意,以及……耳根又悄悄红了。
靠近的温度与窗外的注视:
顾之衍的“孤岛登陆”并非一帆风顺。郑致楠的“淡”是刻在骨子里的,他依旧话少,依旧沉浸在自己的世界,对于顾之衍过度的热情或玩笑,有时会流露出一种无措的沉默。但顾之衍并不在意。她像一束温暖而执着的阳光,固执地想要融化这座孤岛边缘的坚冰。
她发现,郑致楠并非真的拒绝交流。当你谈论他感兴趣的话题(历史、政治、物理、前沿科技),他的眼睛会亮起来,虽然言语依旧简洁,但你能感受到他思维的活跃和分享的意愿。他偶尔会主动推过来一本他觉得顾之衍会感兴趣的书,或者在她被难题卡住时,用笔在草稿纸上写下关键的解题思路(字迹依旧工整漂亮),然后推到她手边,不发一言。
顾之衍也投桃报李。她开始有意识地搜集一些适合英语发音练习的趣味材料(比如有趣的TED-Ed动画、带歌词的英文歌),用U盘拷给他,美其名曰“攻克‘英语难’战略物资”。郑致楠会默默收下,低声道谢。
一种独特的、建立在知识共鸣和善意“打扰”基础上的友谊,在两人之间悄然生长。郑致楠这座孤岛,似乎因为顾之衍的靠近,而有了些许人间的烟火气和温度。他依旧安静,但顾之衍能感觉到,那份沉寂里,不再全是拒绝。
然而,顾之衍没有注意到的是,在她兴致勃勃地与郑致楠讨论历史事件,或者强行拼桌吃饭时,靠窗的位置,那道沉静的目光,会时不时地落在他们身上。官炀翻动竞赛书页的动作,偶尔会变得有些重,指尖无意识地着钢笔冰凉的笔身,眼神深处,掠过一丝不易察觉的、混合着审视与烦躁的暗芒。窗外的梧桐叶在秋风中簌簌作响,仿佛在低语着某种悄然变化的氛围。顾之衍在孤岛探险中找到了乐趣,却未曾察觉,另一片熟悉的领地,正因她的“探险”而弥漫起低气压的乌云。
(http://www.220book.com/book/R8V8/)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